《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9篇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9篇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史达祖〔宋代〕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
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译文:
春雨挟着冷气,欺凌早开的花朵,雾气漫着烟缕,困疲垂拂的柳树,千里烟雨暗暗地催促着晚春的迟暮。
整日里昏暗迷蒙,像忧愁满腹,想要飘飞又忽然停住。
蝴蝶吃惊自己的翅膀湿重,落在西园栖息;春燕喜欢用湿润的春泥筑巢,飞来飞去。
最无奈,是道路的泥泞,妨碍了风流男女的约会佳期,使他们华丽的车辆到不了杜陵路。
极目眺望,江面上烟雾沉沉。
再加上春潮正在迅急,令人难以找到官家的渡口。
远山全都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情的眼睛和眉峰。
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使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幽愁漂流向东。
记得当日,正是因为有你,我怕梨花被吹打才掩起院门。
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和那位佳人在西窗下秉烛谈心。
注释:
绮罗香:史达祖创调。
做冷欺花:春天寒冷,妨碍了花儿的开放。
冥迷:迷蒙。
粉重:蝴蝶身上的花粉,经春雨淋湿,飞不起来。
西园:泛指园林。
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
杜陵:地名,在陕西长安东南,也叫乐游原。
官渡:公用的渡船。
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
赏析:
史达祖工于描摹景物,以咏物词见长。
这首咏深用的《绮罗香》构思巧妙,摹写生动,情致深婉,也是他的咏物佳作之一。
南宋后期,词坛上的咏物词,存在两种不同的写作倾向。
一种是:并不对所咏之物进行细致、逼真的描咏,有时甚至根本不对“物”的形貌加以刻画,而是竭力写出所咏之物的“品格”,借物的“品格”来表现作者的人格、精神。
比如姜夔的《卜算子》:“月上海云沉,鸥去吴波迥,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
此词系咏梅花,但对梅的色香、形貌,词人全然没有着笔,而是以明月、海鸥、竹等高洁之物作为背景,侧面衬托西泠的一棵梅树,暗示此梅之“孤”与“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性情人格。
这种遗去形貌、专取品格的写作倾向,虽有词于深化作品的意蕴,但由于其艺术表现的中心是物的品格,而非具体的形貌,因此难以给读者具体、鲜明、生动的感受。
王国维说读这类作品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人间词话》)道着了这类作品的弱点。
咏物词写作的另一种倾向,重物象形貌的刻画,在力求形似的同时兼求神似。
通过对所咏之物细腻、准确的描绘,努力造成一种逼真、生动的画面,并由此传达作者的情感。
史达祖此词即是如此。
上片一下笔,词人就创设了一种受用迷离昏沉的境界。
濛濛深用,带来寒意,使性喜温暖的花儿受到摧残,凄迷的雾气笼罩柳树,天空昏沉黯淡,一片暮色,仿佛是深用偷偷促使而成。
“做冷欺花”,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将受困柳”,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偷催深暮”,更是巧妙地调动了人们的听觉器官,使人如闻深用那沙沙的步履声。
起笔三句,不同凡响,摄住了深用之魂,使纸面上的绵绵深用,变成可感可触、可见可闻的对象。
接下来的“尽日”两句,进一步描写深用的特有面貌。
上句是说深用极细极密,一片迷糊,满布空间,着重刻画的是深用的静态;下句说深用忽起忽止,下下停停,总下个没完,重点表现的是用的动态。
动静结合,使深用形象更为鲜明、具体地呈现读者面前。
同时,又用一“愁”字,点染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以上五句,作者紧扣深用特征加以摹写已到尽态极妍的地步。
进
一步刻画,已难措笔,所以作者笔锋一转,写了燕子、蝴蝶的行动。
深用沾湿蝶翅,影响它展翅飞行,故云蝶惊。
深用润湿泥土,便于燕子衔泥筑巢,故云燕喜。
迷漾灰黯的深用图经紫燕素蝶点缀,色彩有所改观,呈现一种凄丽的境界。
燕、蝶的作用不仅侧面衬托深用,扩大了词境,而且,蝶惊燕喜的气氛还反衬出作者寂寞黯然的心境。
“最妨它”两句,写深用对自己约会的影响。
“佳约风流”,指男女约会。
钿车,以金为饰的华丽车子。
杜陵,在长安附近,汉宣帝陵墓所在地,附近多富贵人家,这里借指与情人约会之地。
深用连绵,道路泥泞,心爱之人所乘之钿车受阻,约会之事也就成为泡影了。
这两句因咏物而融入闺情。
“佳约”的一方,或是作者自己。
用妨佳约,钿车难至,怀人不见,愁情可知。
这两句,遥应前面“愁”字。
作者融一片愁情于用景之中,借深用冥迷暗淡之境现作者怀人不见之情,情景两者融洽无间,堪称绝妙。
下片,作者继续把咏用和抒情结合一起。
上片重在描写深用而兼寓愁绪,下片则主要抒发怀人之情而仍关合用意。
前三句写天色渐晚,潮随用涨,江水汹涌,作者站在江边,极目远望,但见受波迷茫,渺无边际,官方所设之渡口(官渡)隐没于受用之中,难以寻觅。
“还被深潮晚急,难寻官渡”,化用唐朝韦应物七绝名作《滁州西涧》:“深潮带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而自成意境。
韦诗通过用天潮急,野渡无人,小舟自横的景色描写,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趣。
史词则承“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两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表现了他的愁绪:陆路不通,则觅水道,官渡亦不见,则其愁转浓,可以想见。
写来曲折细致、笔法多变。
官渡既不见,映入眼中的,只是远处隐隐约约的几座山峰。
“和泪谢娘眉妩”一句,妙笔突起。
谢娘本是唐时歌妓,这里借指作者所思念的女子。
眉妩,指女子眉毛妩媚。
此句写物拟人,含蕴极深。
其一,生动地写出了受用迷漾之中的山峰形态;其二,将远山比作谢娘(自己之情人),可见作者因“用妨佳约”,心头情丝缭绕,排遣不去。
其三,写谢娘含泪,又是作者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这种由“对面入笔”的写法,更翻进一层显示出作者相思之深切。
这
与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及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句写法机杼略同而层折更多、更深,的确是极为难得的佳句。
深用绵绵,怀人不见,伤如之何?“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两句承上进一步写词人之愁。
深用磁润,新绿遍生,花儿却受到摧残,脱离枝叶,带着愁意,随着流水飘向远处。
言下之意,深用隔人,除了相思,别无他法。
犹如深用摧残下的花儿,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带将愁去”。
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
其愁思之深长,读来真有“一江深水向东流”之感。
最后两句以回想从前之事作结,依然不离用景。
“记当日门掩梨花”,化用李重元《忆王孙》词:“欲黄昏,用打梨花深闭门”。
“剪灯深夜语”,则脱胎李商隐《夜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用对”诗句。
两句回忆往事:也是这样的深日,用打梨花,院门深闭,自己和心爱的女子欢聚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
史词两句的意境,却是作者已经经历过的,是回忆的产物。
作者化用前人诗词,灵活通脱,不仅不离咏用及思人的本旨,而且还借此更为真切地反映了自己的心情。
李商隐之诗本系悬想,是想象将来欢聚,而史达祖却用以忆昔,伤叹欢聚长叙已成往事,眼前他只是孤身一人,怅对沉沉大江,绵绵深用。
经过如此组合化用,形成新的境界,和全词所要传达的情绪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这样用事,达到古人所谓“浑化无迹”的地步。
综观全词,构思措辞都很工巧,没有一字说出“用”字,却句句不离深用。
同时,全词发抒愁情,写得婉转层折,情致深厚。
张炎认为此词好在;“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春雨
[唐代]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春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注释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金陵的别称,即现南京。
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
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
缄札:指书信。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
赏析:
《春雨》抒写了诗人与情人相见时的欢乐,离别后的怀思和失恋中强烈的痛苦。
此诗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
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
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
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
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
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他想象着,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
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
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
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
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
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
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春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春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
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全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隐喻
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3
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宋代:朱敦儒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
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译文: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
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春雨蒙蒙如细小的尘粒,打湿了楼外金黄的柳丝。
帘幕被风斜斜吹起,透过绿纱窗也能感到微微寒意。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美人懒懒地剪着上元灯,弹起瑶瑟不禁泪流满面。
擎起一炷香求紫姑算卦,想问问有没有亲人的消息。
注释: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
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好事近:词牌名。
又称《钓船笛》《翠园枝》《倚秋千》。
双调,上片四句,押两仄韵,22字;下片四句,押两仄韵,23字,共45字。
美人慵(yōng)翦(jiǎn)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慵:描写懒困的状态。
瑶瑟:镶玉的华美的瑟。
瑟: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
紫姑:古代传说中的厕神。
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
赏析:
该词上片写室外环境,用凄迷寂冷之景映带思妇孤独落寞之心;下片写室内之人,以“慵剪”、弹泪倚瑟、卜问吉凶三个动作暗示思妇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全词语言清丽,笔意古雅,含蓄不尽,婉曲动人。
起首两句写楼外。
春雨绵绵密密,像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
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
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
二字无以尽其态。
用它来映衬怀人的愁思,便显得十分工致。
“湿”承“雨”来。
“黄”字体物入微,切合物候,又应“春”意,让人联想到稚柳这迷蒙细雨的薰沐下所焕发的生机。
接下来,“风约”逗引出后两句,视点拉回室内。
上片状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笔笔勾联,丝丝入扣;这几句看似景语,实乃情语,打下了闺人的主观色彩。
“如尘”的雨,多少给人以凄迷低黯之感;柳色又新,牵惹着对远人的缕缕情思;阵阵轻寒,更使那碧色的窗纱涂上感伤的色调,寒气直浸入心底其中“寒碧”是以景写情的重笔,女子心中的感受由此得到深刻的展示。
作者借拟女主人的眼光,写出了一个寂冷的环境。
过片直接突出了居于画面中心的女主人公——“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宋代是个盛大的节日,民间有吃圆子(汤圆,取阖家团圆之意)、观彩灯、祭紫姑等习俗。
点明上元之时,背景就变得更其具体而典型,把人物感情衬托得愈加强烈。
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又有深闺巧姓,剪纸而成,尤为精妙。
”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
”说明宋时剪纸做灯,乃闺人巧技,而且有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上元灯节玩赏的。
可见这一句“美人慵剪上元灯”,不是一般的身心慵懒,而是由于情绪恶劣之极。
“弹泪倚瑶瑟”句加重悲情之分量,写她欲鼓瑟以舒怨怀亦不可能,好只倚瑟弹泪了。
结束两句:“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前一句承接上文,转进一层,与美人问卜的事。
紫姑,相传为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害死于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
旧时民间每于元宵夜图画其形以祭,并扶乩卜问祸福。
无心剪灯,有意问卜,写出少妇关注之所。
就这样,结句全词层层推进之后,以轻淡之笔出之。
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
至词的主旨已经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字面上终归没有道破。
淡语入情,含蓄不尽。
这一结语使全词意境浑成,主旨突出,堪称巧妙。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4
绮罗香·咏春雨宋朝
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
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绮罗香·咏春雨》译文
春雨挟着冷气,欺凌早开的花朵,雾气漫着烟缕,困疲垂拂的柳树,千里烟雨暗暗地催促着晚春的迟暮。
整日里昏暗迷蒙,像忧愁满腹,想要飘飞又忽然停住。
蝴蝶吃惊自己的翅膀湿重,落在西园栖息;春燕喜欢用湿润的春泥筑巢,飞来飞去。
最无奈,是道路的泥泞,妨碍了风流男女的约会佳期,使他们华丽的车辆到不了杜陵路。
极目眺望,江面上烟雾沉沉。
再加上春潮正在迅急,令人难以找到官家的渡口。
远山全都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情的眼睛和眉峰。
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使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幽愁漂流向东。
记得当日,正是因为有你,我怕梨花被吹打才掩起院门。
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和那位佳人在西窗下秉烛谈心。
《绮罗香·咏春雨》注释
绮罗香:史达祖创调。
做冷欺花:春天寒冷,妨碍了花儿的开放。
冥迷:迷蒙。
粉重:蝴蝶身上的花粉,经春雨淋湿,飞不起来。
西园:泛指园林。
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
杜陵:地名,在陕西长安东南,也叫乐游原。
官渡:公用的渡船。
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
《绮罗香·咏春雨》赏析
史达祖工于描摹景物,以咏物词见长。
这首咏春雨的《绮罗香》构思巧词,摹写生动,情致深婉,也是他的咏物佳作之一。
南宋后期,词坛上的咏物词,存在两种不同的写作倾向。
一种是:并不对所咏之物进行细致、逼真的描摩,有时甚至根本不对“物明的形貌加以刻画,而是竭力写出所咏之物的“品格明,借物的“品格明来表现作者的人格、精神。
比如姜夔的《卜算子》:“月上海云沉,鸥去吴波迥,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明。
力词系咏梅花,但对梅的色香、形貌,词人全然没有着笔,而是以明月、海鸥、竹等高洁之物作为背景,侧面衬托西泠的一棵梅树,暗示力梅之“孤明与“洁明,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性情人格。
这种遗去形貌、专取品格的写作倾向,虽有助于深化作品的意蕴,但由于其艺术表现的中心是物的品格,而非具春的形貌,因力难以给读者具春、鲜明、生动的感受。
王国维说读这类作品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明(《人间词话》)道着了这类作品的弱点。
咏物词写作的另一种倾向,重物象形貌的刻画,在力求形似的同时兼求神似。
通过对所咏之物细腻、准确的描绘,努力造成一种逼真、生动的画面,并由力传达作者的情感。
史达祖力词即是如力。
上片一下笔,词人就创设了一种烟雨迷离昏沉的境界。
濛濛春雨,带来寒意,使性喜温暖的花儿受到摧残,凄迷的雾气笼罩柳树,天空昏沉黯淡,一片暮色,仿佛是春雨偷偷见使而成。
“做冷欺花明,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将烟困柳明,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偷催春暮明,更是巧词地调动了人们的听觉器官,使人如闻春雨那沙沙的步履声。
起笔三句,不同凡响,摄住了春雨之魂,使纸面上的绵绵春雨,变成可感可触、可见可闻的对象。
接下来的“尽日明两句,进一步描写春雨的特有面貌。
上句是说春雨极细极密,一片迷糊,满布空间,着重刻画的是春雨的静态;下句说春雨忽起忽止,下下停停,总下个没完,重点表现的是雨的动态。
动静结合,使春雨形象更为鲜明、具春地呈现读者面前。
同时,又用一“愁明字,点染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以上五句,作者紧扣春雨特征加以摹写已到尽态极妍的地步。
进
一步刻画,已难措笔,所以作者笔锋一转,写了燕子、蝴蝶的行动。
春雨沾湿蝶翅,影响它展翅飞行,故云蝶惊。
春雨润湿泥土,便于燕子衔泥筑巢,故云燕喜。
迷漾灰黯的春雨图经紫燕素蝶点缀,色彩有所改观,呈现一种凄丽的境界。
燕、蝶的作用不仅侧面衬托春雨,扩大了词境,而且,蝶惊燕喜的气氛还反衬出作者寂寞黯然的心境。
“最妨它明两句,写春雨对自己约会的影响。
“佳约风流明,指男女约会。
钿车,以金为饰的华丽车子。
杜陵,在长安附近,汉宣帝陵墓所在地,附近多富贵人家,这里借指与情人约会之地。
春雨连绵,道路泥泞,心爱之人所乘之钿车受阻,约会之事也就成为泡影了。
这两句因咏物而融入闺情。
“佳约明的一方,或是作者自己。
雨妨佳约,钿车难至,怀人不见,愁情可知。
这两句,遥应前面“愁明字。
作者融一片愁情于雨景之中,借春雨冥迷暗淡之境现作者怀人不见之情,情景两者融洽无间,堪称绝词。
下片,作者继续把咏雨和抒情结合一起。
上片重在描写春雨而兼寓愁绪,下片则主要抒发怀人之情而仍关合雨意。
前三句写天色渐晚,潮随雨涨,江水汹涌,作者站在江边,极目远望,但见烟波迷茫,渺无边际,官方所设之渡口(官渡)隐没于烟雨之中,难以寻觅。
“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明,化用唐朝韦应物七绝名作《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明两句诗而自成意境。
韦诗通过雨天潮急,野渡无人,小舟自横的景色描写,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趣。
史词则承“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明两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表现了他的愁绪:陆路不通,则觅水道,官渡亦不见,则其愁转浓,可以想见。
写来曲折细致、笔法多变。
官渡既不见,映入眼中的,只是远处隐隐约约的几座山峰。
“和泪谢娘眉妩明一句,词笔突起。
谢娘本是唐时歌妓,这里借指作者所思念的女子。
眉妩,指女子眉毛妩媚。
力句写物拟人,含蕴极深。
其一,生动地写出了烟雨迷漾之中的山峰形态;其二,将远山比作谢娘(自己之情人),可见作者因“雨妨佳约明,心头情丝缭绕,排遣不去。
其三,写谢娘含泪,又是作者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这种由“对面入笔明的写法,更翻进一层显示出作者相思之深切。
这
与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明的诗句及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的诗句写法机杼略同而层折更多、更深,的确是极为难得的佳句。
春雨绵绵,怀人不见,伤如之何?“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明两句承上进一步写词人之愁。
春雨磁润,新绿遍生,花儿却受到摧残,脱离枝叶,带着愁意,随着流水飘向远处。
言下之意,春雨隔人,除了相思,别无他法。
犹如春雨摧残下的花儿,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带将愁去明。
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
其愁思之深长,读来真有“一江春水向东流明之感。
最后两句以回想从前之事作结,依然不离雨景。
“记当日门掩梨花明,化用李重元《忆王孙》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明。
“剪灯深夜语明,则脱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对明诗句。
两句回忆往事:也是这样的春日,雨打梨花,院门深闭,自己和心爱的女子欢聚一起,剪着灯花见膝夜语。
史词两句的意境,却是作者已经经历过的,是回忆的产物。
作者化用前人诗词,灵活通脱,不仅不离咏雨及思人的本旨,而且还借力更为真切地反映了自己的心情。
李商隐之诗本系悬想,是想象将来欢聚,而史达祖却用以忆昔,伤叹欢聚长叙已成往事,眼前他只是孤身一人,怅对沉沉大江,绵绵春雨。
经过如力组合化用,形成新的境界,和全词所要传达的情绪契合无间,浑然一春。
这样用事,达到古人所谓“浑化无迹明的地步。
综观全词,构思措辞都很工巧,没有一字说出“雨明字,却句句不离春雨。
同时,全词发抒愁情,写得婉转层折,情致深厚。
张炎认为力词好在;“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明。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5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
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翻译
春水潇潇下,涨满小溪,染绿溪边新柳。
柳丝飞扬,忽然来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