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精选)最新时事政治—通货紧缩的基础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以两位数的水平变化时,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B.百姓的储蓄意愿明显降低
C.生产者投资欲望减弱D.工薪阶层处于有利的地位
2.流通中的纸币量与实际需要的纸币量不协调,会导致()
A.通货膨胀B.通货紧缩
C.钱不值钱D.经济波动,影响人民生活
3.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议首次提出“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
一般来说,下列形势下必须关注通货膨胀现象( )
①经济快速增长②银行信贷规模增大③物价下降④消费减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下列观点对图1、图2认识正确的是()
A.图1表明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物价上涨
B.图2表明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物价下跌
C.图1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D.图2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经济过热
5.纸币是价值符号,其发行量应依据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否则()
A.物价会上涨
B.会引发通货膨胀
C.社会需求会更旺
D.纸币不能很好地代替金属货币执行其职能
6.消费者总是想用同样多的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
但从长远来看,物价持续下降、通货紧缩却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因为这会导致
A.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居民购买力下降→消费需求不足→生产萎缩
B.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社会投资减少→社会失业率上升→经济衰退
C.生活资料价格下降→居民购买力上升→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物价上涨
D.生产资料价格下降→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经济过热
7.一般说来,在一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时,其央行往往采取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的方法。
这一方法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是
①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贷款成本下降→企业增加贷款→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②贷款基准利率下调→本币贬值→商品出口量增加→扩大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③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存款收入减少→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④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实际收益减少→居民增加消费贷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2015年,某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下: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从2.5%下跌至1%,低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值3%。
据此,预防通货紧缩成为关注的焦点。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传导路径是( )
①产能过剩→工业品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走低→企业利润下滑
②消费低迷→消费品供过于求→消费品价格走低
③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④企业投资萎缩→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
A.①→④→②→③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D.④→②→①→③
9.近年来,公安机关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制售假人民币的违法犯罪行为。
公安机关这样做是基于
①假币泛滥容易引发通货紧缩的问题
②人民币是我国现行的法定货币
③公民要珍惜爱护人民币
④制售假币破坏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2016年6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
4.6%,通货紧缩压力仍然较大。
下列政策或行为可以缓解通货紧缩压力的有
①扩大有效需求提高居民购买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国家深化改革,调整和改善供给结构,用新兴需求引导生产
③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社会总需求
④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增加社会总供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都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形成买方市场 B.都形成卖方市场
C.解决的问题都是扩大内需 D.都会影响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12.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的是()
A.纸币在流通中替代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B.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C.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D.制造假币犯法,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13.下图反映的是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跌幅情况,对图中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注:按国际惯例,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增幅连续超过3%时,有通货膨胀的风险;CPI 增幅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
A.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加大
B.物价持续下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C.经济总体平稳,物价水平处于合理区间
D.产能过剩严重,供大于求趋势加剧
14.“百年好合、永结同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满婚姻的期盼与表达。
5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2020年吉祥文化纪念币中的两枚心形纪念币(如下图),就因对这个永恒主题不拘一格、朴素含蓄而又感动人心的诠释,备受瞩目。
这里的纪念币()
①能够成为商品流通的标志②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发行过少就会导致通货紧缩④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假如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000亿元。
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
A.价值量降低B.价值量提高C.价格下跌D.价格上涨
16.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就会()
①引起物价上涨
②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③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
④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以物易物在封建时期,就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商业交易行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化时代的快速到来,以物易物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交易模式。
小李通过“易吧”用自己闲置的手机换了旅游装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小李的置换行为属于商品流通的一种
②转换行为可能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导致通货紧缩
③置换行为有利于节约资源,推动绿色消费
④置换行为应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关于纸币的发行()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由国家规定人民币的面值与购买力
③每种面值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④发行量过多会引起物价下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9.假设某国2019年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20万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4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2019年该国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30万亿元
② 2019年该国货币实际发行量必须是30万亿元
③如果实际发行量多于30万亿元,货币实际购买力提高
④如果实际发行量多于30万亿元,物价总水平会上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下列对“通胀”和“通缩”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通胀”好于“通缩”,它对生产发展有利
B.“通胀”好于“通缩”,它对人民生活有利
C.“通胀”“通缩”对社会经济运行都有很大危害
D.“通缩”好于“通胀”,它有利于增加就业
21.防止经济生活中出现过高通货膨胀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发生通货膨胀时通常不会出现
A.商品普遍滞销B.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被扰乱
C.居民纷纷抢购消费品D.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22.“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用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它表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对“菲利普斯曲线”认识正确的是
①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就低,政府不应该调控物价
②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就低,政府应该调控物价
③出现通货紧缩时,失业率会增加,政府应加强调控
④政府应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允许物价在可控范围内上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3.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
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
不
考虑其他因素,下列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剩余的是:
①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施最低保护价政策②国家继续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
③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④通货紧缩导致价格普遍下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4.假定某国2016年市场上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4次,且这些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
那么该国这一年应发纸币多少?如果该国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所导致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A.1000亿纸币购买力提高
B.1000亿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C.2000亿商品销售困难,阻碍商品流通
D.4000亿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25.通货紧缩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为这会导致()
A.物价持续下降,纸币贬值
B.物价持续下降,纸币升值
C.物价持续上涨,纸币贬值
D.物价持续上涨,纸币升值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AD错误,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以两位数的水平变化时,说明其物价过高,货币购买力下降,工薪阶层实际收入减少,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会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B正确,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以两位数的水平变化时,通货膨胀率会大大超过储蓄的收益率,居民储蓄所得利息变少,百姓的储蓄意愿明显降低;
C错误,发生通货膨胀时,物价较高,短时间内生产者所获得利润会增加,进而提高生产者的投资欲望,居民投资渠道会更加多元化。
故选B。
2.D
解析:D
【详解】
D: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如果流通中的纸币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通货紧缩,造成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经济滞缓。
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造成经济波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
经济秩序。
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ABC:选项观点都比较片面,故ABC不能入选。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3.A
解析:A
【详解】
①②项,通货膨胀多发生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此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投资增加,银行信贷规模增大,投入到流通中的纸币大量增加,可能会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结果,故正确。
③④项,通货膨胀发生后,由于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商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消费增加,故错误。
故选A。
4.D
解析:D
【详解】
AC错误,图1表示商品供大于求,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物价会下跌,出现通货紧缩;
B错误,D正确,图2表示商品供不应求,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物价会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经济过热。
故选:D。
5.D
解析:D
【详解】
A B CD: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其职能。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A B C没有全面认识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关系,其说法都是片面的。
D:纸币是价值符号,其发行量应依据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否则纸币不能很好地代替金属货币执行其职能,D正确。
故选D。
6.B
解析:B
【解析】
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情况下,社会需求减少,社会投资减少,导致社会失业率的提高,导致经济衰退,选B;A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是通货膨胀的表现;C 不选,因为通货紧缩的表现是物价下降;D不选,因为通货紧缩不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考点定位】通货紧缩
【名师点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区别:①含义及实质不同。
前者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数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后者是与之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②形成的原因不同。
前者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综合型,其中纸币发行量过多属于需求拉动型。
而后者则是由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③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后者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市场疲软、经济衰退的现象。
④危害不同:前者会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居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后者引起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和居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⑤解决的方法不同。
解决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法有: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二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努力增收节支等措施。
而要解决通货紧缩,主要靠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靠扩大内需的方针。
联系:①都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
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抑制。
7.A
解析:A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的宏观调控。
一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时,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贷款成本下降,使企业增加贷款,从而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存款收入减少,居民可能增加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与本币贬值没有直接关系,②说法错误;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不一定存款实际收益减少,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8.A
解析:A
【详解】
①:依据材料信息,产能利用率不足意味着产能过剩,故①应该排在第一位。
④: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会使企业投资减少、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下降,故④应该排在第二位。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减少使消费低迷、消费品价格走低,故②应该排在第三位。
③:消费低迷使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引发通货紧缩,故③应该排在第四位。
因此,正确的传导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本题选A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
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制售假人民币的违法犯罪行为,这是因为人民币是我国现行的法定货币,制售假币破坏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②④适合题意;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假币严重破坏金融秩序,①不适合题意;③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故本题选D。
10.A
解析:A
【解析】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国家深化改革,调整和改善供给结构,用新兴需求引导生产,能够缓解通货紧缩。
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提高居民购买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缓解通货紧缩。
①②项符合题意;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利于刺激社会总需求。
③项说法错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而不是增加社会总供给。
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①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②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③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抑制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实现经济平稳发展。
11.D
解析:D
【解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都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会影响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D项符合题意;通货膨胀下属于卖方市场,通货紧缩下属于买方市场,A B项说法错误;通货膨胀需要增加总供给,抑制总需求。
通货紧缩需要扩大内需,增加社会总需求,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①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②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③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抑制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实现经济平稳发展。
12.A
解析:A
【详解】
A:纸币在流通中替代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A符合题意。
B:纸币虽是国家发行的,但国家不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故B项错误。
C:应是纸币发行量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
故C项错误。
D:制造假币犯法,使用假币受法律制裁。
D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A。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CPI增幅基本稳定在1%——3%,由此可推出C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物件水平基本稳定,不能得出通货膨胀预期加大的结论,A不符合题意。
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价是在上涨的,且不能得出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的结论,B不符合题意。
从图中不能得出产能过剩严重,供大于求趋势加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4.C
解析:C
【详解】
②④:纪念币既是货币又是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②④正确。
①:本项说法夸大了该纪念币得作用,故①错误。
③:纪念币发行的多少,不会造成通货紧缩,③错误。
本题选C项。
15.D
解析:D
【详解】
依据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该国当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10000亿元/4=2500亿元,而该国同期发行纸币5000亿元,这表明该国出现通货膨胀,会引起该国商品价格上涨。
故选D。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通货紧缩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排除②③。
故本题答案选B。
17.D
解析:D
【详解】
③④:小李通过“易吧”用自己闲置的手机换了旅游装备,这一置换行为应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有利于节约资源,推动绿色消费,③④符合题意。
①: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小李的置换行为属于直接的物物交换,不属于商品流通,①错误;
②:这一转换行为未使用货币,不可能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更不会导致通货紧缩,②错误。
故选D。
【点睛】
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1)公式不同: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2)直接的“物物交换”一般在货币产生前,而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
(3)直接的“物物交换”的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只要满意就可成交,而商品流通的买、卖在时间、空间上是分离的。
18.B
解析:B
【详解】
①③: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每种面值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①③符合题意。
②:国家可能规定人民币的面值,其与购买力则由市场形成,②说法错误。
④:纸币发行量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而非下跌,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纸币的含义,纸币的发行量如何规定?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和发行量,但国家不能滥发纸币。
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否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19.B
解析:B
【详解】
本题考查货币流通规律。
①④:根据公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可知该国实际所需货币量=120万亿÷4次=30万亿元,但实际发行量不一定是30万亿元,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会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①④正确。
②:“2019年该国货币实际发行量必须是30万亿元”中“必须是30万亿元”说法太绝对,应该是以30万亿元为限度,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②错误。
③:如果实际发行量多于30万亿元,可能会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货币实际购买力降低,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20.C
解析:C
【详解】
C:“通胀”“通缩”对社会经济运行都有很大危害,不利于经济发展,C正确。
ABD:选项ABD均错误,不选。
故本题选C。
21.A
解析:A
【详解】
A:发生通货膨胀时需求旺盛,居民纷纷抢购消费品,通常不会出现商品普遍滞销,A符合题意。
BCD:发生通货膨胀时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居民纷纷抢购消费品,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被扰乱,B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①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②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③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抑制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实现经济平稳发展。
22.D
解析:D
【详解】
①: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就低,但通货膨胀过高,既不利于社会生产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所以政府应该调控物价,以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①观点错误。
②:从图来看,通货膨胀与就业率成反比,所以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就高,而不是低,
②观点错误。
③:出现通货紧缩,企业大量商品积压,社会经济发展滞缓,失业率也高,所以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③观点正确。
④:通货膨胀与就业率成反比,所以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降低就业率,故政府应该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允许物价在可控范围内上涨,④观点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