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试析二战后50一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浙江大学2001年世界现当代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战争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战后的民主改革既改革了社会经济结构,也对社会生产关系做了局部调整,这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日美垄断资本的结合,为战后日本摆脱经济困境、迅速恢复经济并实现高速增长的起步提供了关键的推动力。
(三)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这是日本战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措施。
(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革新和改造,重视和推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职工文化知识三方面的革新和改造同步进行,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可靠技术保障。
(五)确定“贸易立国”思想,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2.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正确答案: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英勇的民族抗争和全民族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⑤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解析:此题考查抗日战争。
答案中应当从五个方面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知识模块:中国近现代史
3.试述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1)哥白尼第一个向“地球中心说”和教会权威挑战。
1540年他写成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这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的标志,从此自然科学独立迅速地发展起来。
(2)布鲁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于1584年出版《论无限、宇宙和众多世界》指出,宇宙是无边际的,因而没有中心,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太阳系一样的天体,宇宙是物质的、统一的、永恒的,有自己的规律。
地球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
(3)伽利略是意大利杰出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1609年,他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天
体,发现月球表面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注意到金星有盈亏现象,太阳上有黑子,银河是由无数发光的恒星所组成。
这些成果直接间接地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
(4)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
开普勒的发现,突破了哥白尼学说的圆形轨道的传统观念,并把它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解析:科学的产生是近代与中世纪的重要区别,近代科学的基础由此奠定。
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重要表现。
知识模块:世界近现代史
4.简述西欧专制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特点:国王把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的依靠力量。
首先,打击和削弱大贵族势力,剥夺教会贵族的特权和财产。
国王亨利七世打击割据势力,成立枢密院和加强“星室法庭”作用,惩治不服从的大贵族。
亨利八世以枢密院为最高司法机构和咨询机构,选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作为王权的支柱;通过宗教改革,使教会与罗马教廷决裂,成为“国教”。
其次,维护封建秩序,实行高压政策。
实行血腥立法,限制圈地,惩治流浪者,使他们回到土地上,但成效不大。
再次,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结盟,加强国会作用,使其成为专制王权的工具。
经济上实现重商主义,保护工商业、奖励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他既维护封建贵族利益,又执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重商主义政策。
这种自相矛盾反映了专制王权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调停和平衡作用。
解析:加强君主专制是西欧走出中世纪的政治准备。
知识模块:世界近现代史
5.试论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替变化。
正确答案: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急剧变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呈现出交替变化的趋势。
“五四运动”至国民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上。
五四运动的矛头指向是北洋军阀和它的后台帝国主义。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北伐的对象即北洋军阀。
同时,北伐影响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于是,它们开始干涉和破坏革命。
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但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之一。
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特别激烈,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右倾主义的斗争亦十分激烈。
但它们受制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这个时期,尽管国民党新军阀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共产党内部路线斗争激烈,但这些都是局部范围内的矛盾和斗争,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国共两党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由此上升并被激化。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居主导地位,并制约和影响着国内的阶级矛盾和其他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七七”事变后,面对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
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抗战,共产党则在敌后展开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但这时,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国民党经常制造反共摩擦,如“皖南事变”等。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制约和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等都在民族矛盾面前退居次要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积极推行全球霸权战略,妄图统治世界。
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因此,随着抗战的胜利,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一直贯穿于这一时期的始终。
最后,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涉及知识点: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6.评述建国初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三大批判运动。
正确答案:从1951年到1955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起了三次较大的斗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
1950年底1951年初,全国上演了歌颂武训“行乞兴学”的电影《武训传》,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反响。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批评歌颂武训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此后,全国掀起了一个对《武训传》的“武训精神”的批判运动。
(2)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这是一场思想领域内马克思主义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斗争。
1954年,学术界发表了批评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胡适和否认《红楼梦》表现出的现实主义和反封建精神的文章。
毛泽东看到批评文章后,对批判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对俞平伯、同时对胡适唯心论的批判,将学术领域内的争论上升到了政治批判问题上来。
1955年3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开展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批判的指示,号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胡适思想进行全面批判。
这样,对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在全国全面地展开了。
这场批判虽然有利于肃清唯心主义观点,但也存在着混淆学术和政治的界限问题,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是一位对左翼文艺运动和进步文化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文艺理论家。
但是,1954年错误地以胡适向中共中央提交的陈述自己对文艺的观点和意见的报告为契机,发动了一场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运动。
1955年5月以后,批判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从文艺理论批判转为一场在全国范围内揭露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完全混淆了敌我界限,使胡风等人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酿成了建国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一大冤案。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对胡风事件予以彻底平反。
涉及知识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92)
7.试比较16世纪英国与俄国所建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16世纪英国的君主专制是一种“有限的专制君主制”。
英国的君主专制始于都铎王朝第一代君主亨利七世(1485~1509),到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时期,专制制度已开始衰落。
然而,由于议会的制约作用、英国传统法律之上的地位、尚不完备的国家机器,决定了16世纪的英国的政治制度基本是一种有限君主专制。
16世纪英国专制制度的特点是国王把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的依靠力量。
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大都从他们中选任枢密院议员,将旧贵族排斥于这个最有实权的机构之外。
16世纪英国的君主专制是一种“有限的专制君主制”。
英国的君主专制始于都铎王朝第一代君主亨利七世(1485~1509),到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时期,专制制度已开始衰落。
然而,由于议会的制约作用、英国传统法律之上的地位、尚不完备的国家机器,决定了16世纪的英国的政治制度基本是一种有限君主专制。
16世纪英国专制制度的特点是国王把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的依靠力量。
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大都从他们中选任枢密院议员,将旧贵族排斥于这个最有实权的机构之外。
16世纪的俄罗斯特别是伊凡四世(1533~1584)统治时期实行的是沙皇专制制度。
这种专制制度具有明显恐怖的特点。
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恺撒的意译)。
伊凡四世沙皇专制统治集中表现在建立沙皇特辖区的问题上。
他把全国土地都分成两部分:沙皇特辖区和普通区。
特辖区设在土地肥沃的中部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主要河川和沿海城市,其余属于普通区。
凡是未经批准在特辖区居住的贵族和领主都必须迁到普通区去,在那里领取土地。
对贵族反对派则没收其世袭领地。
伊凡四世成立了镇压政治反对派和人民的沙皇特辖军团。
特辖军团采用一切恐怖手段刑讯和处决大贵族,有时成批地血洗大贵族的家族和村庄。
1570年,伊凡四世亲率特辖军团血洗诺夫哥罗德达6个星期之久,数以千计的大贵族被杀掉并投入河里。
因他杀人如麻,因此获得了“恐怖的伊凡”(“伊凡雷帝”)的称号。
另外,他还下令把反对实行特辖制的主教腓力绞死。
涉及知识点:中世纪的西欧
8.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第一,阿拉伯人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阿拉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可以说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当西方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阿拉伯学者们掀起了翻译欧洲古典文明成果的高潮。
他们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欧几里得等人的作品一一翻译过来。
12世纪后西欧人正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了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对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印度的数学、稻米和棉花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为“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启蒙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涉及知识点: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9.玛雅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正确答案:玛雅文明是指美洲印第安人中的玛雅族从公元前1世纪左右到公元15世纪所创造的文明,它的范围包括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英属洪都拉斯等。
玛雅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农业是玛雅人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玛雅人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法,种植玉米、甘薯、西红柿、南瓜、豆类、棉花及可可等,丰富了世界粮食等农作物的种类,我们平常所吃的玉米,就是玛雅人最早种植的。
第二,玛雅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化。
①玛雅人是世界上首创文字的民族之一,他们发明了800多个象形符号,不仅能表意,而且能注音,表达方式非常丰富。
②玛雅石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
玛雅各城邦都很重视记载自己的历史,习惯把国家的重大事件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或石柱上,一般每隔20年就立石记事一次。
玛雅人的数字也很独特,采用20进位法,以眼睛一样的圆形表示0,以圆点表示1,以短横线表示5,特别是零的使用比欧洲人早了800年。
③玛雅人创造了先进的天文历法。
玛雅人的历法以365天为1年,1年18个月,1月为20天,剩下的5天为忌日。
他们还推算出月亮、金星和其他行星的运行周期,并在奇钦.伊查城遗址发现了一座神奇的天天台。
④玛雅人在建筑方面也有着突出贡献。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玛雅人的金字塔,但玛雅人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不同。
从造型上看,埃及的金字塔是尖顶的,玛雅的金字塔是平顶的,所以也叫“平顶金字塔”。
从用途上看,埃及金字塔主要是帝王的陵墓,而玛雅的金字塔属于宗教建筑,主要用来进行祭祀,塔的平顶上一般都建有庙宇。
涉及知识点:古代美洲文明
10.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十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
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涉及知识点: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