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诫兄子严敦书》出自《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作者是东汉名将马援,作者听说侄儿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诫兄子严敦书》原文
两汉: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

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

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

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

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

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

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杜季
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

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

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

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

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

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

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

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注释
1.讥议:讥讽,谈论。

2.通轻侠客:通,交往;轻,轻佻;与侠士轻佻之人交好。

3.交趾:汉郡,在今越南北部。

4.汝曹:你等,尔辈。

5.是非:评论、褒贬。

6.正法:正当的法制。

7.大恶:深恶痛绝。

8.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衿:佩带。

缡:佩巾。

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

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

”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


9.龙伯高敦厚周慎: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龙伯高:东汉名士,史书上记载其““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

周慎:周密,谨慎。

10.口无择言:说出来的话没有败坏的,意为所言皆善。

择:通“殬(dù)”,败坏。

11.杜季良:杜季良,东汉时期人,官至越骑司马。

12.清浊无所失:意为诸事处置得宜。

13.数郡毕至:很多郡的客人全都赶来了。

14.谨敕:谨敕:谨慎。

15.鹄:天鹅。

鹜:野鸭子。

此句比喻虽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16.画虎不成反类狗:比喻弄巧成拙。

17.下车:指官员初到任。

切齿:表示痛恨。

18.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创作背景
马严、马敦兄弟俩是马援二哥马余的儿子。

兄弟俩的身世悲凉,马严7岁时,父亲马余卒于扬州牧任内;8岁时,母亲也辞世西归。

两个7、8岁的小孩突遭大变,父母双亡,寄养在时任梧安侯相的表兄曹贡家。

汉光武帝建武四年 ( 公元28年 ),马援随刘秀东征,路过梧安,顺将马严兄弟带回洛阳。

这时马严已经13岁了。

以孝悌传家的马援,将兄子视同己出,严加教诲。

此封家书就是经典事例。

更可贵的是,马援写这封家书给严敦二侄时,正是他率军远征交趾的时候。

在戎马倥偬,军务缠身的非常时刻。

他还惦记着子侄的教育,忙中寻暇,万里传书,殷切之情,流于言表,肃严之意,沁人肺腑;而且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汉代士人生存环境的险恶与变幻莫测使人时刻保持戒惧状态,谦虚、谨慎以求保全自我,从而保证家族的延续和发展。

因此,汉代士人们把这种戒惧意识在诫文中转化为对修身养德的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