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文学与新闻系 张文通
一、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文革”伤痕的揭发和反思是 文学的中心主题。批评界对这一创作潮流,先后使用了“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改革文学”的类型概念 。 • 总体上来说,由于它们都是“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 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因此,这些作品也可统称为有 关“文革”的伤痕文学
• 在叙事方式上,反思”文革“、表现社会改革的小说,大 多可以归入现代中国小说的”问题“小说的类型。 • 它们常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接”新中国“的重要 社会政治事件。
• “反思文学”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 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 《绿化树》《灵与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谌 容《人到中年》、刘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 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鲁 彦周《天云山传奇》。
• 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 是搞科学技术的吗?是夜大学的新学员吗?是“老三届”的 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 了的时间吗?她作到了一分钟也不耽搁了吗?她有机会见到 德国朋友或者到德国去或者已经到德国去过了吗?她是北 京人还是本地人呢?她常常坐火车吗?有许多个问题想问啊 。 • 辛辣的讽刺,含蓄的幽默,善意的调侃
• 90年代“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 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 长篇小说《青狐》、《尴尬风流》
王蒙小说的主要特点
• (一)意识流手法的现代尝试 •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 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神表现出来”。 • 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
王蒙
‚文革‛后重要作品: 《春之声》、《布礼》 《风筝飘带》、《杂色》 《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
• • • •
“青春与革命”,即“少共精神”成为他的一个情结。 14岁就成为共产党员(1948) 50年代,他是一个青年,又是青年团的干部 时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时代,青春与希望成为他思想的主 调。 • 决定了“青春+革命”既是他的人生观,又决定了他创作 的风格。
• 2、探索期(1979——1984) • 从1979年开始,王蒙致力于小说创作技法的革新试验。 • 他率先将“意识流”手法引入小说创作,突破了传统现实 主义小说的结构方法与时空观念,变外部结构与客观视角 为心理结构与主体视角,首开新时期小说变革之先河。 • 王蒙把1980年前后集中发表的《春之声》、《风筝飘带》 、《夜的眼》、《海的梦》、《布礼》、《蝴蝶》等中短 篇小说称为“集束手榴弹”,这一束“手榴弹”掷出以后 ,在文坛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波,影响了一代作家的小说 创作。
• (二)鲜明的反思色彩 • 中篇小说《蝴蝶》——政治反思 • 小说的题目取自历史传说“庄生梦蝶”。小说以主人公张 思远“庄生梦蝶”式的命运变幻,展示了人性的异化与复 归的心理历程。
• • • • • •
过功勋的革命军人 重要的领导干部 右派(妻子离婚) “叛徒”和“三反分子”(儿子与之划清界线) 入狱 老张头(下放到边远的山区农村落户,得到农人们的帮助 和女医生秋文的关怀 )
• • • •
创作阶段 新时期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恢复期(1977——1979 ) 王蒙1979年以前的作品还保持着50年代严格现实主义的 创作风貌。 • 50年代的王蒙以一个“少共作家”所特有的单纯与热情尽 情地讴歌时代,讴歌火热的青春,大胆地干预生活,揭露 矛盾。
• 进入新时期后,处于“伤痕文学”阶段的王蒙发表了《最 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友人的烟》、《表姐》、 《说客盈门》等短篇小说,在这些小说中,王蒙仍然继承 着“组织部”那个年轻人的精神,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存在 的新矛盾、新问题,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尖锐的社会批判。 • 这些作品体现了王蒙小说创作的一如既往的现实责任感、 社会良知与勇气。
• 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 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 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 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 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 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 李铜钟的故事》和王蒙的《蝴蝶》等。
• 对知识分子内在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自审
• (三)多样的风格 • 王蒙在创作手法上是无拘束的,“我不准备对任何一种手 法承担义务,不准备从一而终,也不准备视任何一种手法 为禁区。”王蒙多姿多彩,变化无穷的创作风貌,使他的 作品永远不会出现单一化、模式化、陈旧化现象。 • 现实主义:《说客盈门》 • 意识流:《杂色》 • 黑色幽默:《冬天的童话》
• “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暴露“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 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 成创痛的小说,其主题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揭露 林彪“四人帮”,鞭挞丑恶灵魂,同情人民的遭遇,礼赞 美好的情操。开山之作是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 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 篇小说《伤痕》,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 ”,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 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 伤痕小说” 。
• 暴露“文革”的创作潮流,在经过了感伤书写阶段之后, 加强了有关历史责任的探究的成分,并将“文革”的灾难 ,上溯到“当代”五六十年代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段落。对 这种变化的描述,导致了“反思文学”概念的普遍使用。 、 • “反思”作品的主题动机和艺术结构,表现了作家这样的 认识:“文革”并非突发事件。 • “反思文学”揭示“文革”对“现代化”的阻滞和压抑, “改革”文学“则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 村的”现代化“目标。
二、三部中篇小说
• 《波动》 • 《公开的情书》 • 《晚霞消失的时候》
三、“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五·七‛派作家——王蒙、张贤亮、丛维熙、张弦、高晓声 • 特点:亲身经历历史的遭难,将生命的挫折与历史的挫 折联系在一起。归来之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文革的 批判(伤痕文学阶段),而是将文革的悲剧与中国当代的 政治历史联系起来考察,透过人物的命运遭际投射出历史 反省的冲动,即出现了‚历史反思文学‛。
• 改革小说: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 ,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 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叱咤风云、大刀 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 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 《浮躁》 ,蒋子龙的《开拓者 》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
• 所以,当有人劝王蒙,希望他能保持早年作品的风格的时 候,王蒙回答:“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必要的。二十年来我 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再不是‘年轻人’。 然而我得到的,仍然超过于我失去的,我得到的是大有作 为的广阔天地,得到的是经风雨、见世面,得到的是二十 年的生聚和教训”,“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我 无时不在想着、忆着、哭着,笑着这八千里和三十年,我 的小说的支点正是在这里。”
• 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描述的焦点是人物的 主观感受,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现实。 • 它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遵循柏格森“心理时间”的 原则,否定事件发展的线性因果关系,竭力淡化小说的故 事情节。 • 王蒙的这批意识流小说,还表明着他率先认同了一种来自 西方的新的小说观念,即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三 要素”,认为小说不一定非要描绘典型环境,不一定以塑 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为主,也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故事 情节,它可以只写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某种感受,情绪或 联想。
《班主任》——伤痕文学的滥殇:问题小说的重新出现 刘心武,《人民文学》,1976年11月。 两个学生形象:时代畸形儿宋宝琦与“好学生”谢惠 敏。 “一表一里,一显一隐,一浅一深”地揭示精神创伤 ,提出“救救孩子”的问题。 《伤痕》——“伤痕”文学浪潮的掀起 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主人公王晓平。从人伦关系叙述一个普通“文革”中 的悲剧,写一位母亲带着满身伤痕地离去与一位女儿永远 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以母女生离死别的情节进行政治的 控诉。
• 3、多向发展的成熟期(1985年后) • 一方面坚持了一贯的关注时代和社会心理的主题方向,另 一方面又使这种主题增加了辛辣与幽默的力度。 • 在艺术上,前期所注重运用的“意识流”手法有所减弱, 而代之以更加多样 的综合性技艺、荒诞、隐喻、象征、 变形等各种手段 。
•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 • 黑色幽默 • 《冬天的话题》、《坚硬的稀粥》
郑义《枫》,冯骥才《啊!》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宗璞 《弦上的梦》,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 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 吟》。
Hale Waihona Puke • 它们根源于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关切,同时为知识分子正名 。 • 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 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一是写 “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 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 • “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抑含义的概念。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 (四)寓言化 • 王蒙的小说,大多是以一种寓言化的方式构成的。 • 《春之声》颇有象征意味的小说。作者以主人公岳之峰乘 座的“闷罐子车”象征八十年代第一春中国社会的“时代 列车”。 • 闷罐子车、陈旧破烂,车厢内、拥挤不堪,充满了回家探 亲的旅客,充溢着各种不滿的埋怨。但是,车厢内也有对 知识的渴求者,激荡着《春之声》圆舞曲这“春天的旋律 ”。而且,尽管车厢破旧,但车头却是新的。车轮在飞速 地向前。“快点开,快开!”“赶上!赶上!”人们充满 了前进的信念。
• 《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早餐改革最终 失败,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 。 • 《冬天的话题》:荒诞与中国问题透视。沐浴学权威朱慎 独与海(加拿大)归派赵小强的争论。
• (五)狂欢化的语言 • 他的独特的语言方式,构成了当代文学语言的一大景观。 • 常常用超长的“王蒙式”的排句——一些用逗号隔开的词 组并排在一起的词组序列。 • 借助这样的排句,作者敏捷的文思像放开了语言的闸门似 的,语言浪潮般地奔涌而出,汪洋恣肆,势不可挡。
• “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为纬的作品”——不晦 涩与此有关。 • 人物形象 • 故事框架完整
• 《春之声》的主人公岳之峰坐两三个小时的闷罐子车返乡 探亲,小说的内容就是以“意识流”的手法来描述他在车 上的感受、联想和回忆。主人公的心理结构线索成为小说 的结构线索。
• 王蒙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 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 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 离其宗,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 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 人公的心灵。”
• 重新起用,回城做了市委的二把手(妻子要求复婚,儿子 认错,过去的“朋友”,部下,曾高喊打倒他的那些人又 围绕在他的身边。 ) • 副部长 (突发奇想,决定要“微服私访,”请假重回阔 别的山村去寻访,希望找回真诚的自我。)
• 《名医梁有志传奇》——道德的反思 • 梁有志 • 梁有德
• 《活动变人形》——文化的反思 • “季节”系列小说是王蒙世纪之交创作的系列长篇小说: 《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 季节》。 • 钱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