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衡水市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河北省衡水市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1-20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射活动中,不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A.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千手观音”是在老师手语指挥下完成的
B.有同学读书读到感人之处,流下眼泪
C.看到酸杏时唾液分泌量增加
D.听到别人讲笑话时,捧腹大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人看到酸杏时唾液分泌量增加是由具体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人与动物共有。

考点:人类神经活动的特征。

2.当膈的位置发生如图的变化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膈肌收缩,胸廓缩小B.膈肌舒张,胸廓扩大
C.膈肌收缩,胸廓扩大D.膈肌舒张,胸廓缩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时胸廓扩张和收缩与肋骨间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胸廓容积的变化还与膈的运动有关。

【详解】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相反肋间肌舒张时,在重力作用下肋骨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经和左右经都减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都缩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减小,肺也随着回缩,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出肺,完成呼气的过程。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理解掌握胸廓扩张和收缩与肋骨间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下列哪种途径不属于排泄?()
A.呼吸
B.出汗
C.排便
D.泌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内的一些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三、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ABD、呼吸时能呼出二氧化碳、皮肤能分泌和排出汗液、泌尿能形成排出尿液,因此都属于排泄,ABD正确;
C、粪便是食物消化吸收后剩下的食物残渣不是代谢废物,因此从肛门排出粪便叫排遗,不属于排泄,C
不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容易题,属于了解层次。

4.皮肤在人体的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属于人体的( )
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D.后天形成的防御防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详解】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为非特异性免疫。

另外人体中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因此BCD选项错误,A 选项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

5.下列结构中,既属于消化系统,又属于呼吸系统的器官是()
A.口腔B.咽C.喉D.食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是空气和食物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所以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所以既属于消化系统,又属于呼吸系统的器官是咽。

【点睛】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组成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其图示掌握。

6.以下现象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望梅止渴现象B.老马识途现象C.听到铃声,同学走进教室D.寒冷使人打哆嗦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详解】
望梅止渴现象、老马识途现象、听到铃声,同学走进教室,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ABC错误;寒冷使人打哆嗦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7.下列都是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A.巨人症和佝偻病B.肺结核和糖尿病
C.坏血病和脚气病D.侏儒症和甲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分泌异常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患巨人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易患甲亢;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而佝偻病、坏血病和脚气病是由维生素缺乏引起的。

【详解】
A、巨人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但佝偻病却是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

故不符合题意。

B、肺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导致的;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故不符合题意。

C、坏血病是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脚气病是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

都不是激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

故不符合题意。

D、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各种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异常症,是非常重要的考点要理解掌握。

8.下列疾病与激素分泌异常无关的是()
A.侏儒症B.巨人症C.夜盲症D.糖尿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的症状,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

【详解】
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A不符合题意;巨人症是由于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B不符合题意;夜盲症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C符合题意;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D不符合题意。

【点睛】
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的症状是考查的重点,可通过列表比较的形式掌握。

9.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A.血液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增加肺泡的数量
D.组织细胞与血液的物质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肺的功能单位是肺泡。

【详解】
肺泡数量多,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佷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如图所示:
这些特点,适于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理解掌握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酸雨主要发生在工厂林立的城市及近郊
B.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
C.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D.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酸雨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详解】
工厂中排放的废气进入到空气后,会在当地或附近造成酸雨,A正确;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酸雨不但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B正确;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酸死湖,威胁人们的健康,C正确;机动车辆排放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它们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酸雨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11.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总是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
A.肺泡内的气体交换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气体在呼吸过程中的扩散D.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氧气,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利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

【详解】
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

其根本原因就是吸入的氧要提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

此过程可以用表达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这个过程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完成的。

所以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经过一系列的途径被运输到肺,由人体呼出,导致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人体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

解答此题要从人体呼吸最终目的去分析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的变化。

12.下图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1”、“剪刀2”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剪刀1”可能出现在消化道的
A.口腔和胃
B.胃和小肠
C.小肠和胰腺
D.口腔和小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图示剪刀1表示淀粉酶,剪刀2表示淀粉酶和麦芽糖酶。

【详解】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因此,“剪刀1”表示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剪刀2表示
淀粉酶和麦芽糖酶。

分析可知,“剪刀1”可能出现在消化道的口腔和小肠,参与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淀粉的消化过程。

解答关键是熟知参与淀粉消化的酶和淀粉消化的过程。

13.血液的组成包括()
A.血浆和红细胞B.血浆和血清
C.血浆和血细胞D.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

血浆中90%以上是水,其余是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呈圆球状,唯一有细胞核的血细胞,功能是防御疾病;血小板形状不规则且无细胞核。

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血液的组成。

14.如图是人体某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
B.若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则b为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
C.若c血管与a血管内的血液相比,尿素分子明显减少,则c内流静脉血
D.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C内血液直接流回右心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由血流方向可以判断a为动脉血管,b为毛细血管,c为静脉血管。

【详解】
若b表示肾小球,则a表示入球小动脉动脉,c表示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球只对血液起到了过滤作用,而没有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血液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流的都是动脉血,A错误;若b为组织内的
毛细血管,由于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所以a内应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B错误;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脏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减少;因此若c处尿素浓度降低,则c是肾静脉,内流静脉血,C正确;若b表示肺,则a是肺动脉,c是肺静脉,则血液由肺静脉直接流回左心房,D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记住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静脉。

15.下列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心脏左侧流动的是静脉血,右侧流动的是动脉血
B.体循环和肺循环两者同时进行
C.房室瓣和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D.动脉出血,应按压近心端止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心脏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血液循环如图:
【详解】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内流的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内流的静脉血,故A错误;血液循环有两条,即体循环和肺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在心脏内连在一起,不能分开,故B正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故C正确;动脉是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内流动脉血,血色是鲜红的,在近心端止血,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止血的方法。

16.研究发现,中学生在晚上10时前入睡,且睡足9个小时,更有利于垂体分泌促进人体生长所需要的激素,这种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B.胰岛素C.生长激素D.性激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但是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这叫侏儒症.学生入睡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9时到10时之间,并睡足9小时,这有利于学生在晚上能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

考点: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17.我叫氧气,一天我随同二氧化碳、氮气等利用主人吸气的机会,开始了不平凡的旅行。

闯过几道关卡后,乘上“旅游快艇”,顺着一条“红色河流”来到一个叫细胞的王国,在这个王国一间“大房子”里,我发挥了最大作用,但我也就此消失了。

上述“旅游快艇”、“红色河流”、“大房子”分别是指A.血红蛋白、血浆、线粒体B.血小板、血浆、叶绿体
C.血红蛋白、血浆、细胞核D.血红蛋白、血细胞、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鼻内的鼻毛、内表面的黏膜以及黏膜内的毛细血管能够温暖、清洁和湿润空气,对呼吸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2)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过程: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3)呼吸作用是指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上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详解】
外界气体进入呼吸系统,由呼吸道进入肺,进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 5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氧气在血液中主要靠红细胞来运输的,氧气进入红细胞,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实现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因此文中氧气乘坐的“旅游快艇”指的是血红蛋白“红色河流”指的是血浆。

人体吸进的氧气最终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的
线粒体上被消耗,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氧气发挥作用的“大房子”指线粒体。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点关键是理解熟记呼吸的全过程。

故A符合题意。

18.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和反射弧在功能上完全相同B.只要反射弧完整就有反射活动
C.反射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完成D.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详解】
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A错误;
B、反射弧完整,还需要相应的刺激才能发生反射,B错误;
C、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错误;
D、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解题关键是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19.【答案】20.下列血管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是
A.肺动脉B.肺静脉C.上腔静脉D.肝静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从血液循环图中看出:在循环系统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有肺静脉、主动脉,而肺动脉和上下腔静脉都流静脉血。

故选B
2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任务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先天不足,生态脆弱,受到人为破坏以后,原始植被很难恢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

目前水土流失与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不但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危及全国环境建设。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我国西部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环境的改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2.下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 ℃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B.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

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③
变蓝色,而不是“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A错误;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B正确;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而不是“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C错误;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而不是“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D错误。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23.【答案】2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

法医判断的理由是()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肺会吸水,呈海绵状
C.肺泡内充满了血液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答案】D
【解析】
肺是由大量的肺泡组成的,所以当婴儿出生后完成第一次呼吸后,这使肺内有空气,而存留在肺内的空气总有部分不能被呼出体外,所以在水中会漂浮。

产前死则肺内没气体,就会沉下去。

故选D。

25.通常说的蓝眼睛与黑眼睛,原因是眼球内某一结构所含色素不同,这一结构是
A.巩膜B.虹膜C.脉络膜D.视网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与黑眼睛,指的是虹膜的颜色。

【详解】
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色素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

色素含量与皮肤颜色是一致的,并且与种族的遗传有关系。

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西方人是白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少,基质层中分布有血管,所以,看上去眼珠呈浅蓝色。

故选:B。

【点睛】
该题考查了虹膜的颜色:虹膜颜色与色素细胞中色素的含量有关。

26.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