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大学语文-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采薇
〔一〕解题〔写作年代与动机〕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如汉年间的毛亨〔或毛苌-常音〕的《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音地杜〕以勤归也。
〞据此,那么此诗应写于殷商末年。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匈奴传》那么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据此,那么此诗应写于西周中叶。
两家之说,虽在写作时间的判断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它是远征守边、保家卫国之作。
根据当时的边患情况看,诗作出自西周时期较为可信。
西周时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以与命将士出兵抗击猃狁的记载。
因此可以认为,《采薇》是后世边塞诗的先导。
至于作者与其用意,《毛诗序》说是“歌《采薇》以遣〞远征将士〔即唱《采薇》以鼓舞官兵斗志〕,显然是不妥的。
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该诗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辛生活。
吟诵全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朔风吼叫、大雪纷飞。
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武警战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泥泞,战士又饥又渴;边关渐行渐远,乡关越来越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艰辛的军旅生活,剧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
古人评价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国风》好色而不淫,我们从《蒹葭》中可以体会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能表现得这样含蓄,这样有分寸,是这首诗的优点。
小雅怨诽而不乱,后人概括为“怨而不怒〞,也是一种分寸感。
孔子说,诗可以怨,就是可以通过诗来宣泄自己的怨愤,但是要有分寸,不能剑拔弩,不能“怒〞,否那么就不是艺术了。
我们从这篇《采薇》中可以充分体味到这一特点。
〔二〕译文
1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长出来。
说回家啊说回家,转眼一年又完啦。
没有老婆没有家,都是玁狁害的呀。
没有空闲安定下,还是玁狁害的呀。
2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柔嫩好得意。
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烦忧多牵挂。
满腔愁绪像火烧,饥渴
交加苦难熬。
我的驻防
无定处,谁来替我捎家
书?
3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
已老像干柴。
说回家啊
说回家,转眼十月又到
啦。
王差遥遥无尽头,
想要休息没闲暇。
我心疼痛如针扎,就怕
日后难还家。
4
光荣艳丽什么花?棠
棣烂漫吐芳华。
什么车儿
高又大?原来将帅乘
坐它。
驾起兵车要出
征,
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
怎敢图安居,每月要打
数仗呢。
5
驾起四匹大公马,
马儿健硕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士兵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严戒备,玁狁猖狂军情急。
6
回想当初出征时,
柳依依好惬意;
如今战罢把家还,
大雪纷纷路漫漫。
迎风
冒雪路难行,饥渴交加
折磨人。
满心伤感满腔
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容分析
《采薇》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受到好评。
在容上,一般都肯定它相当充分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实际情况,很有意义。
但对容中心旨意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分歧。
譬如:有人认为远征戍边意在保家卫国,从而肯定战争的正义性;有人强调战争的灾难性,认为诗的主题是反战;也有人提醒读者,不要无视其中的官兵不平等。
这些观点说明了该诗旨意的复杂。
下面我们想通过对本诗的具体分析,尽可能客观的概括其主题。
1、结构层次
全诗六章,从表情达意上看可分三层。
诗作既然是戍卒归途中的追忆,所以采用了倒叙手法。
本诗的结构具体可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层〔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表达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句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迫难耐。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即写实〕。
因薇菜可食,戍卒也许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艰辛的生活状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茶〞、“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辛,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繁;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那么是“玁狁之故〞——用时髦的话来说:都是匈奴惹的祸!。
前面提到的《汉书•匈奴传》里所言“(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当然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爱国情愫〕。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二层〔四、五章〕:追述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
这一层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第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第五章前四句“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
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如前所说,显然与诗意不符。
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第三层〔第六章〕:写归途的情景和心境
前四句是触景生情,抚今追昔;“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写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困难的疲惫状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写感时伤事、心中难以诉说的悲哀。
2、诗的主旨
人们对《采薇》主旨的领会各不一样,说明该诗所表露的思想情感比拟复杂。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战争这个“政治怪物〞本身涵的复杂性。
因此,人们对该诗主题思想在认识上出现差异就纯属正常了。
比方,说该诗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特别是下层民众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因为诗作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方面的描述;说该诗表现了下级士兵对战争的厌倦,也是文本自身的应有之意,不然,作者怎么会反复呼告“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呢?说该诗表现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愤怒,也肯定没错,不然就不会一再出现“猃狁之故〞、“猃狁孔棘〞的诗句;说这首诗还表现了对对抗入侵、保家卫国的自豪感,也不可完全否认嘛,否那么作者何必花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军容的整肃和武器的精良呢?说这首诗在军容描写中渗透着对等级悬殊的怨刺,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否那么就不会一再进展“君子〞、“小人〞的比照了。
——应当说以上这些情感在《采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这恰恰是对战争的真实反映;虽然这些情感有时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正像战争本身的复杂性、矛盾性一样,正像人的在情感的复杂性、矛盾性一样,你无法让它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特别应该看到的是,面对战争的这些情感表现,都是基于人之本性的自然感受,而且都是善良心性的自然反响,为什么就不能兼容呢?
当然,作为一首诗,它总应当有一个主导思想,否那么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因此,我们认为,《采薇》一诗的主导思想,就是抒写一个刚刚经过战争洗礼的戍边士兵对战争灾难的难以诉说的痛苦感受。
而解读该诗的钥匙是它的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就是说,这个士兵是快乐而来、败兴而归。
为什么快乐而去?诗中没有明说,但从强调“猃狁之故〞来看,也许是为了保家卫国、或者说想去建功立业。
但归来时又是怎样呢?“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难以名状的痛苦。
那么,这一巨大的变化终究是怎样造成的呢?当然只能归因于战争的残酷和灾难。
也许,人们出于现代理性,从“猃狁之故〞、“猃狁孔棘〞中看到了这场战争的防御性〔即反侵略性质〕,从而赞扬抒情主人公的远征戍边是保卫家园和平安宁的正义行为,这当然自有道理;但这样以来,战争就不是残酷的、就不成灾难了吗?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对一个下层民众或奴隶来说,战争的胜负对他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他的命苦是注定的:“猃狁孔棘〞是苦,“王事靡盬〞是苦,做“小人〞是苦,战争中做“小人〞更苦。
他作为生命个体,在残酷的战争中亲身感受到了这些,所以归途中一路想来,就只有“忧心〞和“伤悲〞了。
也许当初他真的是响应了统治者的号召,抱着希望、怀着理想,热血沸腾地、昂首挺胸地奔赴边关沙场的,但事实却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以至于从“曰归曰归〞的反复絮叨中,我们似乎可以觉察到他的受蒙骗之感。
另外,从“彼尔维何?〞、“彼路斯何?〞的设问和“君子〞、“小人〞的用词中,我们似乎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嘲讽意味。
总之,《采薇》对战争涵多元性、复杂性的真实反映,而基于人性自然感受的强烈厌战、反战情绪,那么是贯穿其中的主导思想。
作为全诗画龙点睛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情感涵是相当沉重、相当痛切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全诗的主旨,那就是:“战争——难以言说的灾难与苦痛〞。
3、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本诗有如下突出特点:
〔1〕整体抒情结构的倒挽法
《采薇》的容主体是回忆。
既然是“回忆〞,就有个“倒〞字在里面。
但“倒〞的方式不同,文章的结构名称也有所区别。
“倒〞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如果这特定情景中的回忆,在一开篇就交待清楚,那就成为“倒叙法〞〔比方写篇作文,叫《炼狱岁月》,你这么写:拿到某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想起过去三年高中的“炼狱生活〞,我不仅热泪滚滚,百感交集。
中间回忆高中生活。
最后写道:如今我走进了我心仪的大学的校园,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里我将认真地规划我的未来,呵呵。
〕如果一上来就抒写前事,到末篇才点明是“回忆〞,这就叫“倒挽法〞。
《采薇》的特定抒情时间、地点、景物、心情,都是在篇末里才点明的,并且确有通挽〔概括〕前面全部五章的作用,所以称之为抒情的倒挽法。
在《采薇》中,这种倒挽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
第一,将纷繁的战争经历浓缩在短时间的回忆之中,将曾经变化着的情感放到较为明朗、稳定的心情中去重新观照〔审视、体验、玩味〕,事件、情调、主题都会比拟集中、协调、强烈。
设想一下:如果按照时间顺序从头说起,事件就会散漫难收,按照心情的变化轨迹来步步演绎,全诗的情调就会因多变而不集中,而且在诗中正面展开心理的转变过程也是最难奏效的。
所以说,《采薇》将全部容聚焦在回归途中“近乡情更怯〞的反思之中,表达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假设轻的整体构思匠心。
第二,篇末点明前五章都是一个戍卒归途中的回忆,有豁然开朗之感,令人不能不重新回首全篇。
篇末突发“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喟叹,不仅收束了全篇的情蕴,而且催人遐想:诗人心中终究还另有什么悲情哀意不可言喻呢?——由此可见,一首诗,如果在抒情结构上能恰当地使用倒挽法,确实具有蓄势后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2〕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之说,纯属误读
据《世说新语》记载,安、玄叔侄俩讨论诗经中哪句最正确,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却说,不如“訏谟定命,远猷辰告。
〞訏谟,xu1mo2,宏谋,大计。
猷,you2,谋划。
这两句的意思是“有伟大的计划就定为号召,有远大的政策就随时宣告〞。
这反映了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已成为历来传颂的名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典。
关于这四句的评价,自从【清】王夫之在《斋诗话》中对它作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的评论后,众人争相附和,都认为这是相反相成的艺术典。
事实上,这是一个不合诗意的误读。
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意思是说,以“柳依依〞的明媚春色来反衬离家远征的哀伤,以“雨雪霏霏〞的苦寒冬景来反衬回归家园的喜悦。
这是按照“离家时哀,归来时乐〞的社会人生常态看问题。
实际上本诗的诗意与这常态恰恰相反,是“离家时乐,归家时哀〞,这从诗作本身和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诗的厌战、反战主题也正是建筑在这反常的心理变化上的。
因此可以说,这里只有“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根本就没有什么“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我们尊敬名人,但不能迷信名人,名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这就是典型的一例。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否认这四句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这四句之所以千古传颂,是因为它确实
写得很妙:通过景物描写告诉人们,他是春天出发,冬天归来的;以“柳依依〞隐喻他为保家卫国而出征,感到快乐、喜悦,以“雨雪霏霏〞隐喻他经历战争灾难归来时,心痛苦、哀伤。
这都是融情入景,且异质同构,十分贴切。
离家出征时快乐,战后回家时悲伤,这是反常心理,而诗意正蕴涵在这反常之中呢。
当你为这反常心理寻找合理的原因和解释时,诗歌的中心旨意也就显现出来了。
“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感觉情调的比照,显示他去时和来时的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也正是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由此可见,写景佳句,不仅要做到情景交融,而且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这四句确实是极好的例。
〔3〕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叠词
《采薇》表达了《诗经》的一些传统的表现手法、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
1〕以“采薇〞起兴
《诗经》的根本表现方法是赋、比、兴。
大致说来,赋,就是直其人、事、情和意,《采薇》绝大局部用的就是赋法。
比,和现在所说的比喻差不多,《采薇》中没有。
兴,是“先言他事,以引起所吟之辞〞,所以一般称作起兴。
本诗前三章均用“采薇〞起兴,按照薇菜萌芽、生长、成熟的过程,分别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引领各章,使三章连贯推进,并与后文联系,从两个方面来启发乡思:一是从“作止〞到“柔止〞再到“刚止〞,联想到“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说明时间的推移,表达离家之长久,寄托着越来越深厚的思乡念人之情;二是由“采薇采薇〞引出“曰归曰归〞,通过两者之间假设即假设离、似有似无的关联,来暗示归心似箭,思情难耐。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而言,《诗经》起兴中的兴象,与所咏之事未必有直接的联系。
有人说“采薇〞含有“载饥载渴〞的士兵只能以野菜果腹之意,还有人说,诗人由此联想到家中忍饥挨饿的妻子儿女也正在挖野菜,这都是比拟牵强的个人之见,不可采信。
2〕重章叠句形式
《诗经》中的不少篇章本是民众的口头歌唱,用一支曲子反复歌咏,这便形成了普遍的重章叠句形式。
就本诗而言,前三章,字数、句式完全一样,而词语也多有重叠反复,章与章之间只是略有差异,重叠句相互之间往往也只是换掉一两个字,这明显是用一支曲子反复歌咏所造成的痕迹。
重章叠句,从文宜约、意欲丰的角度看,或许是短处,但口头传唱,反复歌咏,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节奏感与音乐感比拟强。
应当肯定,诗歌要有音乐美、节奏美的特点,因为音乐性、节奏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形式。
3〕叠词的运用
《采薇》中有七处用了叠词。
找一找,看看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处以言情,六处用以状物。
烈烈:表现心忧思的炽烈;
业业、骙骙、翼翼:形容战马高大雄健、行列整齐;
依依:描绘柳枝迎风飘拂、柔软婀娜的姿态;
霏霏:描写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的图景;
迟迟:形容士卒饥寒交迫、步履困难的情状。
叠词的状态感、程度感、时间感比拟强,或用来增加形象性,或用来强化情感力度,效果都很好。
三、练习
1、《采薇》诗中是怎样处理爱国与恋家关系的?你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2、“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被后人视为《诗经》中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