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能源化学石油化学10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天然气的非烃组成
在天然气中一般不超过10%。
主要成分:CO2、H2S、N2 非烃组成 次要成分:CO、SO2、H2、Hg 痕量成分:惰性气体氦、氖、氩、氪、 氙、氡
天然气中的氦含量有时>0.5%,远高于它在大气中的含量 (0.0005%)是工业提取氦的主要资源。
4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石油名称的由来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 编 著的《太平广记》。
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 沈括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 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 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 沈括1031-1095 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 "石漆"等。
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
13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2.2 石油的形成 —成因学说
长期以来,关于石油的成因一直存在有机和无机两种学说。
20世纪以来,有机成因学说占了主导地位,其依据: 大部分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而只有生物能够合成旋光性有机化合 物; 石油中的碳同位素(13 C/12C)比无机碳更接近生物,特别是与生 物中广泛存在的脂类化合物类似;
21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天然气的烃类组成
大多数天然气均以烃类为主要成分,但也有另外。有少数天然气气藏 以非烃类为主,如 N2 气藏(约占百分之几)、 CO2 气藏、 H2S 气藏 (两者之和少于1%)等。
CH4:一般80%以上,但亦有~50%,>99%的;
烃类组成 C2~C4:气田气较少,一般<5%;油田气较多, 一般>10%;烷烃 C5+:气田气极少,0~0.2%;油田气稍多<2%; 烷烃,微量环烷烃和芳烃
9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2.1绪论 —石油的加工利用
现代石油化工工厂类型:
(1)燃料油型——生产汽油、煤油、轻重柴油和锅炉燃料。 (2)燃料+润滑油型——生产各种燃料油和各种润滑油。 (3)燃料+化工型——以生产燃料油和化工产品为主。 (4)燃料+润滑油+化工型——生产各种燃料、化工产品和润滑油。 加工技术包括: (1)分离——蒸馏、抽提、吸附、结晶、沉淀等; (2)热加工——热裂解、减粘裂化、焦化、高温裂解等; (3)催化加工——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等; (4)化学合成——聚合、加氢、脱氢、氧化、羰基合成等。
23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2.3.2 原油的元素组成
大致范围如下(质量%): C 83.0~87.0
与世界一般情况相比,我国原 油在元素组成上具有如下特点: (1) (2) (3) 氢含量较高; 硫含量较低; 氮含量较高。
3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中国的石油之最
前1121~前249
公元25~220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石油最早的国家。有关石油最早的记载,见于 我国周代的《易经.革卦》“象日,泽中有火”。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石油最早的国家。有关石油使用的最早记载, 见于我国东汉《汉书.地理志》:“高奴(延长一带),有洧(河 南蔚氏县 )水可燃”。 世界上第一口石油井在延长。《大元一统志》(1303年)里说: “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 中国近代陆上第一口油井在延长。延长油矿于1907年钻成的“第 一井”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华之最”。
大庆15井干酪根
响,在成岩作用的晚期才形成石油。
15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胶质和沥青质 —定义
至今为止,国际上对胶质与沥青质尚无统一的分析方法和确切的 定义。只有一种描述性的概念。 沥青质——石油在分子量最大,极性最强的非烃组分。它们不溶 于非极性的正构烷烃而溶于苯。
常用来分离沥青质的正构烷烃有正硅烷、正己烷、正庚烷和石油 醚等。因此,在列举沥青质的含量时,必须同时说明所用溶剂。
20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石油的化学组成— 天然气
地壳中产出天然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 的,有广义天然气和狭义天然气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广义天然气包括:油田气、气田气、 煤系地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 等。 狭义天然气包括:油田气、纯气田气、 凝析气田气。 石油工作者所称的天然气多指狭义天 然气。而且狭义天然气是主要的天然 气,在此只讨论狭义天然气。
胶质——石油中分子量与极性均仅次于沥青质的大分子非烃组分, 可以从正庚烷可溶质中分离出饱和烃、芳香烃后获得。
16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胶质和沥青质 —性质
沥青质是一种暗黑色—黑色的无定形固体物质。 沥青质性质——加热不熔融,但超过300℃会发生明显的分解与 缩合反应。平均分子量大(2000~6000),在石油原油与渣油 中以胶体状态存在。其稠环芳烃与杂环的排列具有一定程度的近 程 有 序 , 堆 砌 层 数 4 ~ 6 层 , 平 面 面 积 可 达 1 . 0 × 1 . 5 nm 到 1.2×5.0nm。含量一般小于5%,个别原油甚至不含沥青质。 胶质外观深褐色—黑色的无定型固态物质。 胶质性质——加热时熔融。受空气氧化或加热可能通过缩聚转变 为沥青质。平均分子量600~2000,在馏分油中成真溶液。 沥青质与胶质的碳含量相近,但沥青质的氢含量较少(约少 1%~2%)。
2012版
有机成因学说的基本概念
石油有机物的大部分来源于干酪根,但也有一小部分直接来源 于脂类化合物。这一部分石油有机物与生物有机物中的分子仅 有微小的差别。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干酪根产生了许多烃类,包 括烷烃、环烷烃和芳烃。 生油反应包括了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 生油量与温度、压力(埋藏深度)和时间有关。主要的生油带 处于温度为60~150℃,深度1000~4000m的地层,生油时间 历时几百万至几亿年。 通过干酪根的热降解得到的烃类一般不再具有生物有机分子的 结构特性,正是这些烃类构成了石油烃类的主体。
4、必须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8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石油的体积与质量
1桶=158.98升=42加仑,美制1加仑=3.785升,英制1加仑= 4.546升。 如果要把体积换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关。石油的密度不同, 1升石油的重量也就不同。 一般来说,石油的密度在0.9上下,也就是说,1升石油的重量大 约在0.9公斤左右。 1t≈7桶 假设某地产的原油密度为0.99公斤/升,那么一桶的原油重量就 是158.98×0.99=157.3902公斤。
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成为沉积物中的分散有机 质后,首先形成两类物质: 可溶性的有机质——胶质和沥青质; 不溶性的有机质——干酪根。 在地球上,干酪根(Kerogen)是有机碳的最 重要的形式,比煤与储层中石油的有机碳的 总和还要丰富1000多倍。 干酪根是石油的前驱体,它经过缓慢的热降 解和裂解作用,并受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影
7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2.1绪论 —石油资源
未来15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原油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
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 年加大。
中国石油安全对策
1、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给体系。
2、建立石油安全战略储备体系。 3、确保海洋权益,加大开发海洋力度。
石油组分中发现了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石油卟啉就是一种来自于生 物的叶绿素和血红素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各种生物通过热降解均可得到烃类,近代分析技术从现代和古代沉 积有机质中检测出石油所含的烃类; 世界上的油气田基本存在于海相或陆相的沉积岩中。
14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有机成因学说的基本概念
天然气液:指天然气的一部分,在天然气的处理装置中呈液态回收; 主要包括天然气汽油和凝析油,也可能含有少量C1~C4烷烃和非烃成 分。
天然焦油:指石油沉积物,呈半固态或固态;常温常压下粘度大于 10mPa· s。常含有少量S、N、O、金属化合物和非烃物质。
6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17
深度 0 (km)
活的 生物 体
木质素
碳水 化合物 降解作用
蛋白质
脂类 化合物
缩聚作用 成岩作用 只有微小变 化的分子
未变化 的分子
干酪根 主要生油带 热降解 低到中等分子量的 烃类 原油
裂解 天然气生 成带 5 残碳
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 类 天然气 甲烷+轻质烃
石油形成示意图
18
Energy chemistry
2.1绪论 —石油资源
石油工业始于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井深21m,产油量2t/d),
其发展经历了煤油——动力——综合利用三个时期。成为人类 宝贵而有限的资源。
《BP世界能源统计2009》称,全球原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258 万亿桶(不含加拿大油砂)。按照2008年的年开采速度计算, 可以开采42年。 2009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7.104万亿m3,天然气消费量为 2.99万亿m3,可以开采52年。 2011年中国全年生产原油2.06亿t,进口原油2.54亿t,对外依 存度达55.2% 。
10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2.1绪论 —石油的加工利用
产品类型: 石油基燃料 —— 汽油、柴油、喷气燃料、煤油、液化石油气、 燃料油等; 其他分离产品 ——润滑油、石蜡与地蜡、石油沥青、石油焦; 合成产品——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 胶; 精细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化学助剂等。 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有4类:炔烃 (乙炔)、烯烃 (乙烯、丙烯、 丁烯和丁二烯)、芳烃(苯、甲苯、二甲苯)及合成气。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非再生能源篇 2 石油化学 Petroleum chemistry
能源化学课程组
武汉科技大学 二o一二年三月
1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本章内容
克 拉 玛 依
2.1绪论
2.2 石油的 形成
2.3 石油 的化学组 成
2.4 石油 产品
中 国 东 海
2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2.1绪论 —石油的概念
石油是一种战略性的矿产资源,它主要是由远古海洋或湖 泊中的生物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球化学演化而形成的烃类 与非烃类的复杂混合物。 被誉为“工业血液”的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优质 的化工原料,在全球政治与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有机成因学说的基本概念
初生成的油气分散在生油层的孔隙中,经过漫长的运移过程逐步 富集到地壳的圈闭结构中,形成石油矿藏。石油在运移过程中, 由于岩石的吸附作用,胶质和沥青质明显减少。 石油在聚集之后,还会不断地发生热降解、生物降解,水洗和蒸 发作用,其组成与性质还会发生不小的变化。
11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2.1绪论 —天然气化工
氢 二硫化碳 硝基甲烷
碳黑
氦气 氯甲烷 四氯化碳 乙烯
天然气
硫磺 乙炔 氨 甲醇
12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2.1绪论 —石油化学学科
石油化学是从化学角度研究石油的形成、化学组成、性质、加
工、产品与利用的应用学科。 石油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石油及石油产品化学 石油加工化学
5
Energy chemistry
2012版
石油的概念
1983年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正式提出石油等名词的定义。 石油(Petroleum):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化混合物,具有天然 产状。 原油(Crude oil):指石油的基本类型,储存在地下储层中,常压下 呈液态。其中也包括一些液态非烃类组分。一般,原油在储藏状态下 的黏度不大于10mPa· s。 天然气:指石油的主要类型,呈气态,或在地层条件下溶解于石油中, 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天然气也可能含有少量非烃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