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山中学11-1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模拟历史(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南山中学2011年秋季高2013级期末模拟考试
2011年12月
历史试题
命题:梁子华彭维审校:杨丽
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秦汉时期书写材料出现了巨大变化,最能说明此点是
A.《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记载了造纸术发明
B.中国秦汉时期已具备造纸需要的原料
C.新、陕、甘、蒙汉代遗址考古发现汉代纸的残片
D.文献记载西汉早期已发明书写用纸
2.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出现于
A.战国时期
B.北宋时期
C.《韩非子》中记载的“司南”
D.郑和远航东非证明
3.能证明唐宋时期,中国已经发明印刷术的是①考古发现了印制的书籍②用现代技术,能够复
原文献中记载的技术发明③研究文献中记载的古代发明④西方同时期的文献记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是
A.为欧洲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提供了技术支持
B.为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C.重实践经验总结,轻理论概括、抽象
D.热兵器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奠基
5.2011年10月31日,中国“神威蓝光”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成为世界上最快的20台巨
型计算机之一。
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了巨大的突破性成就的原因中没有
..
A.国家进行了科技体制的改革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C.“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施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6.在生命科学领域,否定上帝创造万物说的新理论是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施旺、施来登的细胞学说
C.林耐的纲、目、属、种四层次分类法
D.孟德尔、摩尔根的细胞遗传学
7.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与革命者分别是
A.伽利略、牛顿
B.牛顿、普朗克
C.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
D.牛顿、爱因斯坦
8.开始为近代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提供“万能的原动机”的是
A.纽可门蒸汽机
B.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C.西门子发电机
D.巴本带有活塞的实验性气缸
9.人类从平面交通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的标志性发明是
A.莱特兄弟的飞机
B.卡尔·本茨的汽车
C.贝尔的有线电话
D.马可尼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10.19世纪初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思潮
A.冲击封建主义,歌颂民主自由
B.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卢梭、舒伯特
C.文学成就最高是法国、德国
D.浪漫主义音乐的摇篮在英国、奥地利
11.19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批判的是
A.工业革命开始时期的社会矛盾
B.工业革命后,社会的黑暗、丑恶
C.殖民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解放
D.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
1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文化发展的特色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文化共同发展
B.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多元化发展
C.反传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兴起
D.为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呐喊
13.《红楼梦》、《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名著,他
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C.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14.汉代,中国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是
A.小篆出现、隶书成熟
B.隶书成熟并通行于世,楷书形成
C.行书盛行、草书出现
D.中国书法五种书体都逐渐走向成熟
15.反映宋元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市民文化生活趣味的艺术形式有
A.文人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
B.词、曲、杂剧、话本小说
C.词赋、诗歌
D.山水画的意趣
16.“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
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上题材料中,“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
”能够说明这一趋向的是
A.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B.气一元论、心即理也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正君心、正纲常、正百官
18.汉代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相比,有了新的发展,其表现有
A.仁、礼,德治
B.仁、义、礼、智,仁政
C.无为、逍遥,小国寡民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19.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列代统治者为确保儒学独尊地位采取的相同措施中没有
..
A.兴办教育,以儒学教化天下
B.儒学经典为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
C.以儒学改造佛学,促进佛学新发展
D.任用儒生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改变中国,经历了“变器-变事-变政-变道”演进。
据此回答20~22小题
20.“变器”主张出现的原因
A.西方工业革命,中国鸦片战争失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C.洋人占领北京,太平天国打击
D.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瓜分
21.将“变政”主张最早付诸实践的是
A.早期维新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立宪派
22.“变道”就是改变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主张是出现在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以民主共和救中国
B.辛亥革命后,以民主、科学救中国
C.辛亥革命期间,以三民主义救中国
D.五四运动后,以马克思主义救中国
23.以下对毛泽东思想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首先解决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问题
B.找到了改变“半殖半封”命运的道路
C.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D.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4.西方近代人文精神中摆脱了宗教神权、专制王权束缚的是
A.智者学派、启蒙运动
B.人文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Ⅱ卷主观题(2大题,52分)
25.(32分)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汉武帝为解决西汉中期的社会问题,采取了哪些文化措施(4分)?
材料1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
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摘引自黄仁宇著《现代中国的历程》P.36~43)
材料2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
(转引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P.166)
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摘引自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275)
(2)据材料1,理学对儒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4分)?这些发展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2分)?
(3)依材料2,宋朝时期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6分)?
材料3新航路开辟后,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带来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
遗憾的是,由于双方都坚持各自的宗教理念和礼仪,不能通融,清朝雍正统治时期,这次平等的对话交流无疾而终
第二次的中西文明相遇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
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中西文明交流是不平等的,中国处在明显的弱势的一方、带有被动性。
这次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转型。
(摘引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P.10~13)
(4)从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的角度完成中西两次文明交流对比表的内容(10分)
文化支撑,技术和制度只是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智慧之果。
(古代)中国高度重视和发展了领先世界的农耕文明,也创造了雄视天下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积累。
当西方国家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工业革命而逐渐崛起时,中国因文化的保守和落后,错失了两次产业革命的机遇。
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也肇始于思想和文化的解放,带动了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让中国抓住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从而实现了工业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进一步印证了文化的力量。
(曾昭俊《“文化兴国”战略与中华民族复兴》)
(5)依据材料4,说明中国实施“文化兴国”的理由是什么(4分)?你认为当今中国已具备了哪些
文化兴国的条件(2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36》) 材料2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者。
(《商君书·说民》)
(1)依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商鞅在打击贵族特权上采取的不同策略(2分)及其不同目的(4分)。
材料3梭伦改革在摧毁贵族势力与氏族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彻底,广大下层公民仍被排斥在国家权力之外。
在氏族贵族和广大农民对他表示不满的情况下,梭伦借口到国外考察,乘船出国游历。
(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教学用书)
(2)梭伦改革不是很彻底有哪些表现(4分)?你如何评价梭伦改革的不彻底(2分)?
材料4 (商君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卒,太子立(即秦惠王)。
公子(嬴)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3)据材料4,导致秦民、宗室贵戚对商鞅变法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5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原则。
失去了公平与公正往往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导致社会动荡。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4)列举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包含以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措施。
(5分)
绵阳南山中学2011年秋季高2013级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卷Ⅰ48分,每小题2分
1~5.CBAAC 6~10.ADBAA 11~15.BADBB 16~20.CADCA 21~24.CBDB
卷Ⅱ52分
25.(32分)
(1)汉武帝为解决西汉中期的社会问题,采取了哪些文化措施(4分)?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伦理道德教化天下
在长安兴办太学、各郡国兴办郡国学,传授儒家经典(五经)
以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孝、廉)作为察举制选官的标准
(任意两点,给2分。
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得分。
本小问得分,不得超过4分)
(2)据材料1,理学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4分)?这些发展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2分)?
发展:将伦理、物理、心理之理混同,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2分
对立天理与人欲、抹杀个人私利观,以卫道为目的,文化性格保守2分影响:为皇权专制张本,以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中国近代法制化建设2分
(3)依材料2,宋朝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6分)?
本小问,采取分层给分
有回答:
政府褒奖,士绅阶层(或教育)的推动2分,各给1分,有类似意思的酌情给分有对以下具体表现进行归纳的,给2-4分,本层次最高得分,不得超过4分
宋朝受封建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人数最多2分
通过家规、乡约,童蒙读物,娱乐性的戏曲、说唱等形式进行普及2-3分
(4)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完成中西两次文明交流对比表(10分)
文化兴国的条件(2分)?
理由: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支撑2分中国古代先进的农耕文明,支撑了雄视天下的古代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成果
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近代政治文明、工业文明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文化的保守落后,中国错失了两次工业文明
1978年前后,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放,带动了中国制度变革、科技进步
(观点给2分,论据任意两点给4分)
条件: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提供的精神素材和物资积累
30余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撑
中国经转型、国民消费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任意1点给2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商鞅在打击贵族特权上采取的不同策略(2分)
及其不同目的(4分)。
策略:梭伦-崇尚中庸、不偏不倚1分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1分
目的:梭伦-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发展雅典民主政治2分
商鞅-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实现富国强兵2分
(2)梭伦改革不是很彻底有哪些表现(4分)?如何评价梭伦改革的不彻底(2分)?
表现:仍然维持了氏族残余与贵族特权(2分),表现如下:
①按土地收入多寡,分公民为四个等级,以等级高低确定政治权利高低1分
②按部落选举400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1分
评价:民主的发展、完善应该是渐进的,不是一步到位的1分
民主制度的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的1分
以追求是否彻底作为改革目标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每一次改革都以解决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目标,不应都去追求“彻底”的目标
(任意两点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给分)
(3)据材料4,秦民、宗室贵戚对商鞅变法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3分
奖励耕织,对努力生产、收获多的免除徭役
奖励军功,废除了宗室贵族的世卿世禄制,一些下层人物因军功地位上升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权
(4)列举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包含以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
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措施。
(5分)
梭伦改革:解负令、财产等级制、民众法庭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王安石变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每答出一点、给1分,本小问给分不超过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