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
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
【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
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
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 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
化的传承从未断层。
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
《礼记· 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 ,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
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
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 “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
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用于殉葬的“明器”出现,明器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经
拥有相对完善的生活环境,已经从生存发展到了生活。
人类,尤其是拥有一定地位的士大夫及地位高的人开始对死后的所谓“生命的延续”开始进行谋算,在死后的棺椁
里随葬大量的珍贵物品,玉器是其中极为宝贵的财物,
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层的产物,此时的玉器多以神
话故事中可以辟邪的祥瑞为主,意在驱赶阴邪,保证
自己死后能够安稳升天。
玉饰的出现,玉饰一方面体现了玉器工艺制作水准的进一步提高,已经可以在小块的玉石上进行雕刻,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发展到开始提高生活品味的阶段,出现大量玉杯、佩饰、带扣、带板、玉簪等,富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玉器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研究社会发展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史实材料。
吉祥图案的出现, 手工业发展迅速,玉器的碾琢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民族和地方特色,将玉器的制作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受到文化的熏陶较重,出现了龙凤呈祥、花鸟鱼虫、龟鹤寿喜等吉祥图案,玉器的制作进一步走向世俗化,人们开始通过这样的方法祈求神灵保佑,追求社会安定,从另一角度来讲,玉器的制作反映了当时吉祥图案的普遍性与深入性。
玉制书画作品的出现,此时的玉器工艺与文人墨客产生了极大的联系,文人在书画之后经常使用玉制的文具或摆设,甚至碾琢写意山水和诗句。
此时的玉器工艺已经达到了巅峰,
玉雕技艺发展极快,玉质唯美,雕工精细,造型众多、使用广泛,到达集历史遗产之大成的地步。
玉器的外观造型映射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的过程,人类文明的继承可以从玉器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玉器工艺不仅仅可以作为艺术鉴赏,寻找玉器之美,更能够寻到人类发展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充满了人文气息。
二、玉器内涵的文化传承
“玉”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就已经出现,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汉字中的珍宝大多都与玉有关,因此“玉” 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玉,因其温润无暇的自然属性而深受人们喜欢。
玉乃天然形成,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尤其是玉石超脱于形之外的神韵,令世人皆信玉能通灵,可以飞升,因此许多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有服玉和戴玉之说,陶弘景、葛洪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古人对于玉的信仰,起因与玉生于自然,却超脱自然,从乱石嶙峋中孕育而出的自然界的精灵,在古人的认知中,玉是可以生长的,具有诸多超脱自然的本性,这与道家追求的修炼养气,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举霞飞升的过程是一样的。
因此道家对于玉极其看重,将玉看作长生不老的药饵,以玉为食;即使人死,丧葬也会用玉来遮住人的九窍,让死者不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迷信的一部分,但却不可否认这样的看法曾一度流行于民间,将玉的地位不断的提高;此外,玉还经常作为道
家的法器而存在,因为其通灵,可以诛鬼辟邪,远祸而近福,大宗的玉器甚至传说中可以沟通神灵,祈求神灵保佑。
玉在道家信仰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至今,在中国道家文化的传承中划下浓重的一笔。
要说百家学派对我国思想产生最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儒家了,儒家以礼治天下,在儒家思想中,玉是德行的化身,人们对于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样的过程中赋予了玉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仲认为玉有九德,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因此“君子比德与玉”的思想深入人心,佩戴玉器更是成为当时的一种生活风尚,将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灌输到了人们的心中,传承至今。
后东汉许慎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玉的五德,即温润是仁;通过表面的纹理可以知道里面的结构是义;声音悠扬远闻是智;可折不可屈是勇;锐利而不伤人是洁。
当然,儒家虽起始于春秋,但是玉德更多地却是继承着商周时期的礼制文化,周朝的重要法规《周礼》中就已经开始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向礼仪性玉器的方向发展,开辟了玉器的“道德教化” 的新时代,也奠定了《周礼》成为古玉研究的基础理论。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玉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是因为玉成为“礼”的形象化身,玉器工艺的制作才能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玉器工艺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产生的“礼玉”文化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玉器的制作工作有机的统
一在了一起,提高了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发展到现世,玉器收藏已经成为继金融和房地产投资后的第三大投资收藏,玉的价值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人越来越多,佳玉可遇而不可求,
中华民族赋予于玉中的思想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万世留存。
篇二: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
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
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
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
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
红山文化出土的“ 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
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
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
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 “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
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
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
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
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
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
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
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
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
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
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 其“养生”“贵生”“不死”“长生”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为躯体不腐、灵魂不灭,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口塞、鼻塞、玉冶、握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大量的丧葬玉器。
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
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
《唐实录》亦有“天子以玉,诸侯、
玉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
天子二十四绔,龙文、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
”唐代玉器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画卷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
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
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工整的镂空纹饰表现
出来。
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
《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玉器制作发展的巅峰,其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
气势恢弘、重达5 吨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成为中国玉雕的稀世珍宝,是清代玉器的杰作、我国玉器业发展的丰碑。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1、生产工具。
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
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
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2、祭器。
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
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
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
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
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3、装饰品。
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 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
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
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
“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
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
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
4、权力、等级的标志。
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
它表明红
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
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
《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
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
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
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
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
5、殓葬。
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
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
玉殓葬风俗是玉(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6、吉祥物。
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
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
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
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
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
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
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
求吉祥的共同愿望。
与人类祈求吉祥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
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幸福。
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
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
7、德行操守的象征。
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 ,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
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
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 之说。
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
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
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
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
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 ,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 ,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 ,好听的声音为“玉声”。
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
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
9、药物。
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
古代所谓“琼浆玉液” 、“神仙玉浆” 、“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 。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
此外,玉还能美容。
宋代医学名著《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汉书·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
篇三:心得体会李冰玉
心得体会
11 月7 日下午,高庄幼儿园全体教职工会议。
会议的第一项内容:孙园长关于《一日生活常规的注
意事项》发言。
孙园长根据自己本周的跟班情况,对各个班在一日生活常规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
从事工作以来,自己发现做得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
孙园长在讲话中提到本班(大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晨间活动时未告诉幼儿体育器材的具体玩法、注意事项及游戏规则。
二、早点、入厕混乱。
餐后未点名。
三、教学活动没有导入环节。
两节课的课间休息存在不足。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孙园长也做了具体指导。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做到:晨间活动时,首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然后向幼儿讲解各种体育器材的名称及玩法,最后给幼儿指定活动区域。
每天根据周计划及时更换晨间体育器材。
早操时面带微笑,动作到位。
早点环节,能有效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及领取点心。
餐后及时点名,对未来幼儿园的幼儿及时打电话询问家长原因。
教学活动环节,孙园长提到各班存在的共同问题,没有导入环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运用手指游戏、讲故事等以幼儿为主体的方法进行导入。
在两节课的课间休息时,我将允许幼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