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示
为加快中心城市“三片融合、中心崛起”的进程,缓解交通拥堵,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绍兴市规划局与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交通局联合开展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
通过网上招标,确定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株式会社三安(韩)公司中标,他们会同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设计单位于2010年8月份着手进行现场踏勘,到12月底有了初步设计思路,及时向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汇报;2011年6月9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有关领导在调研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时听取了汇报;7月29日召开了专家及部门评审会,目前设计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已修改完成,现将该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11月30日-12月29日
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1、热线电话:85125109,85115531;传真:85141601;联系人:朱同志、张同志
2、电子邮箱:sxsghj1@
3、邮寄地址:镜湖新区凤林路155号,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邮编:312000
绍兴市规划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一章总则
随着近年来绍兴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
快,随着城市扩展,镜湖新区的建设、中心崛起发展战略面
临的新的交通出行需求,在低碳绿色的城市发展潮流下,绍
兴市交通面对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交通压力和
矛盾。
为此,2010年绍兴市政府决定编制绍兴市城市综合交
通规划。
【第 02 条】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传统
和自然风貌,积极推动低碳绿色交通发展的原则。
2.“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和物的流动提供经济、安
全、有效的服务。
3.从全局出发,鼓励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解决方案
的原则。
4.有效利用城市发展优势,增强城市活力,带动区域经济
发展的原则。
5.促进交通组织与土地使用、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协
调发展的原则。
6.与城市发展过程相协调,与现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的原
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3.《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4.《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5.《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
6.《绍兴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7.《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分区规划(2010-2030年)》;
8.《绍兴市皋埠镇总体规划(2007-2025年)》;
9.《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片区)总体规划(2008-2025
年)》;
10. 《公路路线基本情况统计表》;
11. 《绍兴市统计年鉴2010》;《改建铁路萧甬线电气化改造
工程可行性研究》;
【第 04 条】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10-2030年,其中
近期:2015年;
远期:2030年。
绍兴市交通需求分析的主要范围为《绍兴市总体规划(2011
-2020年)》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包括越城区与绍兴县全部
行政区域,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包括镜
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总面积217平方公里。
同时根据规划编制要求和城区交通需求发展特点,对城市范
围内的外围地区也进行了相应的扩展研究。
【第 06 条】规划内容
1.在现状交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城市交通的特
征,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
2.研究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用地发展的相互关系,确定规
划评价目标,提出相应的交通发展战略;
3.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预测规划期末城市
客运交通结构;
4.确定城市道路网络和交通网络系统的基本格局,城市对
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各种设施的用地规模和选址;
5.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系统,确定公交车辆数及车型、
公交换乘枢纽及场站的分布和用地规模;
6.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未来城市的物流中心选址、用
地结构及物流线路的组织;
7.预测停车总量,确定停车场地的布局,并对停车设施建
设及停车管理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8.对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价和方案比选,并提出近期道
路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计划和投资估算;
9.提出有关城市交通发展、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投资等方
面的政策性建议。
10. 建立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数据模型系统。
第二章规划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一节规划发展目标
【第 07 条】综合交通发展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绍兴市城
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提高绍兴市作为绍北平原中心城市及长
三角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实现绍兴中心城市的交通组
织与土地使用、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
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发展格局,建立层次分明、功能合理、
各方式有机结合的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实
现“人本”、“低碳”、“高效”的综合交通总体发展目标。
【第 08 条】交通发展目标核心
1.建设枢纽型、区域型客运交通体系,建立高效物流货运
系统;
2.引导城市拓展,支撑绍兴中心城市“中心崛起、三片融
合”的发展目标;
3.缓解老城交通矛盾,建设外畅内达的交通体系;
4.体现地方特色,加强水运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保障慢
行交通。
【第 09 条】城市交通方式结构
远期城市总体出行中,公共交通占30%,小汽车出行占15%,
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助动车)占55%。
【第 10 条】各交通子系统发展目标
规划总目标通过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物流系统、静态交通、
交通管理、交通模型六个方面共同实现。
总目标落实到各分
项均有各自的子目标和任务,具体如下:
1.道路交通
(1)区域路网形成2小时的旅游圈、1小时对外交通圈、
半小时市域经济圈三个层次。
(2)通过片区联系道路实现片区间半小时内互通。
(3)通过中心城区道路网实现中心城区内部出行,半小
时内到达。
2.公共交通
(1)进一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公交出行比例。
(2)形成1小时公交圈,保证城市公交的出行时间在1小时以内。
(3)公交出行70%步行时间保持在5分钟以内,90%保持在10分钟内。
(4)提高公交运营速度,在快速通道上达到20—25公里/小时。
3.物流系统
(1)形成有效的货运通道,客货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减少货运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规划合理的物流集散中心,形成区域性的物流交通枢纽地位。
4.静态交通
(1)在机动车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满足必要的停车需求。
(2)引导人们选择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保障公交的主体地位。
(3)控制城市交通拥挤区域的交通需求,保障城市动静态交通平衡。
5.交通管理
(1)缓解目前绍兴中心城市交通运行的主要矛盾。
(2)依据绍兴中心城市中远期交通发展需求,制定有效
的交通管理对策。
(3)优化交通管理体制和结构。
6.交通模型
(1)建立全面的交通信息数据库。
(2)把握交通整体运行规律特征。
(3)形成科学的量化分析方法。
(4)提供对绍兴未来交通发展状况的合理预测。
(5)客观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为方案调整提供
有力的依据。
第二节交通发展战略
【第 11 条】对外交通与区域融合发展策略
努力突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利用综合交通枢
纽作为基础和依托,促进各行政范围和行业的交通设施衔
接,实现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提高绍兴市的区域辐
射力,促进杭绍都市圈的协调发展,形成区域范围内畅达高
效的交通体系,支撑区域产业协同和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第 12 条】交通建设与用地协调发展策略
宏观层面,通过公共交通走廊和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
引导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
中观层面,推进交通设施及周边
土地的耦合发展,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为土地利用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微观层面严格控
制以古城为核心的越城片区的开发强度,通过交通管理和设
施建设,促进人口、就业和部分职能的外迁,缓解老城压力,
促进和支撑城市“中心崛起、三片融合”格局的形成。
【第 13 条】道路交通发展策略
整合道路网和公路网体系,在全市范围内构筑布局完善、等
级结构合理、功能清晰的一体化城市干线道路网络。
建设有
利于增强城市职能辐射与扩展的对外交通体系,合理布局对
外交通设施,增强其与城市空间布局及中心城市交通的协调
性,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体化发展。
中心城市交通应以人
为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采用区域差别化的策略,实现整
体协同的可持续发展。
【第 14 条】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1.系统整合
线路走向、站点布置、枢纽设置与城市用地统一考虑;明确
各线路、公交通道、枢纽的性质、等级;形成层次分明,统
一运作的公共交通系统。
2.导向发展
公交发展与城市土地开发紧密结合;以公交通道带动城市集
约发展,公交通道建设可适度超前于城市土地开发;以城市
用地结构为依据,整合公交线路、枢纽布局。
3.逐步推进
明确发展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需
要,分期逐步调整升级公交系统,直至在地区内形成高效的
公共交通系统。
【第 15 条】物流系统发展策略
按照“政府推动、开放带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基本
要求,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培育企业
为重点,以特色发展为路径,大力实施“本地化经营、规模
化发展、集约化运作”战略,不断提高市区物流业发展的整
体水平,努力打造绍兴市物流主枢纽、浙江省重要区域性物
流枢纽和长三角物流网络的节点城市,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市
区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
【第 16 条】静态交通发展策略
停车政策与规划通过“以静带动,以静制动”的方式,控制
城市小汽车出行比例,保障“低碳、高效、人本”的交通发
展总目标的实现。
空间上,绍兴中心城市将分为三类停车分
区——按城市交通的特殊地区(A区)、城市交通的核心地
区(B区)、城市交通的一般地区(C区),分别采用不同的
停车管理措施。
针对出行目的的差异化、区域差异化、时序
差异化,合理紧凑布局,实现对小汽车出行的引导与限制。
【第 17 条】旅游交通发展策略
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及旅游公交的建设,逐步建立透明、完善、
准确的信息服务系统,同时加强特色交通的规划,突出绍兴
作为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宜居城市的特色发展目标。
绍兴
旅游交通应适度超前于当前旅游业发展,着重沿线景观的旅
游交通规划。
旅游交通发展应特别注意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的保护。
【第 18 条】交通管理发展策略
交通管理政策大体分为交通服务供给层面及需求管理政策
调节层面。
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等方式,提
高供给层面的服务水平;通过停车管理、小汽车限行等方式,
实现需求控制。
另外,通过交叉口设计,实现自行车停车前
置,改善各种交通方式的混杂情况。
第三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第 19 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成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包括对外交通体系、城市道路体系、公共
交通体系、慢行体系、停车体系、物流体系等。
【第 20 条】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关系
对外交通枢纽的布局、规模应适应城市客货运输需求;交通
衔接的交通空间规模和设施应与集散客货的规模、需求功能
相适应;集散方式应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
内容的需要;保证各种车辆的停放空间,车辆进出顺畅、停
放有序。
【第 21 条】城市干路系统组成
规划绍兴中心城市形成“绕城快速环、片区多通道、内部方
格网”的总体道路网结构。
【第 22 条】城市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道路规划布局原则为便于城市疏散、应急救援与大型装备运输,城市各个方向
对外道路与城市各片区之间需保证两条以上的主要道路。
【第 23 条】交通信息化建设与交通管理的基本策略
交通需求管理与信息化政策大体分为交通服务供给层面、交
通需求管理政策限制调节和信息化管理三个方面。
第四章对外交通体系规划
【第 24 条】航空
加强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交通联系,规划绍兴至萧山机场
联络通道共有两条。
一条为现状的杭甬高速公路,另一条规
划将绍大线北延至机场东路再向西沿机场东路至萧山机场。
【第 25 条】铁路
干线铁路:形成“两纵、三横”的结构。
“两纵”:浙赣铁路和杭长客运专线。
“三横”:萧甬铁路、杭甬客运专线、甬金铁路。
杭甬客运专线在绍兴中心城区设站场1处(绍兴柯桥站)。
线
路采取全封闭全高架,与城市道路相交处全部采取铁路跨线
式立交的方式。
规划在北部滨海新区新设货运铁路专用线。
规划在现有萧甬
铁路的基础上改造为绍兴市域客运铁路,漓渚铁路改造为绍
诸城际铁路,新建上三城际铁路(上虞至三门)。
【第 26 条】公路
形成“一通,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结构。
“一通”:杭州湾嘉绍跨江公路通道。
“三纵”:杭金衢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杭绍台高速。
“三横”:杭绍甬沿江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甬金高速
公路。
“三连”:诸永高速公路、绍诸高速公路、杭州湾钱江通道
及连接线。
【第 27 条】航运
构筑“一河、两江、七连、三线”的航道网。
“一河”指杭甬运河绍兴段四级主干航道;“两江”指浦阳
江四级航道、曹娥江四级航道;“七连”指高新线(运河二
通道)四级航道、钱曹线五级航道、钱海线五级航道、皋孙
线五级航道、上虞杭州湾港区疏港四级、浦阳东江五级航道、
枫桥江五级航道。
“三线”指绍兴古城旅游航线、柯岩鉴湖
旅游航线和绍兴镜湖旅游航线三条重要旅游航线。
建设越城、柯桥、上虞、诸暨、嵊州、滨海、上虞杭州湾等
7个港区,共35个作业区;旅游码头11个。
第五章中心城市交通发展规划
第一节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第 28 条】道路等级划分
道路网络系统由城市快速路、框架性主干道、主干道、次干
道和支路构成。
【第 29 条】骨架路网布局
骨架路网由快速路与框架性主干道组成。
快速路规划:规划在城市各片区外围规划“绕城快速环”衔
接四大片区、疏解过境交通,快速环路由柯袍线(329国道)
—越兴路—银洲路—印山路—杨绍公路(104国道南复线)
—湖安路组成;
规划越城片区外围由二环东路—二环南路—二环西路—绿
云路—凤林西路—越东路形成越城片区快速环路;
规划联系城市各片区的快速路在片区边缘通过:规划通过绿
云路衔接轻纺城大道与凤林西路,使之成为城市东西向贯通
的快速路,以联系城市三个主要片区与镜湖绿心,通过104
国道(二环东路以东)联系老城与生态产业园;规划南北向
快速路为绿云路—二环西路—绍大线(联系柯桥片区、越城
片区与镜湖绿心)和越东路—二环东路—阳明路(联系袍江
片区、越城片区与镜湖绿心)两条。
框架性主干道规划:指主要联系城市各片区内部的框架性主
干道。
规划东西向的框架性主干道:群贤路联系柯桥、袍江片区与
镜湖绿心,规划胜利路联系柯桥与越城片区,规划人民路联
系老城与生态产业园,规划大明路联系越城片区与柯桥片
区;其他主要东西向框架型主干道还有二环北路、城南大道、
绍福公路等。
规划南北向的框架性主干道:解放大道—解放路联系镜湖绿
心与越城片区,规划中兴大道—中兴路联系袍江与越城片
区,其他主要南北向框架型主干道还有绍齐公路、金柯桥大
道、稽山路、越西路和平江路等。
【第 30 条】主要道路网调整
1.强化镜湖新区与越城、柯桥、袍江片区的联系通道,强
化越城片区环路—放射路系统的形成。
规划通过环城北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构
成越城片区的内圈环路,规划通过二环北路—平江路—
城南大道—越西路构成越城片区中圈环路,规划越东路
—二环东路—二环南路—二环西路—绿云路—凤林西路
构成越城片区的外圈环路;规划越城片区的主要放射路
有中兴大道、解放大道、人民东路、绍甘线、中兴南路、
解放南路、绍福公路、胜利西路、轻纺城大道、解放大
道等。
2.规划杭绍台高速公路在绍兴中心城市段设置三个出入
口,分别为北部的兴越路-绍齐公路出入口、中部的福
全北出入口和南部的印山路-绍齐公路出入口。
3.规划打通鉴湖前街,缓解越城西出口的交通压力。
4.规划建设迪荡新城平江路隧道。
5.规划建设凤林路-云集路下穿绍齐公路隧道,保证镜湖
至柯桥的直接联系。
6.规划建设拓宽轻纺城大道或建设轻纺城隧道,在轻纺城
附近快速疏解过境交通。
7.规划拆除昌安环岛城雕,建设中兴路跨二环北路跨线立
交。
8.规划打通鲁迅路东段,使其与中山路相连通。
【第 31 条】各级道路规划指标
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内路网总规模为1541.6公里(不含支
路),具体指标如下变所示:
【第 32 条】城市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大型装备运输道路组织等
规划联系城市各片区的快速路与框架性主干道作为城市各片区的主要疏散应急道路。
329国道、104国道为城市东向的主要疏散应急道路;绍大线、越东路、越兴路为城市北向的主要疏散应急道路;阳明路、绍大线为城市南向的主要疏散应急道路;104国道南复线、轻纺城大道、329国道为城市西向的主要疏散应急道路。
第二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第 33 条】公交需求预测
绍兴公交承担客运比例为城市出行总量的30%。
其中轨道交
通占总出行量的15%、普通公交10%、出租车与其它特殊公
交方式5%。
在预测规划期未居民平均日出行次数2.5、公交出行占出行总
量30%的基础上,预测城市客运总规模。
规划远期2030年绍
兴中心城区城市客运规模约为175~200万人次/天。
【第 34 条】公交发展模式选择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本着低碳发展以及
生态文化宜居的原则,城市公共交通需满足更多城市人口及
郊区人口的出行。
公交系统中,以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和常
规公交干线作为骨架,以保证各片区的快速连接;以常规公
交作为主体,以满足城市公交服务的覆盖率;以短驳车等辅
助公共交通方式作为公共系统补充,以满足公交的可达性。
【第 35 条】公交发展目标
通过建立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线和常规公交干线为骨架,
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其他辅助公共交通方式(水上巴士、
出租车、学生班线、超市班线、各种短驳线等)为补充的公
共交通系统,构成多方式、多层次、满足多重需求的综合公
交客运体系。
1.公共交通体系应为“一心三片”城市结构融合提供有
力的支撑;实现各个片区之间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
2.公共交通体系应带动各片区内部的空间整合及发展;实
现交通系统与各片区内部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
3.建立优质高效的公交系统,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将城市
道路空间解放出来,营造充满活力的步行与非机动交通
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4.公共交通系统应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 36 条】轨道交通线网概念规划
规划未来绍兴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四条线路组成
的“井字型”结构,远景考虑补充环型轨道交通联络线。
通
过萧山机场联络线实现绍兴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与萧山机场
及杭州轨道交通的联接。
1.轨道交通1号线全长20.4公里,共有6个换乘站,主要为
加强柯桥与越城区之间的联系,线路沿着解放路进行布
置,经过绍兴火车站,向北连接新的市政府后,继续向
北连接绍兴高铁站后转西至柯桥,终点站与萧山机场轨道连接线相连。
轨道交通1号线是绍兴最重要的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议优先建设该线路。
但是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周期较长,短期内成线有难度,而未来高铁站仅靠小汽车交通难以解决出行问题,因此近期规划快速公交线路进行衔接。
2.轨道交通2号线全长19.4公里,共有5个换乘站,主要为
加强柯桥与袍江之间的联系,远期与滨海新区相连。
3.轨道交通3号线全长28.5公里,共有6个换乘站,主要为
加强柯桥-越城区-东部生态产业园之间的联系,远期预留与上虞轨道交通对接的接口,轨道交通3号线是重要的东西向轨道线路。
4.轨道交通4号线全长1
5.6公里,共有5个换乘站,主要为
加强袍江与越城区之间的联系,远期向北向南连接滨海新区与南部鉴湖镇。
【第 37 条】轨道交通线路敷设方式
考虑到城市层面和经济层面,建议1、2号线的敷设设方式为
地下形式,构建公共交通的供应体系。
远期研究交通需求与
经济性,建议3、4号线的敷设方式为高架或地面形式。
【第 38 条】轨道交通分期建设规划
结合绍兴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规划2015-2020年期间开始
实施轨道交通线路建设,2030年前完成轨道交通1号线与2号
线的建设。
远景阶段继续推动其余的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
【第 39 条】常规公交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城市内形成统一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积极完善城市
公共交通设施,确保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
同时使其在
适应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和重组的同时,成为引导城市
发展的骨架。
2.分目标:
为“一心三片”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实现中心城
区(镜湖、越城、柯桥、袍江)四大片区之间以及周边
村镇到城区之间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
带动各片区内部的空间整合及发展;实现交通系统与各
片区内部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提高公共
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稳定性。
3.时间目标:
实现中心城区四大片区之间以及周边主要村镇、旅游休
闲区到城市中心区的出行时间小于50分钟,其中公交系
统内部乘车时间小于30分钟。
4.空间目标:
中心城区四大片区内公交交通线路网密度大于3公里/平
方公里;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米半径计算,大于城市用
地面积的60%;
建成一定数量的公共交通枢纽,实现便捷高效换乘;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与开发与公交站点、枢纽紧密结合;
5.管理目标:
力争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统一调度机构,实现现公共
交通系统内部协调统一管理。
【第 40 条】常规公交网络规划
在中心城区形成由快速公交、公交干线、常规公交形成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