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古文献中记载导引养生考略
![古文献中记载导引养生考略](https://img.taocdn.com/s3/m/778bf8047cd184254b3535a3.png)
汉代一些著名 医学家对导引作 了进一步 的总结和推广 I 。 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 中记载 : 四肢 才觉重滞 , “ 即导引 、 吐纳 , 针 灸膏摩 , 勿令 九窍闭塞。 《 ” 中藏经》 中也说 :导引可 以逐客邪于 “ 关节 。” 又说 ,宜导引而不导引 , “ 则使人邪侵关节 , 固结难通 。 ”
是战 国时期( 约公元前 3 0年左右 ) 8 文物。 上面有铭 文 4 5个字 ,
华佗 《 五禽戏诀 》 为最早的一部《 五禽戏诀 》 。这样 , 道教经过葛
相 结 合 的一 种 宣 导 气 血 , 引治 疾 病 的 保健 功 _l l 。
劳过度 。静谟恬淡 , “ 所以养性也 ” 认为“ 。 形劳而不休则蹶 , 精用
而不 已则竭 ” 汉书 ・ 。《 艺文志》 有《 载 黄帝杂 子步引》 十二 篇及 《 黄帝歧伯按摩》 十卷 , 这可能是先秦流传下来 的导引专著 , 可 惜后来亡佚。 三国志・ 《 华佗 传》 中记载 , 华佗重视运 动对健康的 重要作用 ,人体 欲得 劳动 , “ 但不 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 脉流通 , 病不得生 , 臂犹户枢不朽是也。 以古之仙 者为导引之 是 事, 熊颈鸱顾 , 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 老。”
经》 提出了“ 黄庭宫” 三丹 田” 和“ 的概念 。其 中关于三丹 田,黄 《
庭 经》 中记载 : 上丹 田 , 也 , 脑 亦名泥 九 ; 中丹 田 , 也 , 心 亦名绎
宫; 下丹 田, 脐下三寸 , 气海也 , 亦名精门 。《 黄庭经 》 的功法 , 是
以黄庭三宫为 中心 , 通过存想 、 存神( 内照 ) 来修炼脏腑之气 , 进
药 。《 ” 黄帝 内经 ・ 素问・ 奇病论第 四十七》 为, 认 导引可以治疗血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https://img.taocdn.com/s3/m/508179b765ce0508763213fd.png)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内经》原文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二十四时气功
![二十四时气功](https://img.taocdn.com/s3/m/6596d018b52acfc789ebc96f.png)
二十四时气功气功的本质我国古代气功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仅《道藏》中就收有六百多种,此外在佛家、儒家、医家书记中也有大量气功文献记载。
万变不离综,人体生命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体。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首见于成书于西汉前期的学术典籍《淮南子》,它认为人体生命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体。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首见于成书于西汉前期的学术典籍《淮南子》,它认为人体生命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体。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首见于成书于西汉前期的学术典籍《淮南子》,它认为人体生命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体。
这一生命观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人体生命是由形、气、神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二,人体形、气、神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
这一观念体现于气功学说中,即气功修炼的本质是通过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运用各种方法使形、气、神合为一体,促进机体自组织平衡有序。
并且,其调控形式有三。
调控形,使形、气、神三位一体在对形的锻炼和调控中侧重于形,但是神、气服从于形,并且神在其中也要起主宰作用,从而强化形的功能。
这一练法要求形体放松,精神集中合于形体,念头一动,形体随之而动,以此引动人体内气流动,从而有序化人体的生命功能状态。
在此过程中,神与形合,形随神动,气随庄动,从而达到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气功状态。
对形的调控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骤或层次:其一,神念形阶段;其二,神观形阶段;其三,神入形阶段。
无论是神念形,还是神观形,或是神入形其目的都是以调形为切入点使人体生命达到形、气、神三者和谐统一为一体,是生命的自组织的优化状态。
调控气,使形、气、神三位一体在对气的锻炼和调控中侧重于气,但是神、形服从于气,同样神在其中也要起主宰作用。
刺络放血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刺络放血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7a66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2.png)
刺络放血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高晓芬【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在临床中应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皮肤病的验案分析,结合文献分析其作用机理,认为刺络放血疗法可以作为阳热性皮肤病的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年(卷),期】2017(026)002【总页数】2页(P58-59)【关键词】皮肤病;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作者】高晓芬【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韶关512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5刺络放血疗法是一种通过针具对人体浅表小静脉、特定腧穴、病灶处或病理反应点进行针刺,并放出适量血液,用以治疗疾病的中医传统方法。
近年来,笔者运用上述方法在临床治疗急性皮肤病方面取得满意效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皮肤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皮损,皮损好发于颜面胸背部。
中医学认为,本病素体阳热偏盛,又感外来风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脾胃内生湿热。
总之本病以肺胃热盛较为多见,从经络角度来讲面部为诸阳经交汇之处,阳热偏盛,督脉主人体一身之阳,大椎放血可泻热,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足,主一身之表,其肺俞、胃俞放血既可以祛风热又可泻脏腑热。
验案:马×,22岁,学生,2016年11月21日就诊。
主诉:面部反复丘疹、脓疱2个月余。
患者2个月前因毕业实习加考研面部出现丘疹、脓疱,自行喝凉茶,效差。
近来因考研临近病情加重,面部丘疹、脓疱增加,尤以鼻部较为明显。
舌红苔白,脉弦数。
诊断:寻常型痤疮。
治则:清热解毒、泻火消斑。
治法:①心理辅导、护理宣教;②大椎、肺俞、膈俞、胃俞、肝胆俞,三棱针点刺放血;③中药五味消毒饮加黄连解毒汤加减:金银花15 g、连翘20 g、野菊花15 g、紫花地丁15 g、黄连6 g、黄芩15 g、黄柏12 g、栀子12 g、白花蛇舌草30 g、夏枯草30 g,5剂,1 d 1剂,水煎分2次服。
外用青鹏软膏1 d 2次。
2016年11月28日复诊:皮疹基本消退,嘱其注意饮食、放松心情、以金银花、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夏枯草适量泡茶饮。
血气形志篇解读
![血气形志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573a1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b.png)
血气形志篇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论述了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形态特征,以及不同体质的人在生理、病理上的差异。
以下是对该篇的解读:
1. 气血运行与人体健康:血气形志篇强调了气血的运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在人体内循环流动,滋养五脏六腑,调节体温、血压等生理功能。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或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了解气血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体质差异与治疗原则:血气形志篇指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这种体质差异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调气、活血、补肾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情绪与气血:情绪对于气血的影响也是血气形志篇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到气血的运行,如愤怒、忧郁等情绪会导致气血瘀滞,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 观察身体形态特征:血气形志篇还强调了观察身体形态特征的重要性。
通过对身体形态特征的观察,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体质特点、健康状况等。
例如,身体瘦弱的人多属阴虚体质,宜滋阴养液;身体肥胖的人多属痰湿体质,宜化痰祛湿等。
因此,通过观察身体形态特征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血气形志篇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气血的运行规律、体质差异、情绪与气血的关系以及身体形态特征的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调理人体健康,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解读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获取更专业的指导。
《黄帝内经》素问 ●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 ●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https://img.taocdn.com/s3/m/89f08bfa360cba1aa811dab4.png)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导读:【原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
此天……【原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
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译文】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
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
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现已知道,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使二经脉的那一经,其治疗方法,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所欲,根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之虚。
“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关系探讨
![“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关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57f1cf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5.png)
“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关系探讨张苗;纪峰;陈友义【摘要】女性绝经前的特殊病理及生理内环境以“衰始阳明”为基点,女子“五七”“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面色憔悴、无华甚至皱纹等衰老表现,可见女子皮肤衰老和阳明脉的盛衰关系密切.故从足阳明经脉的循行特点,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先导,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病理生理内环境,更年期是机体走向衰老的关键启动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皮肤衰老和充阳明而实三阳,是“治未病”、延缓机体衰老重要环节的5个方面探讨女子“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病机及其防治的相关性.认为“阳明脉衰”是女子绝经前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改善“阳明脉不足”是延缓女子皮肤衰老的治本措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3页(P734-736)【关键词】阳明脉衰;皮肤衰老;相关性【作者】张苗;纪峰;陈友义【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研究衰老的机理、延缓衰老的有效方法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热门。
皮肤中的雌激素可促进真皮中成纤维细胞EGF和VEGF等细胞因子分泌,促进胶原合成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更年期是机体走向衰老的关键启动期,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皮肤衰老。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对女性绝经前后特殊病理生理内环境的认识,从“阳明脉衰”开始,继之“三阳脉衰”,最后“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
“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皱纹、面色晦暗无光泽、皮肤干燥等皮肤衰老表现。
皮肤衰老是机体衰老的外在表现,是机体衰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寓言故事的成语十篇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语十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843e0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c.png)
寓言故事的成语十篇大全寓言故事的成语篇1 北魏时期,朝廷决定南征,急需将才,尚书李冲受命挑选将领,小官吏杨大眼要求率军出征。
李冲认为他的资历不够,杨大眼当众表演自己捷走如飞,他的武艺高强征服了李冲,当即任命他为主帅,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让他蛟龙得水。
蛟龙得水的故事延伸【注音】jiāo lóng dé shuǐ【出处】《管子·形势》:“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
”【解释】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
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
也比喻摆脱困境。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近义词】如鱼得水、飞黄腾达、一鸣惊人【反义词】怀才不遇虎落平阳关于龙的成语故事:蛟龙得水点评一般人总是等待着机会从天而降,而不想努力工作来创造这种机会。
当一个人梦想着如何去挣五万镑钱时,一百个人却干脆梦着五万镑就掉在他们眼前。
在这个世界山从来不缺少机会,而是缺少能够把握住机会的人才。
所以在机会来临之前,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2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井底之蛙庖丁解牛望洋兴叹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寓言故事的成语篇3 声色狗马的成语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即元德太子,卒于大业二年。
当时,朝中官员都认为炀帝次子杨暕理所当然就是储君。
杨暕既为皇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的品行却很差不及兄长杨昭,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
他周围的也是一帮龌龊小人,杨暕常派人多方搜寻声色狗马,供自己恣意淫乐。
那时,有个京兆人名达奚通,有个小妾王氏擅长唱歌,一时间达官贵人争相邀她出入华堂宴会,后来竟常到杨暕府中一展歌喉。
有个御史向皇帝告发此事,炀帝很生气,派了1000多名士兵,搜查杨暕的府第,严厉查处了与此有关的人。
黄帝内经 繁体版
![黄帝内经 繁体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ff814f4a7302768e99394f.png)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内经》饮食观浅析
![《内经》饮食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70d2cf8bd63186bcebbcc5.png)
源于地上生长的草木, 部分为畜禽和石类, 与人类饮 食物的来源相 似。《 内经》 十三方早 就将 稻米、 雀 卵、 鲍鱼汁、 豕膏、 菱角、 秫米 、 炙 肉等食物当作药 酒、 物来使用, 内经》 《 经文 中所言 的气 味, 也包括食物 和药物, 即食物与药物一样 , 都有寒 、 、 凉之性 热 温、 和辛、 、 苦 、 甘 酸、 咸之味。而且 , 《 问 ・ 在 索 六元正 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中也提到 : 食宜 同法” 此外 , “ , 还有“ 其色现浅者 , 汤液之治, 日已……其现 大深 十 者, 醪酒主治 , 日已” 《 问 ・ 百 (索 玉版论要 篇第 十 五》 ,病生于不仁 , 之按摩 醪药 ” 《 )“ 治 ( 素问 ・ 血气 形志篇第二十四》 等记载 , ) 这些都说 明了食物不仅 能够提供人类生存、 生长发育所需养分 , 维持人体的
3—4.
[] 8魏纯镭 , 李娜. 中药“ 健力方” 抗运动性疲劳的药效
分析与探 讨[]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 , 0 , ( )36— 5 . J. 2 42 3 : 0 7 5 38
[] 9 庄剑青, 郭瑞新, 曾兆麟 , 过度训练对大鼠感觉 等.
和运 动诱发 电位 的影 响及 补 肾中药 的调 节作用 [] 中国运 J.
具体应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等原则即出现类似寒证的体质用具温热作用的食物出现类似热证的体质用具寒凉作用的食物出现偏虚的体质用具补益作用的食物出现类似实证的体质用具通泻作用的食物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 5 5 期
20 06年 1 O月
于人体; 如饮食不 当, 则影响健康 , 易致疾病。《 内 经》 作为中医经典之作 , 中多处篇章涉及到对饮 其 食的论述 , 这些论述 至今仍具有一定 的影响和指导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https://img.taocdn.com/s3/m/9bbdc26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b.png)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它对血气、形态和精神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科学性。
这篇文章讲述了“血气形志”对人的认知、行动和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其中,“血气”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形态”是指人的外形和姿态,包括身体的形状、大小、姿态和身体部位之间的协调关系;“精神”则主要指人的思维、意识、情感等方面。
在执业于这个领域的中医师眼中,人体的这些方面齐衡,则体魄强健,反之弱患百病。
文章主要侧重讲述三个方向。
首先,阐述了气血之道与五脏的关系。
其次,讲解了相貌之道与身体形态的疾病表现。
最后,是神志之道与情志对身体的影响。
通过理解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中医学不仅是研究药物和疗法的学问,而且是一种系统的生命科学。
中医强调整体性,不仅要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要平衡身体内部五脏六腑、气血运行规律等方面的关系,以达到治愈病症、强身健体的效果。
此外,中医坚信身体的健康不仅来自于药物的治疗,更来自于人的心理健康和
日常生活的养生保健。
总之,读《黄帝内经--血气形志》让我对中医学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刻体会到了其科学性和理论性,也加深了对健康的认知与思考。
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身体的变化,调养好我们的身体,使之保持一个齐衡健康的状态。
《伤寒例》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诠解(原创)
![《伤寒例》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诠解(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bd2bbb0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7.png)
《伤寒例》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诠解(原创)伤寒例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诠解伤寒例是传统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是中医内科学中重要的一个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详尽的文字描绘了伤寒病的发病过程、症状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对其中的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以及决病法进行诠释与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概述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是伤寒例中关于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其内容包括二十四个阶段性的气候变化,以及每个气候变化中的三个特定时间点,共计七十二个候。
如《伤寒杂病论》所言,病家一日之中,寒热递相搏,渴饮及脉所出等变化都与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密切相关。
在观察病情的演变过程中,按照这些候变化的规律,可以对疾病的走势进行判断和预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
二、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的作用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通过观察气候变化和病情变化的关系,分析疾病的发展轨迹,为医生提供了治疗和调理的依据。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切脉候”。
按照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规律,通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等生理指标,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变化,从而决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的实践意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辨证施治,还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准确性。
以中医辨证为核心的中医诊疗体系与西医诊疗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而不同的个体对于相同的疾病可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反应。
因此,观察病情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1. 案例一:一个患者在发病初期出现寒热往来、头痛、身痛等症状,经过观察发现他的脉搏在傍晚时分逐渐变得沉迟,提示病情进入阳盛气浓的阶段。
在治疗上,应该以温热解表为主,配合针对头痛、身痛等症状的辨证施治。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二十四节脊椎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二十四节脊椎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f8f977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0.png)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二十四节脊椎的关系五音之气如何与天地人感应呢?天气二十四,地气二十四,人气二十四。
感应天地人的就是律吕谐波的共振。
二十四在天应二十四节气,在地应二十四山向,在日应二十四小时,在人身应二十四节脊椎、二十四肋骨和二十四经脉。
从人体解剖学得知,颈椎骨七块,胸椎骨十二块、腰椎骨五块,合起来共二十四块,它正好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
这种巧合正是体现了人为小宇宙、天地为大宇宙之观点。
每一块脊椎骨都对应着一个节气。
而且,在二十四节气的那一时刻,就是天地交泰的一瞬间,宇宙中可发生多种奇妙变化。
宇宙中的生物、植物及万物,它们各自的慧光能量流都发生了由低能向高能的转变,以及各自磁场方向的改变,而后逐渐消失,回到原来状态。
冬至一阳生,数据从这里开始。
因此,宇宙就有法则了。
二十四节气、方向、音律、脊椎、穴位对应图:二十四节气的数据:《周髀算经卷下之二》:凡八节二十四气,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晷长一尺六寸,问次节损益寸数长短各几何?冬至晷长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夏至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小分一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凡为八节二十四气----------------------------------------------------------------------------斗柄指向节气人体脊椎督脉穴位足太阳穴位午夏至胸椎5 心俞丁小暑胸椎4 身柱膏肓俞未大暑胸椎3 肺俞背阳之维立秋胸椎 2 风门申处暑胸椎1 陶道大抒庚白露颈椎7 大椎酉秋分颈椎6辛寒露颈椎5戌霜降颈椎4号通之维立冬颈椎 3亥小雪颈椎2壬大雪颈椎1------------------------------------------------------------------------------------------------------------------第一颈椎——大雪头、耳、鼻、喉、脸、头痛、失眠、眼疾、记忆减退、眩晕第二颈椎——小雪喉、舌、声带、口、昏眩、耳鸣、扁桃腺炎、腮腺炎、直肠炎第三颈椎——立冬咽、颊、肩、咽喉炎、颈、肩酸痛、呼吸困难、痤疮、湿疹第四颈椎——霜降颈部肌肉、臂、肩酸痛、牙痛、甲状腺第五颈椎——寒露手肘、食道、气管、气管炎、咽喉炎、手臂酸痛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第六颈椎——秋分甲状腺、手腕肌、大拇指、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第七颈椎——白露甲状腺、中指、肱肌、甲状炎、手臂外侧、中指、肱、无名指酸麻痛(胸椎十二节)第一胸椎——处暑心脏、气管、食道、前臂、心脏病、气管炎、气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第二胸椎——立秋心脏、气管、食道、背肌、食道炎、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血压、心跳不规律第三胸椎——大暑肺、支气管、食道、胸腔、支气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第四胸椎——小暑肺、食道、乳房、乳房炎、慢性胃症第五胸椎——夏至肝、胆、胃、脾、肝炎、胆囊炎、低血压、胃炎、面疱第六胸椎——芒种胰、胃、胆、肝炎、胃炎、胆囊炎、胃胀、食欲不振第七胸椎——小满肾、胰、十二指肠、胃溃疡、糖尿病、十二指肠炎、扁桃腺炎第八胸椎——立夏肝、胃、胰、肾、小肠、小肠炎、头痛、便秘、风湿第九胸椎——谷雨小肠、肾上腺、肾上炎、过敏、频尿、湿疹、膀胱炎、排尿困难、不孕、下腹痛第十胸椎——清明肾、盲肠、大肠、肾炎、水肿、痛风、不孕、输尿管炎、带状疱疹、静脉曲张第十一胸椎——春分肾、大肠、输尿管、肾炎、输尿管炎、大肠炎、性无能、痤疮、痢疾、水肿、牛皮癣第十二胸椎——惊蛰肾、大肠、淋巴、输尿管、膀胱、膀胱炎、不孕、生殖器疾病、风湿关节炎、输尿管炎(腰椎五节)第一腰椎——雨水大肠、输尿管、股四头肌、大腿前侧、大腿痛、便秘、尿床、疝气第二腰椎——立春第二腰椎卵巢、输卵管、肾、膀胱、外阴、大腿内侧、月经不调、子宫卵巢炎、小产、大腿中段酸麻痛、便秘第三腰椎——大寒第三腰椎生殖器、下腰、坐骨神经、月经不调、生殖器疾病、水肿、坐骨神经痛、血压不正常第四腰椎——小寒前列腺、下腰、坐骨神经、下腰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障碍第五腰椎——冬至子宫、膀胱、直肠、足、膀胱障碍、小腿至足踝酸麻痛、痔疮、尿酸(荐椎与骶椎)荐椎——直肠、肛门、大腿后侧、前列腺、脊椎弯曲、髋骨关节炎、臀部痛、前列腺炎、踝骨痛骶椎——直肠、肛门、痔疮、搔痒症、肛门炎、直肠炎。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读书笔记莲藕与乙肝王新民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读书笔记莲藕与乙肝王新民](https://img.taocdn.com/s3/m/a6e33a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1.png)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读书笔记莲藕与乙肝王新民《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读书笔记王新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形可以理解为形体,外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看出来;志可以理解内在的情绪和精神,由内心世界派生出来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很难从外在的表象看清楚。
但作为一名中医师,如果对《黄帝内经血气形志篇》的这一段内容了然于心,面对患者的疾病,我们应该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是由形和志哪一方面导致的,形体上的疾病医生很容易治疗,情志上的疾病得靠患者自己啊。
所以有些表面上看上去很和善的人,与世无争的人,有时候得的病很可怕,如癌症,突发性心肌梗塞,脑溢血,脑梗塞,尿毒症,车祸等,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都想不通,其实也很简单,几乎绝大数人表现给人看的都是好的一面,善的一面,阳的一面,可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可恶面,不为人知的东西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阴的一面,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外在的,形体上的一面,而内在的精神和情绪上的一面我们看不到。
形体上的疾病容易治疗,内在精神和情绪方面的疾病基本上都是医生帮不上忙的,都得靠自己。
所以做人能做到表里如一,形神合一的太少太少了,现在的人啊都变了味,变了质,虽说医学越来越发达,但治不好的病,叫不出名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很多得绝症的人,如果您的亲人中也有,您想一想,他们做人做事有时候是否做得很绝啊,心中是否都有大恨大怨啊,不给人留退路的同时也断了自己的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人心所致啊,《黄帝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生之本,神之变,为阳中之太阳啊。
现在的人,能有多少心中充满阳光的呢,心中装的都是名和利,权和钱,这是致病的根啊,这是心灵的垃圾,有些都发霉了,能不得大病吗,得死病吗?《黄帝内经》中到处都有治病和养生的真言。
[整理版]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整理版]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https://img.taocdn.com/s3/m/634da60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5.png)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从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戍立冬十月节指干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按凡病久内关藏气,其病机进退,皆以月节为转移,医工临病,不可忽略,故首列之,其详则学有专家,兹不繁述。
《伤寒例》一卷,乃示治病大法、致病根源,后贤不通论旨,更不明传经之义,竟以为叔和所撰,未之思也)。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伤寒例》者,垂证治之大法,明致病之根源者也。
《阴阳大论》者,古医经之名称(本论序中,与《素同》、《胎胪药录》并提,决非《素问》内一篇明矣)。
首举四时正气之序者,以万有赋形,皆以气立,亭毒于大化之中,惟恃气交为之长养。
其生化也,莫不以动而存,以静而息,阴阳感召,寒暑弛张,往复倾移之化之变。
故四时者,天地之大气所以升降出入也。
昼夜者,日月之运行所以阖辟上下也。
春之候温,其气出以生;夏之候热,其气升以长;秋之候凉,其气入以收;冬之候寒(冰冽者寒也),其气降以藏;土主运化,分王四时,而寄令长夏。
气相得则和,太过不及则病,气动而太易生焉(变易之谓也),阴阳见焉,寒热分焉,虚实呈焉。
合德则遂其生,失常则致其病,经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故四时之异候者,乃致病之根源也(今西学不明气化寒热之理,恐不足尽病变之用也),而尤以冬气冰冽,万类深藏,严寒杀厉,最为伤人之气。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二十四难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二十四难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40b4042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c.png)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二十四难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第二十四难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原文一]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①,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
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
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③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
庚日笃,辛日死。
[译文一]问: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脉气已竭绝时,会出现怎样的症候?可以根据病情去测知预后的好坏吗?答:足少阴肾经的脉气竭绝,就会因缺乏肾气而形成骨萎枯槁。
因为足少阴肾是此类于冬藏的经脉,必须象万物在冬季那样的潜藏蛰伏,不宜泄露亏耗。
它是深伏内行而具有温养骨髓的作用,所以骨髓得不到肾气的温养,就会使肌肉不能附着于骨。
骨肉既已分离而不相亲近,也就会有肌肉松软而萎缩的现象。
因肉软而又萎缩,骨气外脱,便会使牙齿象长了一些,并呈现枯色,头发也失去润滑光泽。
头发没有光泽,也就是骨已先死的征象。
这种病情,逢戊日趋于严重,逢己日死亡。
足太阴脾经的脉气竭绝,则脉气就不能营养脾之窍一口唇。
因脾主肌肉,其荣在唇,所以口唇色泽的好坏,可以作为测知肌肉荣枯的依据。
经脉不能输布营养,肌肉便不会光滑润泽。
肌肉既不滑泽,也就会形成肉胀而皮肤紧急。
因肉胀而紧急,口唇就会处翻,口唇外翻,也就是肉已先死的征象。
这种病情,逢甲日趋于严重,逢乙日死亡。
足厥阴肝经的脉气竭绝,就会由筋的收缩,而有牵引睾丸上缩和舌卷的现象。
因足厥阴经是属于肝脏的脉,肝脏外合于筋,它和筋的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肝经和各经的经筋,多是会聚在生殖器,并向上通过经脉,联络于舌根。
《内经》第二十四血氣形志篇第二十五寶命全形篇
![《内经》第二十四血氣形志篇第二十五寶命全形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a12ec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e.png)
《内经》第二十四血氣形志篇第二十五寶命全形篇第二十四血氣形志篇天下之有,常,萬物皆張。
人,亦有長,四時微揚。
故太陽之脈,多營少氣。
少陽之脈,多氣少血。
陽明之脈,氣血俱多。
少陰之脈,少血多氣。
厥陰之脈,多血少氣。
太陰之脈,多氣少營。
此,處天地,應四時,法自然之規也。
經曰: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是為足之,陰陽也。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
知手足陰陽,諸脈之所苦。
則,法以治之。
凡實必先去瘀,刺去其血,乃去其所苦。
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也。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隔相拄也。
廼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複下一寸,心之俞也。
複下二寸,肝之俞也。
複下一寸,脾之俞也。
複下一度余,腎俞也。
是謂五臟之俞,灸刺度也。
欲去其所苦,必先察其形色,辧其心志。
故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當治以灸刺。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以鍼石。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以熨引。
行苦志苦,病生咽嗌,治之以百藥。
形數驚恐,病生於氣,治之以醪液。
經絡不通,病生不仁,治之以案蹻醴藥。
是謂五行之志,形氣所秉也。
刺取陽明,出惡血氣。
刺取太陽,出血惡氣。
刺取少陽,出氣惡血。
刺取太陰,出氣惡血。
刺取少陰,出氣惡血。
刺取厥陰,出血惡氣也。
第二十五寶命全形篇經曰:鹽之味鹹者,其气令器津泄,以受苦泄而鹹勝水也。
故弦絕者,其音嘶敗。
木敷者,其葉發。
病深者,其聲噦。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
其毒藥無效,其短鍼無取。
此皆絕皮傷肉,血 爭黑也。
夫形病也,殘賊內生。
留淫日深,敷其臟腑。
著於骨體,發之其敗,死於當勝也。
夫气病也,心蒙神蔽,志恖恍惚,鬱火反甚,亂惑不止,其气散亂,頹駢變,外邪一生,內 自變也。
何哉?人生於地,縣命於天,天地合气,命之係人矣。
人之所以能應四時者,天地爲之父母耶。
故知萬物者,謂之天子。
天有陰陽,月分十二。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句话的理解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句话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b3a473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6.png)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句话的理解紫薇医道学堂 2021-12-07 08:00《素问第二十一篇。
阴阳离合论》中说到的“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黄帝内经》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开是显露,阖是收敛,枢是转换。
阴中阳升为少阳,升而不已化热则为太阳,阳极生阴为阳明。
阳中阴降为少阴,降而不已化寒则为太阴,阴极生阳为厥阴。
最盛的是阳明,其次是太阳,再次是少阳。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按照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在人体的分布位置看,足太阳在背面,足阳明在正面,足少阳在人体的侧面。
如果有一扇门,门轴是足少阳,那么门开就是足太阳的位置,门阖就是足阳明的位置。
这就是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这个和盛衰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个在内经里有多处体现,例如:气血形志篇第二十四,"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 ,阳明是气血生发之源,阳最盛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实。
这个开阖枢,这个早在50年代,就已经被校定为关阖枢了,具体可以去参考有关文献,这个也是学术界公认的了。
所谓的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即以门户作喻,关是门栓,阖就是门扉,就是门板,枢就是门轴,所以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表卫外,太阳多血而少气而为阳中阳,阳明主里,而又多气多血,所谓两阳合明,少阳主枢机,其经多气少血,其为阳中阴。
三阳的顺序自古以来就有争议,其中原来伤寒论和内经就不尽相同,后世争议也就更大,但是个人觉得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本身生理功能已经明确了,而所谓“二阳合明'和一阳二阳三阳,都只是借用了哲学的概念,而非一定借其实。
三阴三阳的生理功能,部位,大多已经确认,就没有必要争论了。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参照目录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参照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a038cd3f5a8102d276a22f6f.png)
丁己 丁庚 丁辛
戊甲 戊甲 戊乙
戊丙 戊丁 戊戊 戊己 戊庚 戊辛 戊壬
己甲 己乙 己丙
己丁
己戊 己己 己庚 己辛 己壬 己癸 己子
庚甲 庚乙 庚丙 庚丁
庚戊 庚己 庚庚 庚辛 庚壬 庚癸 庚子 庚丑
辛甲 辛乙 辛丙 辛丁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骨空論篇第六十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目之病傷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熱論篇第三十一
素問 素問
素問 素問
太陽病治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十五絡脈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四時五行之變 四診之理
辛戊 辛己 辛庚 辛辛 辛壬
壬甲 壬乙 壬丙 壬丁 壬戊 壬己 壬庚 壬辛
癸甲 癸乙 癸丙
癸丁
癸戊 癸己 癸庚 癸辛
子甲 子乙 子丙 子丁 子戊 子己 子庚 子辛
丑甲 丑乙 丑丙
丑丁 丑戊 丑己
丑庚 丑辛 丑壬
丑癸 丑癸甲
治病之高下 神、聖、工、巧、藝、術 前半段 多足少陽脈解
合八風虛實邪正 圖解 八邪之傷 面王之象
針刺腠理之疾三法
多穴位 最後一段 辰甲較詳 詳細 詳細穴位 詳細
詳細
詳細
詳細 詳細 難經第四、五、七難 見瀕湖脈學
見瀕湖脈學 詳細 詳細 見瀕湖脈學
詳細 詳細 五色之病 五藏六腑之氣絕 詳細 類類類 刺之勿倚勿淵勿間勿遲勿直勿定 腦髓脈膽骨女子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隂常少血多氣,厥隂常多血少氣,太隂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
足太陽與少隂爲表裏,少陽與厥隂爲表裏,陽明與太隂爲表裏,是爲足隂陽也。
手太陽與少隂爲表裏,少陽與心主爲表裏,陽明與太隂爲表裏,是爲手之隂陽也。
今知手足隂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异於常者之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如風寒暑濕燥火,病人有惡之者有欲之者,伺察其所欲則知其病在何經),然後寫有餘,補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
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
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復下一度,心之俞也。
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之俞也。
復下一度,腎之俞也。
是謂五藏之俞,灸剌之度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剌。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鍼石。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
形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是謂五形志也。
剌陽明出血氣,剌太陽出血惡氣,剌少陽出氣惡血,剌太隂出氣惡血,剌少隂出氣惡血,剌厥隂出血惡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