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中考语文病句:判断修改病句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病句:判断修改病句的方法
一、判断病句的方法
(一),拧紧方法。
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
首先,去掉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
状语和补语),压缩主干,检查是否存在成分不全、搭配不当等言语缺陷;如果主干正常,再次检查该部分,查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是否有问题,以及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
词序问题。
例如:
天的青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句话的主旨是“绿色肩负建设强国的责任”。
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
构是不完整的。
紧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
例如:
老红军给我们唱了一首红军在毛主席领导下攀登雪山草原、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
困难、勇往直前的壮歌。
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
"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
采用收缩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
在主干里。
② 收紧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
如果除修饰语以外的词被切掉,原句
的结构就会被破坏。
(二)、类比法。
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
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
例如:
这一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
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三)语感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语感,感性地发现句子的缺陷,即根据习
惯陈述判断句子是否笨拙。
如果不舒服,再次分析和比较,找出原因并加以修改。
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在这句话的第一部分,“无论如何……都是极其不利的”显然不是惯例。
正确的表达
方式是“无论多么不利”和“尽管……非常不利”。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
辑意义分析法。
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
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
例如:
① 这个城市的一些人千方百计模仿假冒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第一句“假冒伪劣产品”不合理,应改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或“假冒名牌产品”。
在第二句中,全名“一切……一切”用于做出积极的判断。
这太夸张了。
“一切”一词应
改为“大多数”,其后“全部”一词应删除。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
掌握句子的意思,少修改,巧妙地修改,尽量保持原句子的意思。
确保整个句子是正
确的,避免用错误替换错误。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
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
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
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
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
每个病态的句子通常都有双重含义。
一个是句子的原
意没有正确表达,另一个是错误的意思已经被表达,扭曲了原意。
在纠正病句时,我们应
该尽量分析和把握病句要表达的原意;在尽可能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对错误的地方进行适
当的修改和调整。
不要违背初衷,开始一个新的炉子。
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另一个句子来
替换原来的句子,或者添加枝叶来装饰句子。
这样做往往会偏离原意,无法达到正确纠正
语言缺陷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
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
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
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
至
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
语境。
我们还应该注意,如果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词序来修改它,我们应该尽量不添加或删除
单词;如果一个人能解决问题,我们永远不会改变两个人;在修饰病句时,我们应该注意
句子意思的简洁性,尽量使句型或说话人与宾语保持一致。
简而言之,我们应该记住修改
病句的五字公式。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
语气(不协调、反应迟钝)
三、辨析病句的原因
(一)用词不当。
他把省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
"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
应改为动词"节省"。
还有虚词的不当使用。
例如: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
肉没有做好。
短语“Ba”不能放在否定词之前。
应该改为:反正我烤羊肉做得不好。
(二)、搭配不当。
① 主谓搭配不当;② 动宾搭配不当;③ 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词搭配不当;④
主语和宾语在意义上无法匹配;⑤ 相关词语搭配不当。
例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北京"是"季节",主宾不搭配。
另一个例子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加快"可以配"速度",但不能配"规模",这是动宾搭配不当。
(三) . 不完整的组件。
①主语残缺。
有两种情况:a.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
b.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② 谓词不完整。
有两种情况:a.一个句子说主语,还没有完成谓语,但它有另一个
开头,因此谓语有缺陷;b、由于缺乏谓词中心,谓词是不完整的。
③宾语残缺。
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
④ 定语和状语缺失或不完整。
⑤ 缺少连接。
例如:
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
8500万元。
(这个句子的谓语"拥有"什么,残缺。
应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
)(四)组件冗余
①主语有多余成分;②谓语有多余成分;③宾语有多余成分;
④ 这个属性是多余的;⑤ 状语是多余的;⑥ 补语是多余的。
例如:
①《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
“朱”的意思是“到”。
只需删除“朱”或“玉”。
另一个例子:
②欢迎领导到我校光临指导。
“来我们学校”的意思是“来”,这会导致冗余。
修改它的方法是保留一个并消除它
的重复。
(五)结构混乱
① 词序不当。
有几种情况:a.定语和中心词的位置颠倒;b、将定语置于状语位置;
c、把状语放错位置;
d、多层次定语语序不当;
e、多级状语的语序不当。
例如:
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被阉割过的封建帝王的奴仆。
引入宦官首先应该解释他们作为“奴隶”的特征然后是“孩子们……”。
否则,“独
特出生”的概述就建立起来了,无法清楚地解释。
②句式杂糅。
有两种情况:a.两种说法混杂;b.前后牵连。
例如:
客房内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客房酒吧等。
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
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
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
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保持句子表达的明确。
③ 在复句中改变从句的主语会引起混淆。
例如: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句话第一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话”;第二条隐含的主语是“小秋的心”。
由于句
子是一个隐性转换主语,它会导致句型的混乱。
④层次不清。
例如:
新华社发布消息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在上海成功完成后,受到
广大读者的高度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高度重视,引起了强烈反响。
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
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另外最后一句"引起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
(六)其含义尚不清楚。
①指代不明。
例如:王欣与李红赛跑。
经过激烈的竞争,他终于赢了。
"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不明确。
另一个例子:我站在窗前,看着操场。
这里有许多学生在打球。
"这里"指代不明,应改为"那里"
② 意思复杂,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例如:这些,写文章的人特别喜欢"该"和"其"这两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
"该"和"其"当
然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很多时候,用"这""那""他"之类,文章更流畅。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
前面的单词“应该”和“它的”当然是可用的。
在中间,据说现代汉语中的“这个”、“那个”和“他”使文章更流畅。
最后,有人说“应该”和“它”应该正确使用,这样读
者就无法理解“应该”、“它”和“这个”、“那个”和“他”哪个更好。
③歧义句。
例如,请给我买两张从北京到西安的往返机票。
此句有两种理解:其一,往、返共两张。
其二,往,两张;返,两张。
另一个例子:工厂超过了整个计划的30%,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此句两种理解:一种,比全计划多出30%;另一种,只超出全计划的30%。
(七)不合逻辑。
①强拉因果。
例如: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
“很少有游客”不能被介绍的原因是花园的最后一天。
②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由于幸免于难,他没有死,但他也是“受害者”之一,犯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错误。
③概念误用。
例如: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
文学作品和语文教材是不同的概念。
图书馆增加了许多教学用书。
④主客倒置。
例如: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句子应改为:“我与报纸有联系”,“我”是主动的,“报纸”是被动的。
⑤否定不当。
例如: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删除“拒绝”之前的“否”。
⑥前后失衡,缺乏照应。
例如: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
句子前面有两个条件“是或否”。
后面只提到了“生存”的一个条件。
双方是不平衡的。
在“生存”之前加上“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