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浙经验为借鉴 发展壮大我区县域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江浙经验为借鉴发展壮大我区县域经
济
作者: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专题调研组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5年第1期
文/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专题调研组
江浙地区经济之所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省县域经济的崛起和支撑。
据统计,江浙两省县域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均占全省的70% 以上,户籍人口均占全省的50% 以上,GDP 均占全省的50%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均占全省的40% 以上,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占全省的40% 以上。
2012年,江浙两省县域经济平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19.15 亿元和286.23
亿元,位居全国各省区第1 位和第2 位,分别为我区的4.74倍和2.61 倍;地方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分别为40.53 亿元和20.18 亿元,位居各省区第1 位和第3 位,分别为我区的6.49
倍和3.23 倍。
县域经济已成为江浙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
在我区
“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刚刚提上日程之际,一定要吸取先进地区在扩权强县、发展壮大县域经
济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转变发展理念
多年来,江苏、浙江两省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经济发展松绑,鼓励市
县区敢闯、敢试、敢为先,用“争先、领先、率先”和“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理念,立
足各自产业基础和优势,努力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将“小产业做大、大产业做优”,充分发挥
市场的调节作用,有效地避免了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的现象,收获了“无为而治,有为发展”的成功实践。
自治区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不必要
的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有效治理不利于产业发展的行为和环境,
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提升经济运行效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流程最短、行政收费最低”的行政服务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创业就业的热情,促
进经济社会高效运转、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我区要努力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不唯GDP
论英雄”的新契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允许盟市、旗县区“不怕尝、不怕试、不怕犯错误”,树立“大胆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利长远、高效益、惠民生”的区域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同时,
激发我区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人才能够“想在先、干在前、不满足、不停步”干事创业、创新
创优的发展热情,避免为了片面追求GDP,不计成本、不计效益,遍地都是“煤化工”式的雷
同化发展。
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两省在政府引导下加快发展块状经济,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以块状经
济推进市场发育,以市场发展壮大块状经济。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产值超过1 亿元的块状经济601 个,平均每个县7 个,其中产值超过200 亿元的26 个。
自治区可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域
的定位和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建设五大基地为重点,明确产业定位,合理安排重大项目布局,推进不同类型县域发挥优势,差异化发展。
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要紧紧围绕各县域产业
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出台更加有利和切实可行的甚至是“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推
动产业创新发展,优化重组,提档升级。
在特色产业引进方面,要抓住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借助长三角、珠三角发达省市的产业“溢出效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好有利
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积极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
我区产、学、研基础优势,切实引进和利用国内外创新创业的优质资源,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
地区发展规划、设计、运营等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
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方面,要
按照区域优势和特色,进行产业分类布局,将有限的财力、物力等布局到优势产业地区,避免
把一些产业项目布局到优势不明显、不突出的地区,更不能“平均式”地分配产业项目。
比如,岭东三旗市绿色农牧业资源非常丰富,能矿资源却很缺乏,应在该区域加大绿色农、牧、林业
项目集中布局,决不能布局煤化工等重污染产业项目。
三、创新产业园区建设
优化城镇环境,打造一流园区,推进产城融合与产城一体化是江浙两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
要特征之一。
江浙两省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数量仅次于广东省,均在100 个以上。
自治区
可在充分发挥好各产业园区的区位、载体、产业、政策、功能和服务等优势基础上,采用“飞
地经济”和“专业化知名大型企业创办园区”等发展模式,政府做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配
套服务,以及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奖励、扶持、安置及科研补贴等政策制定和认真落实
的工作,把园区的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园区收益等权力交还给企业,促进人才、资本、信息
等创新要素广泛集聚,吸引发达地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兴业,并为引进
的大型企业及其相关配套企业出台有针对性的鼓励扶持政策,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运
行实现“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高效益”,推动我区园区经济加快发展,打造园区经济升
级版。
四、完善扩权强县配套政策
扩权强县是江浙两省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措施。
浙江省为了给县域经济松绑,推进“三个
允许”( 即允许试、允许尝、允许犯错误) 和“五个不”( 即不争、不攀比、不张扬、不气馁、不动摇),鼓励县域大胆尝试。
自治区可在以“审批权和财权”为核心加快推行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尝试加快理顺试点旗县职责权限,完善工作机制,改善履职条件,并且尝试除国
家另有规定外,凡自治区级授予盟市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一律授予并下放到试点旗县。
同时,
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针对各试点旗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特点,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
的前提下,授予试点旗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权力。
既要体现自治区、盟市“放什么权”,更要
体现试点旗县“要什么权”;既要体现权利下放的规模性、统一性,又要体现不同试点旗县在
发展过程中权力的差异性、针对性。
在积极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的同时,加快推动扩权强镇
试点工作,既要解决乡镇政府“责大权小,管理效能弱化”的问题,又要放活乡镇经济,推动
乡镇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五、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省委政府引导,发达和欠发达县市牵手,促进两头联动对口帮扶和区域联动是江浙两省缩
小区域差距、缩小县域差距,提升整体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自治区应坚持以城镇升级
引领转型发展,推动城镇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功能结构有效协同,良性互动,
同步优化。
一是提升产城( 镇) 一体化发展水平。
以规划和制度设计为引领,以县城为中心、
中心镇为重点、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最大限度地整合城镇、中心镇、乡村的空间资源,做优
城镇形态、产业、人口、功能“四大布局”,推动城镇空间集约利用和产城( 镇) 一体化发展,实现城镇化、产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二是注重城乡优质均衡发展。
统
筹推进城乡交通、商贸、信息、文化等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功
能设施体系,促进城乡功能设施共建共享共用。
特别是加强村落人居环境整治和功能设施建设时,要注重保留其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建设富有内蒙古民
族特色的“美丽城镇和乡村”。
三是提升城镇文明道德水平。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
极打造宜居宜业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外地商人对我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内蒙古
真正成为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
(调研组成员:包思勤宝鲁张志栋刘兴波石晓东)责任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