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县某中学江都区宜陵镇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3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三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取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习重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装置。
学习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交流讨论】我们知道哪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
【归纳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选择的依据。
【演示实验】对比实验: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归纳小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交流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归纳小结】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交流讨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
【归纳小结】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交流讨论】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归纳小结】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实验】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边实验边讲解实验操作步骤,特别是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
)
【归纳小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课堂小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和验满方法。
【课堂练习】
1.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根据图回答:
(1)图中编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
(2)指出图中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改正后的装置完成实验,现提供以下药品:仪器①中应加的试剂是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以下实验装置: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
(3)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氨气,氨气是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制取氨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
(4)D装置也可以用来收集气体。
如果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___导管通入。
如果将D中集气瓶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该从___导管通入。
板书设计: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和反应原理: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2.发生装置:固体与液体常温反应制气装置。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5.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
6.实验步骤:查、装、收、拆
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
课后作业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2. 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硫
B. 氯化钠
C. 氧气
D. 水
3.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 钴元素CO
B. 4个氢原子2H2
C. 铵根离子NH4+
D. 氮分子N
4. 对于下列化学用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 N2②Mg2+③S ④⑤
A. ①可表示两个氮原子
B. ③中硫可形成的阴离子是S2-
C. ②和⑤均表示阳离子
D. ④和⑤表示的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5.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6. 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 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 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
D. 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
7. 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
结合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碘原子的质量是126.9 g
B. 碘离子(I-)的核外电子数为54
C.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摄入越多越好
D. 碘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参加化学反应时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8. 粒子M通过一定方式转化为N,如下图所示,变化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A. 核电荷数
B. 带电情况
C. 核外电子数
D. 化学性质
9. 下图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一般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填阳或阴)离子。
(2)该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是______。
(3)钠原子与下面哪种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填选项)。
10. 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地表达化学信息。
请用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1)硝酸根离子____________;
(2)2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__;
(3)铵根离子____________;
(4)氢氧根离子____________。
11. 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A、B、C、D共表示______种元素,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___(填元素名称)。
(2)Cl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填化学符号)
(3)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_。
12. 下面是部分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仔细观察、分析,然后回答问题:
(1)上述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阴离子的是
_______;
(2)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的离子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
(3)能与①形成AB4型分子的是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原子的构成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 C 解析:A中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B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C中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D中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选C。
2. B 解析:硫属于非金属固体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3. C 解析:钴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o,而CO表示的是一氧化碳;4个氢原子用4H表示,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氮分子用N2表示,N表示氮元素或一个氮原子。
4. B 解析:“N2”表示氮气,还可表示一个氮分子、一个氮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2N”表示2个氮原子,A错误;S是16号元素,核外一共有16个电子,最外层有6个,可得到两个电子形成阴离子S2-,B正确;②表示阳离子——镁离子,由⑤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C错误;④和⑤表示的微粒属于同一种元素,但由于两者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因此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D错误。
5. B 解析: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关键是看质子数和电子数是否相等,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为原
子,否则为离子,所以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B中表示的是钠原子的结构示
意图。
6. D 解析: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阳离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阴离子,因此离子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等,A错误;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表现为易失去电子,钠离子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B错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一个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因此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量差不多,C错误;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质子数和中子数没有变化,D正确。
7. B 解析:根据碘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质量单位,所以A不正确;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碘离子,所以碘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4,即B正确;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微量元素在体内有一个合理的浓度范围,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对人体健康都不利,所以C不正确;根据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碘原子核外有五个电子层,但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所以D不正确。
8. A 解析:通过观察粒子M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M表示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离子,也就是粒子N,在此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核电荷数没有改变,故选项A正确;粒子M失去1个电子变成带1
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N,故选项B错误;粒子M变成粒子N,失去1个电子,故选项C错误;M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而N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选项D错误。
9. 失去;阳;2∶1;A
解析: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离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得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故钠原子和氯原子的个数比应为2∶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A中最外层电子数与钠原子相同。
10. (1)NO3-(2)2CO32-(3)NH4+(4)OH-
解析:表示离子要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正负号与数字,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字为“1”时要省略不写;表示几个离子要在离子前面加数字,故2个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CO32-。
11. (1)两;钠(2)得到;Cl-(3)1∶1
解析: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氯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可知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比为1∶1。
12. (1)⑤;③(2)③④⑤(3)⑥
解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指的是电子层数相同,每一层容纳的电子数也完全一样,注意与粒子的种类无关,可以是原子,也可能是阴离子或阳离子;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只能转移或失去一个电子。
要形成AB4型分子,则另一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必须是4个,按照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的原则,原子个数比为1∶4。
8.2金属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