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想想他们的难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想他们的难处》
内容提要:《想想他们的难处》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两部分内容。

关键词:残疾人、理解、学习、关爱
1.《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设计
1
2
3
4
二、《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案例
一、教案背景:目前,我国现有残疾人8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残疾人受教育的机会少,劳动就业率低,缺少必要的康复条件,生活水平也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可以说,残疾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会受到更多的磨难,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关爱。

2、教学课题:想想他们的难处
三、教学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堂表演把学生带入盲人的真实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生活难处的理解。

(二)模拟体验、引导出现
本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内容:理解残疾人,像残疾人学习。

课堂体验:1、体验盲人。

2、体验肢残人。

3、体验聋哑人。

引导学生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说要经常为别人着想,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表演法、体验法进行教学,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增进对残疾人的同情和爱心。

学生通过模拟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升华,增强学生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意识。

五、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本课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们身边的残疾人的生活的困难,懂得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从身残志坚的故事中受到感动、激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残疾人生活的了解、感受,知道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尊重残疾人,乐意帮助和关心残疾人,并能向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学习,做生活的强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尊重残疾人,敬仰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那种不屈不挠、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

六、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模拟体验的过程和认识残疾人,走近残疾人,向残疾人学习。

难点定于: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七、教学涉及的资源:
1、红领巾
5
2、舟舟和刘伟的录像
3、《张海迪》故事资料
6
九、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文本比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我一方面充分利用文本的资源:黄阳光失去双臂后,面对生活的困难和艰辛,他不屈服,经过千千万万次地锻炼,学会了用脚刷牙、用脚洗衣服、用嘴巴开门、阅读书报等。

通过真实图片的展示,学生从直观上感觉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另一方面我把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资源及时补充进来,积极开发、引进和建设课程资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网络下载了舟舟和刘伟的录像资料,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使课程与教师、课程与教材、课程与学生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课程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锦萍.新课程教学方略.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7)
[2]吴永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