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5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8No 15
收稿日期:2007-07-23,修回日期:2007-11-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社会绩效的形成机理与测评方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7060202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5300593);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10108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7JC630046)
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5-0106-0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陈宏辉,窦 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当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对企业的社会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的测评是一个重要的话
题。
本文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测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测评企业社会绩效各维度的权重,将基于专家评分的定性评价转换成定量评价,并将该指标体系应用于测评广州美亚公司的社会绩效。
关键词:企业社会绩效;层次分析法;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
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已经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与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分销商、自然环境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也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新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以衡量企业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界和理论界人士对如何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丰硕成果告诉我们,单纯以经济绩效来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社会绩效才是衡量企业整体经营绩效的科学工具[1]。
应该说,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经济绩效测评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企业社会绩效测评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有的一些文献主要是研究从哪些方面建立评价体系而展开的,对于如何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并应用于企业实践之中的研究极少。
本文将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测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测评企业社会绩效各维度的权重,将定性评价转换成定量评价,并将其应用于一家制造型企业之中。
2 企业社会绩效的内涵与测评方法
211 企业社会绩效内涵
企业社会绩效(CSP:Cor porate S ocial Perf or mance )与企业社会责任(CSR:Cor porate Social Res ponsibility )是一对形影相随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为其影响到他人、社会和环境的所有行为负有责任,由此所产生的包含外部性维度的绩效就是企业社会绩效[2]。
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己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了。
Sethi 指出应对企业社会绩效进行分类,不过他没有给出相关的定义[3]。
Carr oll 把企业面临的社会问题定义为销售服务、环境保护、雇用歧视等,并从这三个方面建立了三维立体评价模型:第一维是企业行为和责任,应该包括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由决定责任;第二维是社会反应,由反应、防御、适应和前摄行动组成;第三维由消费者至上、环境、歧视、产品和职业安全、股东等问题区域组成[4]。
该模型是理解有关当前管理文献中出现的多种社会责
任、社会绩效概念的主要工具,它使得企业社会绩效具有了明确的内容,既突出了经济因素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重要性,也包含了利益相关者的部分要求。
W artick 和Cochran 对Carr oll 的企业社会绩效模型做了拓展,提出可以把Carr oll 模型中的三方面内容改造为原则描述(企业社会责任———反映宗旨性目标)、过程(企业社会回应———反映制度化目标)和政策(社会问题管理———反映组织
方面目标)[5]。
这一拓展对Carr oll 模型中所忽略的某些内容进行了互补。
S wans on 依靠自己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心得,将企业社会绩效与主管和其他雇员个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主管的道德意识对环境评价、利益相关者管理和问题管理的政策和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6]。
212 企业社会绩效测评方法
早期关于企业社会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上,由于对一些概念和研究方法认知的不一致,没有得出一致性的研究结果。
20世纪70年代,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绩效的测评主要有两种方法:声望指数法(reputati on index )和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
声望指数法以M ilt on Moskowitz 的研究为代表,他将企业分为“杰出”、“佳作”和“最差”三个等级。
声望指数法的优点在于对每个企业采用相同标准,能保持一致性,也概括了对不同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理解;缺点在于等级的选取过于主观化,同时样本企业数量过少。
内容分析法着重分析企业已公开的各类报告或文件,用以确定每一个特定的社会责任项目的分值。
其优点在于一旦特殊变量被选定,分析结果是独立的,同时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样本。
缺点在于变量的选择也比较主观,它们只能表明企业做了什么,但并不表明他们实际在做什么。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 2ory )逐渐完善,并拓展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绩效的认识,其核心观点之一就是认为企业履行针对多种主体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的应有之义。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7,8,9]。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看来,企业履行针对诸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
陈宏辉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绩效是自然而然的应有之义[10],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测评企业社会绩效成为理论研究的主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Jeffrey Sonnenfeld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加拿大学者Clarks on的RDAP模式[11]。
Sonnenfeld认为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应是企业为了完善自己的管理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管理,让外部利益相关者对自身的社会绩效进行评价,应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回应。
Sonnenfeld将社会敏感性分为七个维度,通过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调查来对企业的社会绩效进行评价,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有利于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绩效。
但是,该模型忽略了企业内部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而且社会敏感性的七个维度也没有权重区别[11]。
Clarks on则认为,企业不是政府或慈善机构,只需要处理利益相关者问题,不需要处理社会问题。
他借鉴了W artick和Cochran(1985)描述企业社会绩效战略的四个术语建立了评价企业社会绩效的RDAP模式:对抗型(Reactive)、防御型(Defensive)、适应型(Ac2 commodative)和前摄型(Pr oactive)[1]。
但是,RDAP模式只是用定性的方法把企业的社会绩效粗略地分为四种类型,而且即使是对同一类型企业的社会绩效也难以进行精确的相互比较。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如平衡计分卡、业绩三棱镜法等相继出现,表明企业绩效评价正逐渐地从单一的财务绩效评价转向综合性社会绩效评价,其突出的特征就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我们看来,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8]。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但是对于任何一类利益相关者而言,有些利益要求更为他们所看重。
根据笔者的一系列前期研究成果,本文将考虑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政府、社区等九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其中前三类属于内部利益相关者,后六类属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以此来评判企业的社会绩效。
3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过程
31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The Analytical H ierarchy Pr ocess)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T1L1Saaty)于70年代初期提出,其基本思路是:将复杂的系统加以分解并按递阶层次来构造其各个组成元素,这是理解这个系统的最佳途径,然后再对此递阶层次中每一层中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综合,以达到整体的排序[12,13]。
递阶层次是帮助人类理顺思维的基本工具,最简单的递阶层次是线性的,即一层到另一层的上升或下降关系,而复杂的递阶层次形式是由相互作用的元素所构成的网络。
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1)建立层次结构,将方案或目标分成若干层次;(2)针对每一层次,通过两两比较方案或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该向量的各个分量即代表了该层各方案或目标相对于上一层特定方案或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或权重);(3)自上至下层层求解组合权系数,一直到最底层所有方案或目标的权系数(组合权系数)都求出来为止,根据最底层权系数的分布即可给出一个关于各方案或目标优先程度的排序。
由此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结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优点的工具,它既强调以实际数据说话,也考虑了管理决策中的主观判断特性,适合用来对企业社会绩效进行测评。
312 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企业社会绩效的步骤
首先,建立层次结构。
本文依据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好坏作为评价企业社会绩效的标准
,建立层次结构。
如图1所示。
图1 递阶层次结构图
其中测评问题C1~C42如表1所示。
表1 具体评价指标
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高
额
利
润
回
报
良
好
企
业
形
象
企
业
长
期
生
存
发
展
高
额
薪
酬
社
会
地
位
提
升人
力
资
本
企
业
长
期
生
存
发
展
稳
定
的
工
作
融
洽
的
组
织
气
氛
良
好
的
企
业
形
象
工
资
福
利
身
份
归
属
工
作
条
件
积
累
经
验
组
织
气
氛
人
际
关
系
参
与
管
理
培
育
人
力
资
本
及
时
收
回
贷
款
企
业
长
期
生
存
发
展
参
与
企
业
管
理
C22C23C24C25C26C27C28C29C30C31C32C33C34C35C36C37C38C39C40C41C42稳
定
需
求
及
时
付
款
企
业
长
期
生
存
发
展
参
与
企
业
管
理
及
时
供
货
产
品
质
量
企
业
长
期
生
存
发
展
参
与
企
业
管
理
产
品
质
量
产
品
价
格
售
后
服
务
企
业
信
誉
广
告
真
实
性
税
收
稳
定
社
会
秩
序
稳
定
提
供
就
业
企
业
长
期
生
存
发
展
提
升
企
业
社
会
道
德
水
平
提
供
就
业
改
善
经
济
状
况
加
强
环
保
其次,构造判断矩阵。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对每一层次中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构建是AHP法的关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后面重要性权重的计算结果。
这一过程本文结合专家打分法进行,共选择了27名企业界人士和管理学专家来进行评分。
其中有5位来自企业的股东和经营者(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E MBA学员和企业家商会成员)、4位企业员工、1位管理学专家、4位银行人员(南洋商业银行工作人员)、5位供应商、分销商企业的代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企业家商会成员)、5位消费者、2位政府官员(广东省台办领导)、5位社区人员(广州经济开发区居住人员)。
在听取了调查人的讲解后,各位企业界人士和专家独立地进行评判。
为了保证判断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在处理数据时去掉了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余下的取算术平均值并取整,得到针对某两个指标比较的结果,并最终得到了11个判断矩阵。
表2列示了A1与B1、B2、B3之间的
701
陈宏辉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判断矩阵,其余的10个判断矩阵从略。
表2 判断矩阵A1-B
A1B1B2B3B1151
B21/511B3
1
1
1
再次,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利用和积法对指标进行
处理,我们仍以判断矩阵A1-B 为例。
求出判断矩阵每一列之和:
∑3
k =1a k 1=1+1
5
+1=212a 11=
a 11
∑3
k =1
a k 1
=1
212=01455a 21=
a 21
∑3
k =1
a k 1
=1/5212=01091a 31=
a 21
∑3
k =1
a k 1
=
1
212
=01455其余两列的计算从略。
可得判断矩阵按列归一化后的矩阵如下:
014550171401333010910114301333014550114301333
W 1=∑3
j =1
a 1j =01455+01714+01333=11502
W 2=∑3
j =1
a 2j =01091+01143+01333=01567
W 3=∑3
j =1
a 3j =01333+01217101231=01931
将向量 W =[11502,01567,01931]T 归一化
∑n
i =1
W i =11502+01567+01931=3
W 1=
W 1
∑3
i =1
W i
=
11502
3=01501W 2=
W 2
∑3
i =1
W i
=
01567
3=01189W 3=
W 3
∑3
i =1
W i
=
01931
3
=01310则特征向量W =[01501,01189,01310]T 即为B 层三个元素对A 1层的权重。
其余各个指标的权重都可按此方法计算出来。
313 一致性检验及调整
我们仍以矩阵A 1-B 为例来检验其一致性。
计算该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
AW =1511/51111101501
01189
01310
λmax =∑
n
i =1(AW )i
n W i
=∑
3
i =1
(AW )i
3W i
=
(AW )1
3W 1+
(AW )2
3W 2
+
(AW )3
3W 3
=117563×01501+015993×01189+110003×01310=31300计算一致性指标C 1I 1
C 1I 1=
λmax -n
n -1=31300-33-1
=01150因此,一致性率C 1R 1
C 1R 1=C 1I 1R 1I 1=01150
0158
=01259>011
由于C 1R 1>011,不符合一致性检验,原因在于各个专家评分时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采用诱导矩阵法来寻找导致判断矩阵不一致的元素,对其进行修改,并能使改进后的判断矩阵较多地保留原判断矩阵所包含的信息[14]。
该方法的核心思路在于:求出诱
导矩阵B =b ij =a ij ∑n k =1
a jk -∑n
k =1
a ik ,找出B 中使|
b ij |最大的i,
j 。
若b ij >0,对相应的a ij 进行调整,当a ij >1时,把a ij -1
赋给a ij ;否则,把
11a ij
+1
赋给a ij 。
若b ij <0,当a ij ≥1时,把
a ij +1赋给a ij ,否则,把
1
1a ij
-1
赋给a ij 形成新的矩阵A ′。
根据此方法调整A 1-B 判断矩阵过程如下:
计算A 1-B 的诱导矩阵B =04-4
-018001840180
,选择
a 13调整得到A =152
1/5111/211
,此时:λmax =31095,C 1R 1=
01082<011满足一致性检验。
因此将判断矩阵A 1-B 调整为
A =152
1/5111/211
,进而得到调整后的特征向量 W =[01601,
01170,01229]T
,此即为调整后的B 层指标对A 1的权重。
314 层次总排序结果
用以上方法逐一计算各指标的相应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调整,可以得到层次单排序。
将每一层的权重与上一层的权重相乘,即可得到层次总排序结果,结果如表3所示。
对于A -B 层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 1R 1=01075<011,对于B -C 层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 1R 1=01080<011,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依据表3,我们可以对所构建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估体系作如下总结:
(1)从整体来看,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对比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明显重要的多,占企业社会绩效权重的8313%。
(2)在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中,最重要的还是股东的利益,占内部利益相关者权重的6011%,接下来分别是员工(2219%)和经营者(17%);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中,最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占外部利益相关者权重的3916%,接下来是债权人(1812%)、供应商(1512%)、分销商(1512%)、社区(613%)和政府(514%)。
(3)股东们最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发展(占股东权重的6815%),他们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基业常青,能够有长久的回报;其次关心的是企业良好的形象,占股东权重的1719%。
比起前两项指标,高额的利润回报只排在第三位。
同时,企业长期发展(占经营者权重的3518%)对于经营者也是十分重要的,即可以保证他们工作的稳定,也能保证不错的收入。
对于企业的员工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工资水平(占员工权重的27%)以及经验的积累(占员工权重的
8
01
陈宏辉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1712%)。
这两点保证他们正常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
(4)债权人最关心的货款能否及时收回(占债权人权重
的6413%)。
供应商关心的两项指标是及时付款(占供应商
权重的3816%)和稳定需求(占供应商权重的3016%)。
对
于分销商,最重要的是及时供货(占分销商权重的4916%)
和产品质量(占分销商权重的2415%)。
消费者最看重的是
产品的质量(占消费者权重的3819%)。
政府希望企业能够
带来稳定的就业(占政府权重的3715%)。
总体而言,本文得到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是符合
我国当前企业现实的。
表3 层次总排序
A 企
业
社
会
绩
效
评
价
体
系
企
业
内
部
利
A1益
相
关
者
方
面
01833
企
业
外
部
利
A2益
相
关
者
方
面
01167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股东
01501
经营者
01142
员工
01191
债权人
01030
供应商
01025
分销商
01025
消费者
01066
政府
01011
社区
01009
C1 高额利润回报010681
C2 良好企业形象010897
C3 企业长期生存发展013432
C4 高额薪酬010109
C5 社会地位010106
C6 提升人力资本010215
C7 企业长期生存发展010509
C8 稳定的工作010187
C9 融洽的组织气氛010207
C10 良好的企业形象010087
C11 工资010515
C12 福利010154
C13 身份归属010077
C14 工作条件010130
C15 积累经验010329
C16 组织气氛人际关系010168
C17 参与管理010116
C18 培育人力资本010420
C19 及时收回贷款010193
C20 企业长期生存发展010085
C21 参与企业管理010022
C22 稳定需求010077
C23 及时付款010096
C24 企业长期生存发展010060
C25 参与企业管理010017
C26 及时供货010124
C27 产品质量010061
C28 企业长期生存发展010049
C29 参与企业管理010016
C30 产品质量010257
C31 产品价格010145
C32 售后服务010125
C33 企业信誉010046
C34 广告真实性010087
C35 税收010013
C36 稳定社会秩序010039
C37 稳定提供就业010041
C38 企业长期生存发展010006
C39 提升企业社会道德水平010011
C40 提供就业010016
C41 改善经济状010063
C42 加强环保010012
4 应用实例
企业的社会绩效评价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本文选择广州美亚公司来应用此评价体系。
该公司是1995年11月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经济区投产的外商独资企业,工厂面积达55500平方米。
原注册资本额美金1000万美元。
2003年9月正式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总股本人民币2亿元。
自投产以来,美亚公司已成功地发展成为我国华南地区I T、3C产业钢铁材料的最大供料商之一,钢种多样规格齐全,含热轧钢板、冷轧钢板、电解/热浸镀锌钢板、铝板材、马口铁、电磁钢片、不锈钢板、机械构造用碳钢钢管、一般结构用碳钢钢管、机械构造用不锈钢管、不锈钢薄厚壁给水管、不锈钢食品卫生用管、家具管等钢板和钢管制品。
市场包括电脑及周边硬件业、自行车业、汽车、机车、家具业、运动器材业、五金机械加工业。
长期以来,该公司对较为积极地承担了一些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都比较关注,在市场上树立起了一定的企业形象。
据台湾工商时报和中华征信所联合举办的排名统计采用中华征信所的标准,以营收成长、获利表现等8项可以衡量企业全方位的能力的指标做出“大陆台商投资1000大和100强”经营绩效排名,广州美亚股份分别在排名中列于第116位和第16名。
2007年4月,笔者对美亚公司的九类利益相关者进行了
问卷调查,以评价该公司的社会绩效。
对于得到的数据,笔者依然使用上文处理数据的方法,即去掉了最大值和最小值,余下的取平均值并取整。
其中,内部利益相关者评分结果W
1 =[3,4,4,4,4,5,4,4,4,315,4,317,318,3,5,216,312],外部利益相关者评分结果W
2
=[4,4,3,4,4,4,3,4,4,4,3,5,4,4, 5,4,4,3,4,4,3,5,3,5]。
将得到的评分结果与表3中各指标
权重相乘,则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绩效得分W
1
・W
1
′=31222,
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绩效得分W
2
・W
2
′=016803。
最终,美亚公司社会绩效总分是31222+016803=319025(满分为5分),转换成百分制为78105分。
这样的得分属于良好等级,与企业的社会形象比较吻合。
当然,美亚公司也可以通过各部分的得分情况与其权重分配情况进行对比,查找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主要失分部分或主要失分指标,据此可以给出整改或改善的建立措施,以提高企业社会绩效。
具体而言,该公司在给与股东高额回报、员工参与管理、改善当地社区的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较大的改进余地。
5 结语
当前,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等各类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社会责任运动,使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绩效问题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社会绩效(而不仅仅是经济绩效)进行测评,这是企业得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
不过,由于企业社会绩效所涵盖的内容庞杂多样,导致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均具有一定的困难。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充分反映了各利益相关者对评价指标的判断。
在实际运算中,当出现判断矩阵一致性没有通过检验时,我们引入了诱导矩阵,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层次分析法固然有一些缺陷,尤其是不同的专家对某些问题的主观看法会存在差异。
不过,该方法能够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较好地结合起来,特别适合于对一些含有主观特质的变量进行测评,而企业社会绩效恰好具有这一特征。
从本文整个评价过程及实际应用来看,该方法思路清晰,算法简便、可操作性很强,是一种十分适合于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下转第131页)
901
支海宇: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应用于总量确定的方法
山活动变成穿山活动,从而付出较低的环境代价,使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走环境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慧明,卜欣欣.环境与经济如何双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引
发的思考[J].南开学报,2003(1):58.
[2]GROSS MAN G,KRUEGER A.Econom ic gr owth and the envir on2
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5,110(2):353-
337.
[3]SHAF I K N,BANDY OP ADHY AY S.Econom ic Gr owth and Envir on2
mental Quality:Ti m e Series and Cr oss-country Evidence[R]// Backgr ound Paper for World Devel opment Report,W ashingt on DC, US A:World Bank,1992.
[4]吴玉萍,董锁成.北京市环境政策评价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
市生态,2002,15(2):4-6.
[5]杨凯,叶茂,徐启新.上海城市废弃物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
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60-66.
[6]高振宁,缪旭波,邹长新.“江苏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
[J].农村生态环境,2004(1):41-43.
[7]张云,申玉铭,徐谦.南京市工业废气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
及因素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113-116.
[8]沈满洪,许云华.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浙江省工业
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0(4):53-57.
[9]李周,包晓斌.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估计[J].科技导报,
2002(4):57-58.
[10]陈艳莹.污染治理的规模收益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环境
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新解释[J].预测,2002,21(5):46-
49.
[11]T E GRAEDE,B R ALLENBY.I ndustrial Ecol ogy[J].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31.
[12]陆钟武,毛建素.穿越“环境高山”———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
境负荷的上升与下降[J].中国工程科学,2003(12):10-
20.
[13]顾海兵,周智高.“十一五”期间G DP增长趋势预测[N].光
明日报,2005-11-02.
作者简介:支海宇(1974-),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陈 夏)
(上接第109页)
的方法。
参考文献:
[1]CLARKS ON M.A Stakeholder Fra me work f or Analyzing and Evalua2
ting Cor porate Social Perfor mance[J].Acade my of Management Re2 view,1995,20(1):92-117.
[2]COOPER S.Cor porate Social Perf or mance:A Stakeholder App r oach
[M].Burlingt on:A 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4:36-57. [3]SETH I S P.D i m ensi ons of Cor porate Social Perfor mance:An Analyti2
cal Frame work[J].California Manage ment Review,1975,17(3): 58-64.
[4]CARROLL A B.A Three-di m ensi onal Concep tual Model of Cor po2
rate Social Perf or mance[J].Acade my of Manage ment Revie w, 1979,4(4):497-505.
[5]WATI CK S L,COCHRAN P L.The Evoluti on of the Cor porate Social
Perf or mance Model[J].Academy ofManage ment Review,1995,20
(10):758-769.
[6]S WANS ON D L.Addressing A Theoretical Pr oblem by Reorienting the
Cor porate Social Perfor mance Model[J].Acade my of Manage ment Revie w,1995,20(1):43-46.
[7]FREE MAN R E.Strategic Manage ment:A Stakeholder App r oach
[M].Bost on,MA:Pit m an,1984:30-46.
[8]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
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2-64.
[9]M I TCHELL A,WOOD D J.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 dentifi2
cati 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 p le of W ho and W hat Really Counts[J].The Acade my of Manage ment Revie w,1997,22(4): 853-886.
[10]WOOD D J.Cor porate Social Perf or mance Revisited[J].Acade my
of Manage ment Revie w,1991,16(10):691-718.
[11]陈维政,吴继红,任佩瑜.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
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2:57-63.
[12]S AATY L T.The Analytic H ierarchy Pr ocess[M].New York:
McGra w H ill,1980:14-40.
[13]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0:25-31
[14]苗晓坤,鲁晓丽.判断矩阵一致性两种调整方法的比较[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26(4):262-265.
作者简介:陈宏辉(1971-),男,湖北洪湖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 I T)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出版专著1部,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科研管理》等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
窦智(1983 -),男,黑龙江牡丹江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
(本文责编:廖政权)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