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9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预习目标
1、认识非文本阅读与文本阅读的概念和区别;
2、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
二、预习要点
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三、复习要点回顾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特点: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
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区别
那么它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取向有什么区别呢?对于连续性文本,即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或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对比中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两者阅读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连续性文本,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解与运用。
用什么来达成这个要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课本,检测或监测学生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主要手段是考试。
一句话,为了阅读而学习。
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测试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就有了我们国际阅读PISA 测试,主要关注学生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规律和方法总结:
1、规律:非连续性文本通常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
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一道单选题、一道多选题和一道简答题,共12分。
2、方法:
(1)、阅读方法: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
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第三,构建文本意义。
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的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2)、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
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某某息。
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
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
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
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
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三)常考考点、题型和方法指导
(1)整体感知,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题型:综合上述文本,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答题方法:首先查看标题,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其次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意,提取、整合信息
题型:a.“××”一词是什么意思?(或:请简要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现象)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c.请概括某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d.阅读文本,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错误)的一项。
e.概括或推断这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题方法:①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X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②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③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具体可参考说明文专题相关内容)
(3)品味文本的语言
的加点词有什么含义?
b.画线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里面包含了若干个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这些材料多采用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所以赏析文本语言时可以从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角度入手。
(4)结合文本内容,解决具体问题
“××”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b.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
c.请根据材料,提出几点建议。
答题方法:此类题型考查评价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②启示类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
答应该怎么做。
③建议类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操作性,然后分条组织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思路
文本类
浏览全文,了解大概;定位阅读,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解决问题(文字片段)图表类(图画、图形、表格等)读标题,知主题;析图例,明内容;比数据,得结论。
图文类(前二者的结合)
四、课堂总结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文涉及民生、文化、环境各个领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如《图书介绍》、《纠结的校服》、《童年都去哪儿了》、某某《关于垃圾食品的阅读》涉及食品安全,义乌《关于“读书”的主题阅读》和某某《今天,我们怎样阅读》涉及文化教育,某某、某某《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涉及生态环境保护。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仍会延续以上趋势,考生要掌握常考的知识点和题型,从而更好地应对中考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
五、习题巩固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概括整合信息)
[材料一]
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等成年期慢‰。
在包括高血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等一系列代谢异常指标的“代谢综合征”检测中,有64.1%的孩子至少有一项指标异常。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材料二]
某地学龄儿童生活习惯调查统计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 -3题。
【材料一】
人们在荒僻地和那些远离居住区的地方都从未发现过麻雀。
(甲)麻雀,同鼠类一样,眷恋人类的住宅。
它们在树林里,在广袤的田野里都不乐意。
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城里的麻雀比乡村还多。
它们乐于待在人多的地方,以便依靠人们生活。
我们集散种子的各处自然成为它们喜欢出入之处。
它们又多又贪,它们尽干蠢事;它们的聒噪令人心烦,它们的欢跃给人添乱;它们一文不值,它们的羽毛一无所用,它们的肉不好吃。
因此,它们到处被驱赶,人们甚至不惜花很高昂的代价将它们轰走。
(节选自布封《动物素描》,某某人民2005年版,有删改)【材料二】
麻雀
[法]法布尔
麻雀属于鸟类,而不是昆虫,但是,它们与人朝夕相处,所以,我心血来潮,在观察研究昆虫的同时,又想到了它们:麻雀在哪儿搭窝筑巢呢?
每一种动物都应该具备一门生命攸关的建筑技艺,以便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
在尚未有屋顶和墙壁的年代,麻雀是利用树洞来作为其栖息之所的,因为树洞较高,可以避开不速之客的骚扰,而且树洞洞口狭窄,雨水打不进来,但洞中却别有一番洞天,宽敞得很。
因此,即使后来有了屋檐和旧墙,它仍旧对树洞情有独钟。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树洞,麻雀就只好不辞劳苦地一点一点地搭建自己的窝巢。
令人惊叹的是它筑巢时所使用的材料。
它的那X床垫可谓形状怪异,由一堆乱七八糟的羽毛、绒毛、破棉絮、麦秸秆等组成,这就需要有一个固定而又平展的支撑物来支撑。
这种
困难对麻雀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它会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来:它打算在树梢上,仅用三四根小枝丫作为依托,建窝搭巢。
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
它在几根枝丫的树杈间把所能找到的东西——碎布头、碎纸片、绒线头、羊毛絮、麦秸秆、干草根、枯树叶、干树皮、水果皮等等——全都聚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空心球,一旁有一个小小的出入口。
这个球形窝体积庞大,因为它的穹形窝顶需要有足够的厚度来抵御雨水。
这个窝布置得很乱,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艺术性,但却非常结实,能够经受得住一季的风吹雨打。
我家屋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枝垂及屋顶。
整个夏季,麻雀都飞到这儿来栖息,生息繁衍。
梧桐树交相掩映的碧绿枝叶,是麻雀飞出其家屋的第一站。
(乙)小麻雀在能够飞翔觅食之前,总是在这第一站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吃得肚子滚圆的大麻雀从田间同来也先在此歇息;成年麻雀经常在这儿开“碰头会”,照管家中刚刚出巢的小麻雀,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麻雀夫妇常在这儿吵嘴;还有一些麻雀常在此议论白天所发生的事情。
它们从清晨一直到傍晚,络绎不绝地在梧桐树和屋顶之间飞来飞去。
然而,12年中,我仅见过一次麻雀在树枝间搭窝的。
一对麻雀夫妇忙碌着,辛辛苦苦地在一棵梧桐树上搭建空中巢穴,但是,它们好像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满意,因为第二年我就没看见它们再搭了。
瓦屋顶提供的庇护所既牢固又省力,何需再费心劳神地去搭建什么空中楼阁呢?看来,麻雀们更加偏爱这种省时省力而又牢固的屋檐下的窝巢。
(选自《昆虫记》,陈筱卿译,中央编译2011年版,有删改)【材料三】
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
丰子恺
(选自《护生画集》,某某译文2012年版)[注释]画中诗句出自明代方孝孺的《百雀诗》:“曲巷高檐避罗,朝来饱啄陇头禾。
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
”稔(rěn):庄稼成熟。
(1)三则材料中,作者对麻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什么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详略得当地说明了麻雀是如何利用不同场地筑巢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甲、乙两处都用了拟人的方法,但语言各有特色,请分别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示例答案:锻炼时间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娱乐习惯等原因造成学龄儿童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超过半数儿童的"代谢综合征"指标异常。
2、(1)材料一中,作者厌恶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一无所用,反给人们带来干扰和损失;材料二中,作者欣赏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能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材料三中,作者宽容爱护麻雀,因为作者希望丰收,人能与麻雀共享丰收的果实。
(2)作者非常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屋檐和旧墙筑巢,因为这种窝巢省力又牢固;作者较为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树洞来筑巢,为了表现麻雀善于利用场地;作者详细说明了麻雀在树枝间筑巢,为了充分表现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
试题分析:麻雀的筑巢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树洞来作为其栖息之所,而是利用屋檐和旧墙,先是详细写前者,对于后者只是一带而过,因为树洞较高,可以避开不速之客的骚扰,而且树洞洞口狭窄,雨水打不进来,宽敞得很。
(3)甲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如“眷恋”“不乐意”等词语,表现出麻雀对人类的依赖;乙处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如“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具体细致地描摹了麻雀的生活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