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2)(无答案) 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掌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3、明确我国因降水的不同而产生的地理环境差异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难点: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过程】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一、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
(减少、增多)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山脉东侧的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坡;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盆地中的托克逊。
【合作探究1】
1、在图上分别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
(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
线大致与--
过岭、兰州和不足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西北内陆地区(新疆西北部可达到
400毫米)
(2)以上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平行(海岸线、纬线)
【归纳小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合作探究2】
1、台湾山脉东侧的火烧寮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降水的水汽分别来源于洋和洋。
2、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距海洋越远,降水越;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联系“中国的地形”部分知识,想想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归纳小结】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海陆位置:我国东南临海,距海洋近,受海洋影响,西北深入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受海洋影响。
2.地形地势: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大高原和山地;地势西高东低。
东部地形有利于水汽深入,西部地形地势阻挡了水汽进入内地。
3.季风的影响:东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部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
(以后详细学习)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1、从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月。
2、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少。
集中在、月。
三、我国的干湿地区
【自主学习】:根据与的对比关系,
把我国划分为、、、四类地区。
其分界大致是毫米、毫米、毫米等降水量线。
【合作探究】:
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从山--- 河,向西到高原东南边缘。
与一月份度等温线、毫米等降水量线、带和带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2、江苏省属于和两类干湿地区,徐州属于干湿地区
3、不同的干湿地区,气候的湿润程度不同,天然植被、农业生产类型也不同,根据各类干湿地区的分布,结合地形条件,思考:
(1)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势较为低平的平原、丘陵和盆地,适宜发展种植业,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的半湿润区以农业为主;以南的湿润区则以农业为主。
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以为主。
【归纳小结】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每个地区的气候湿润程度不同,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同,如下图:
【达标测试】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A.从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递减B.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从中部地区向东、西部递减 D.从南部高原向北部平原递减
2、影响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半球位置 D地球运动
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 )
A.台湾的火烧寮 B.吐鲁番盆地 C.曾母暗沙 D.珠江三角洲
4、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 )
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
5、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 )
A、秦岭—黄河一线
B、南岭—淮河一线
C、南岭—黄河一线 D秦岭-淮河一线6.秦岭一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
A湿润区、亚热带 B湿润区、热带 C半湿润区、亚热带 D半湿润区、暖温带7、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 )
A.降水量的多少 B.蒸发量的多少
C.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 D.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没有关系
8、按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广州——北京——武汉 B.兰州——西安—一郑州——武汉
C.上海——兰州——乌鲁木齐 D.成都——重庆——武汉——南京
9、下列城市中,位于半湿润地区的是()
A.北京 B.成都 C.兰州 D.乌鲁木齐
10.某山脉以北是枣木成林,桃李芬芳,以南是稻田处处,橘园飘香,该山脉是()A.天山山脉 B.昆仑山脉 C.秦岭 D.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