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涵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八次代表大(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内涵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
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征程中奋发成才
——在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江卫平
(2008年3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同志们:我受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七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
议。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团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的要求,以学校“十一五”规划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抓住机遇、聚焦目标,以内涵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征程中奋发成才。
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四年来我校共青团工作,选举产生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八届委员会,并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思路
和任务。
第一部分回顾与总结
2004年5月,我校召开了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这四年,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四年;这四年,是上海水产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好转、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四年;这四年,更是上海水产大学共青团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以昂扬的斗志、不懈的努力,在开拓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为全面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和谱写我校共青团事业的绚丽篇章努力奋斗的四年。
四年来,我校第十七届团委会在学校党委和上海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内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以凝聚力建设为统揽,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核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以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为重点、以组织建设为保障,全力构筑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在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使我校共青团工作伴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迈上新台阶,并于2007年获得上海市“五四红旗团组织”荣誉称号。
回顾过去四年的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五方面的成绩: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思想教育有了新进展
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提高团员思想道德素质,把广大团员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的基础,也是党对共青团的政治要求。
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坚持用“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武装团员青年,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规范行为。
1、重视理论学习,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
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们广泛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以理论学习型组织为龙头、以团、学干部和理论学习骨干为重点、以团校、共青团网站、团报团刊为平台的工作模式。
还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开展了和谐校园关爱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党员风采展示、主题青年论坛、主题团日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以及团校等活动;邀请了萧功秦、葛剑雄、秦怡、曹艳珍等著名学者、知名人士到校开展讲座。
四年来,围绕社会热点和弘扬时代精神,共建立了各级理论学习型组织100多个,每年直接参加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达到了10000多人次。
2、深化主题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们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团组织主题活动,广泛组织、引导基层团支部开展理论实践活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迎评促建期间,开展了情景剧、海报展、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举办“永恒的丰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集邮展;在建党86周年和建团85周年之际,开展了“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主题教育大讨论和“党旗在召唤”演讲比赛;在十七大召开以后,开展了学习“十七大报告”理论活动月活动;在九十五周年校庆之际,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参与教育思想精神大讨论,组织筹备了校庆庆典和校庆晚会文艺演出,近千名校庆志愿者服务校庆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了
爱校荣校精神。
四年来,围绕重要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共举办报告会、座谈会450余场,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活动、团日活动800余次,参与学生达到
40,000余人次。
3、强化社会公益意识,引导青年学生服务和谐社会。
我们抓住迎奥运、迎世博等重大活动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校园,服务和谐社会。
围绕迎接世博,自2005年起,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进行“迎世博食品安全宣传周”市民宣传活动;2006年起,每年暑期,深入社区以文艺巡演的形式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欢乐行”活动,活动中志愿者发放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小册子6万多本、宣传单页近8万张,中央及本市20余家媒体对此进行过相关报道;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开展与周浦监狱共建帮教、水环境保护志愿者、交通协管、敬老支教等青年公益活动;先后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市公安博物馆、杨浦区定海街道、南汇区惠南镇东城社区、鲁冰花民工子弟小学、南汇致立学校、南汇中学、上海五十六中学、上海市消防学校等单位达成了共建协议。
四年来,我校有5300多名团员参与了无偿鲜血、2200多名团员青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1名团员青年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达
到5000多人次。
二、以凝聚力工程为主线,组织建设推出新举措
搭建一个良好的班子是共青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有力保障。
四年来,我们严格按照“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活动阵地好”的要求,以“组织
建设”为轴心,明确措施,完善机制,创新管理,扎实推进,不断加强团的自身
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以“队伍建设好”为核心,不断提高团干部队伍的素质。
我们按照“德才兼备、养用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以团校工程、千强工程、青马工程和选苗育苗四大工程为主体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干部的成长规律实现分类、分层指导;开设学生会、团委主席论坛和社团发展论坛,通过交流总结提高工作水平和层次。
四年来,共推荐42名团学干部参与了团市委的培训,确定了125名同学为选苗育苗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我们以“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为目标,建立了专职团干部的工作交流、选拔培养、评价考核和绩效激励等机制,提供了管理技能、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培训等培训平台,还积极鼓励专职团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培育出一支值得党政信任、青年信赖、充满活力的青年领军队伍。
四年来,我校专兼职团干部中有41人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38人获得职业咨询师证书,前往校外进行业务培训和挂职锻炼共计30多人次,撰写团学工作论文20余篇,调研报告15篇,其中得到团市委重点资助的课题项目有4项,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人被评为“杨浦区新长征突击手”、3人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
击手”。
2、以“组织建设好”为轴心,扎实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四年来,我们认真推进了基层团组织工作规范,制定和完善了培训、评议、考核、评优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基层团组织“四个二”工作制度、设立了“基层团
支部活动”,通过不断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逐步构建起体系健全、严格规范、切合实际、动态开放的基层团组织制度体系,基层团组织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四年来,我们一手抓覆盖面的扩大,一手抓内在活力的增强,不断探索团建创新。
健全大学生艺术团团支部、探索研究生团支部、推进社团团支部、社区团支部等团组织的建设;大力开展共建活动,加强了学生团支部与教工党支部、社区街道、消防武警单位、部队的共建。
四年来,我校在“争优创先”活动中评选出38个校先进集体和优秀团组织,6个上海市先进班集体,4个上海市“五四特色团组织”,校团委于2007年度被评为上海市“五四红旗团组织”。
3、以“人才培养好”为目标,全面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入党。
我们在培训学生干部基础上,深入推进“推优入党”工作。
通过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推优”,切实做好在大学生团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推优入党”制度,严格“推优入党”程序,保证“推优入党”质量。
同时,建立大学生艺术团、社团团组织“推优入党”制度,拓宽了团组织推优工作的渠道。
四年来,我校各级团组织共推荐了3621名优秀团员加入了党组织,学生中发展党员的“推优”率为100%,使“推优”工作成为发展学生党员的主渠道。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等,带领团员青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各类竞赛和评选表彰,为广大团员青年各显其能、各尽其才提供平台。
四年来,我校涌现了1424人次的优秀团员等校级先进个人,48名上海市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
部,2名全国优秀学生干部。
三、以精品建设为抓手,校园文化有了新气象
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学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构建起“学校活动品牌化、学院活动特色化、支部、社团活动精彩化”的“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着力满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实现服务凝聚。
1、校园文化注重品牌建设,格局立体多维。
四年来我们以“打造精品、锤炼品牌”为目的,将一些常规、松散的活动规范化、项目化、品牌化。
形成了科技、文化、体育等主题多样,校级、院级、班级活动丰富多彩,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立体多维的校园文化格局。
校级层面的以“科技节”、“新生节”、“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节”四大节日为主干,“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水大吉尼斯”、“毕业生离校赠言”等群众性问题活动为延伸,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精品活动,学院的活动各具特色,深入人心,如生命学院的鱼文化节、海洋学院的海洋科技节、食品学院的食品节、经管学院的淘淘乐、金算盘、信息学院的IT文化节、人文学院的人文五月天、外语学院的巅峰五月文化节、中日文化节、爱恩学院的商务英语文化节、成教学院的魅力成教文化节等。
班级特色活动也不断涌现,一年一度的“风行校园”已成为班级文化活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研究生会承办的“海川文化节”,以学术科技活动为主体,营造了良好的
科研、创新氛围。
2、社团组织注重活力建设,发展又好又快。
四年来,我们采取学生社团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加强活动指导、规范工作流程,设立社团活动专项基金,定期对社团主要干部进行培训,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发展论坛、开展明星社团的评选,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四年来,社团数量稳步增长,由2004年的47个发展到现在的84个,社团覆盖学生10000余人,占全校学生数的70%以上。
各社团还充分发挥活力,利用专业特色积极服务社区,如IT社团联盟在南汇东城社区开展电脑知识普及、电脑维护活动;观赏鱼养殖协会在五十六中学开设《观赏鱼养殖》选修课,并通过科学商店项目为普通市民提供咨询、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在鲁冰花民工子弟学校、致立残障学校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等。
一批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特色鲜明的社团得到肯定,IT社团联盟获得全国明星社团,IT社团联盟、观赏鱼养殖协会分获上海市明星社团,青春驿站获得上海市优秀社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得上海市优
秀青年志愿服务群体。
3、艺术团建设加强制度保障,影响不断扩大。
我校于1997年建立了上海水产大学大学生艺术团,这四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艺术特长生入学加分政策、文体骨干生管理办法和艺术团优秀团员推优入党制度,从招生到评优评奖、推优入党方面给予艺术团团员系列优惠政策,并严格了艺术团团员的训练、演出制度,保障了大学生艺术团积极、健康的发展。
现大学生艺术团下设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舞蹈队、武术队,团员三百多人,已成为大型文艺演出的骨干、中坚力量。
四年来,艺术团共举办了迎评促建文艺晚会、九十五周年校庆庆典和校庆文艺晚会等校园演出50多场,还围绕上海市、学校的中心、重点工作,举办、参
与了200余场校外大型活动的演出,如连续四年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合作的迎世博食品安全宣传文艺演出、2006年上海市社团节开幕式演出、“真情迎特奥,爱心满杨浦”大型慈善公益活动文艺演出等,在校内营造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氛围,为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我校荣获上海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合唱团荣获上海市第四届学生艺术节合唱专场一等奖,我校爱恩学院崔元峰同学、人文学院团委学生会在2005统一100校园创意百分SHOW上海赛区总决赛中分别获得总创意王、创意服饰王两项荣誉。
四、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社会实践有了新突破
我们始终重视大学生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引导团员自觉把个人发展融入到为祖国服务的实践中。
四年来,我们推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活动的运作、管理、形式、内容、成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
1、社会实践覆盖全国,服务地方经济。
我们按照“社会实践经费专项化、管理项目化、资源整合社会化、内容创新化、建设基地化”的原则,坚持机制探索、社会运作,促进社会实践健康发展。
四年来,平均每年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达到8000多人次,覆盖90%以上在校学生;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800余项,实践地点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尤其是连续三年的沪、台两地大学生的暑期文化交流活动,使我校的社会实践真正做到了遍及全国;还依托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涌现出了以赴江苏、安徽渔业科技入户博士团、新疆水资源地方经济服务博士团、太湖水质调查服务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团队,为当地水产事业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
的提高作出巨大的贡献;建立和巩固了5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新疆阿勒泰、马兰、福海地区实践基地、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鲁冰花民工子弟小学等社会实践基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6年我校与新疆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牧业寄宿学校签订共建协议,成为第一个招收新疆图瓦大学生的上海高校,2007年暑期我校举办了“沪新学生海文化夏令营”,接待了来自新疆的15名图瓦中学生,有力促进了东西部的交流。
四年中我校连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有40余个社会实践项目获得市级和市级以上“优秀项目奖”,40余名学生被评为市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8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文汇报等各类知名媒体对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报道达到200余次。
2、志愿活动广泛参与,服务城市建设。
我们通过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总队和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扩大活动的覆盖面,逐步增强活动的育人功能。
四年来,我们深入开展敬老助残、义务家教、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
先后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全球商业峰会、F1中国大奖赛、特奥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
上海科技馆志愿者、交通宣讲、社区青少年辅导站、洋山深水港讲解员、上海图书馆志愿者等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志愿服务的常项工作。
2004年我校获得杨浦青少年精神文明新风奖、汪泉同学被评为“十佳青年绿色志愿者”;2005年,我校获得“上海科技馆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上海水产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目前,我校已经拥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近30
支,固定志愿者5000余人。
3、西部计划政策保障,服务基层工作。
我们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加大宣传志愿者精神的同时,先后制定了《上海水产大学大学生关于应届毕业生赴西部志愿服务享受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的实施办法》,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自2003年以来,我校共有54名优秀毕业生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这些志愿者为服务地区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优秀事迹,如我校赴西藏志愿者陈文明,在当地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情系牧民·关爱健康"大型义诊;赴云南志愿者李兆军,在当地深入生活,踏实服务,联合沪滇两地志愿者积极为当地医治困难的一白血病患儿捐款等。
目前,已有3人在服务期满后扎根西藏、云南,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
2005年~2007年我校每年都获得上海市西部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
五、以机制建设为基石,科技创新有了新成绩
科技创新是国家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根本,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涵。
四年来,我们通过举办内容丰富的“科技节”和系列科技竞赛,努力营造出浓厚的科创氛围,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科创服务体系,为培养大学生科创能力搭建了重要的服务平台。
1、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
我们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科技学术系列活动。
“走近科学”系列科技讲座、“自己做老板”创业计划大赛、“激情创智源于校园——上海水
产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周系列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赛事,不断丰富科技学术系列活动的内涵。
各学院也积极依托专业特色,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如工程学院的“机器人设计大赛”、食品学院的“大山合创意之星创意大赛”、“丹尼斯克最佳创新奖”、“夏天的方便面创意活动”、经管学院的“营销设计大赛”、“金算盘会计技能比赛”、信息学院的“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学术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培养综合素质和
创新能力的舞台。
2、完善创新活动组织机制,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面临的创新资金、创新技能和创新环境这三个最大难题,通过资金保障、师资配备、孵化基地建设三大措施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制度包装,并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在资金保障上,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科技创业奖励基金和大学生科研励志捐助基金三大基金,用于奖励在创新、科研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个人和团队,鼓励大学生“想创业”;在师资配备上,成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团,首期聘任来自政府、高校、企事业等领域的15位专家为创业导师,在校内面向全校学生开设3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创业指导,并定期举办科研者沙龙活动和成功创业者报告会,指导大学生“会创业”;在孵化基地建设上,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里专门开辟1500M2作为大学生科创中心,并与杨浦区水产科技园、上海市科创中心签订协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近零成本入驻的场馆,这一系列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扶持、优惠都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支持大学生“能创业”。
3. 建设科普活动三区联动,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
2007年3月,在市科委的指导下,上海水产大学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科学商店)项目正式成立,成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创新实践为载体、社区和工业园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益性服务机构。
通过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为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和科普服务,为学生提供“基于社区的研究”、“社区交往能力”等独立课程,并将社会、市民关心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建立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将科研成果反馈给市民。
科学商店项目开展9个月来,四个服务门点覆盖上海四个区,志愿者出勤人数达250余人次,进行专场讲座40次,科学商店在市民反馈的问题中,共征集到课题80余个,其中已经立项研究、成功结题并反馈应用与市民生活的科研课题13个,直接受益人群近万人。
在坚实的硬件支持和良好的政策扶持下,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了新突破: 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银奖、铜奖的好成绩;科技作品多次入围“上汽杯”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决赛;第三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获三等奖;2个科技作品获得2005年度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奖;在2006、2007年“最具技术交易潜力奖”大赛中,分别有1个项目入选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青年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荣获优胜奖;在2006年度上海高校学生“科技创业杯”中荣获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俄罗斯海参崴举办的“世界年轻船长节”中,在动手操作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过去的四年是我校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四年!是我校共青团工作不断进步的四年!是我校共青团干部不断成长的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