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业达标训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业达标训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解析:第1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第2题,“落红”属于生物圈,“春泥”属于岩石圈。
答案:1.C 2.B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3~4.解析: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
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答案:3.B 4.B
读图,完成5~7题。
5.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答案:5.C 6.B 7.B
当地时间2017年7月2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迪昂高原上的西莱里火山突然爆发,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回答8~9题。
8.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9.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比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8~9.解析: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特点并结合图示,可知圈层①为地壳,其中海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圈层②为地幔,其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圈层③和圈层④是地核,其中圈层③为外核,可能由液态物质组成,圈层④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答案:8.B 9.C
10.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解析:地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图中四地中D地位于大洋中,故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D 地。
答案:D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 )
A.①为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
12.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1~12.解析:第11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故只有B项正确。
第12题,据图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③包括①,故丁图符合。
答案:11.B 12.D
图1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
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
图2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13题。
13.若a形成化石,b形成图2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大气圈
B.乙表示生物圈
C.丙表示岩石圈
D.甲影响丙的演化
解析:化石的形成与生物圈、岩石圈有关;图2中的景观为风蚀蘑菇,其形成与大气圈、岩石圈有关,由此可以确定出甲为岩石圈,乙为生物圈,丙为大气圈;生物圈会影响大气圈的演化。
答案:B
二、综合题
1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 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
震级为________级。
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
(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作图略。
(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
15.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
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解析:第(1)题,主要为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
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16.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某一部分,请写出各自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F、G分别是地球表层部分的________和________。
(3)E为________面,此面深度在不同地区有何不同?地震波在通过此面时有何特点?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
解析: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岩石圈除了包括地壳外,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处在上地幔上部。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较厚,海洋较薄。
因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上下物质成分有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改变。
答案:(1)地壳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
(2)大洋大陆
(3)莫霍界在大陆部分较深,最深处可达70千米,在大洋处较浅,最浅处不足5千米,陆地部分平均深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深6千米。
特点:在此界面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