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考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

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主要描写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吉柯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美若天仙的崇拜贵妇,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札作侍从,3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扶弱锄强的骑士业绩。

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作疯子遣送回家。

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近700个,描绘的场景从宫廷到荒野遍布全国。

揭露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触及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

小说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实胆小又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既有朴实无华的真实生活,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

丹麦王突然驾崩,王后葛楚德在丈夫死后不久与小叔、继承王位的克洛帝阿斯结婚。

这时,国王的灵魂出现,道出克洛帝阿斯谋害他的事,并让儿子哈姆雷特报仇。

哈姆雷特为了避免叔父对其怀疑,开始装疯。

这时有一个剧团进城来表演,他便让其上演了揭露他叔父罪状的剧本。

当克洛帝阿斯看了这出戏后,脸色大变,跑出大厅。

哈姆雷特确信父亲灵魂所言属实。

王后叫他进宫,他误杀了帘后偷听的奥菲莉亚的父亲——大臣勒罗地阿斯。

克洛帝阿斯把哈姆雷特送到了英国,暗中拜托英皇杀他。

欧菲丽亚遭失恋之苦加上父亲惨死,精神崩溃,坠湖溺死。

她的哥哥雷阿地斯想为父报仇,回国,被克洛帝阿斯利用。

哈姆雷特未中计,回国遇见奥菲莉亚的葬礼,心中大恸。

克洛帝阿斯抓住机会,安排了剑术比赛。

雷阿地斯用毒剑刺伤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道出克洛帝阿斯的阴谋,并杀了克洛帝阿斯,之后毒发身亡。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以离奇的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命。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真正的美的化身,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

小说描写: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肖收养,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辛德雷和妹妹凯瑟琳的宠爱。

主人死后,辛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和他亲密无间。

后来凯瑟琳爱上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

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

希斯克利夫开始疯狂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亨德雷的家财。

辛德雷本人酒醉而死,
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

他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

内心痛苦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

十年后,希斯克利夫迫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自己将死的儿子小林顿。

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斯克利夫复仇成功。

但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抑郁而死。

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两家产业,相爱,开始幸福生活。

全篇充满强烈的斗争精神,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

小说描写:汤姆的父母早亡,和姨妈一起住在密西西比河边的小镇上。

他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爱出风头,还三天两头在外打架惹祸。

今天逃学去游泳快活,明天为了逗弄一只扁虱和死党乔·哈泼在课堂上打得难解难分。

前一分钟还像个统帅一样指挥着镇上的孩子“冲锋陷阵”,后一分钟又对班上新来的女孩贝琪一见倾心,在她面前炫耀着马戏团小丑一般的绝招。

他受了点委屈,就拉着哈泼和镇上的另一个孤儿哈克贝利•费恩离家出走,幻想着去做海盗,因为“海盗一向受人尊敬”。

镇上的人以为他们掉到河里淹死了,伤心欲绝。

可三个孩子却在自己的葬礼上活蹦乱跳地跑了回来,把镇民们和波莉姨妈都吓得哭笑不得。

尽管有着许多缺点,汤姆和他的伙伴们仍然惹人喜爱,因为他们身上也有着许多闪光点。

汤姆和哈克贝利无意中撞见恶棍乔行凶抢劫又嫁祸给无辜的镇民穆夫·波特,开始他们很害怕不敢指证凶手,后来终于勇敢地站上法庭,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

他和贝琪在迷宫一样的山洞里迷了路,不见阳光,机智的汤姆没有沉浸在恐惧中,而是积极开动脑筋,靠着风筝线找到了出路。

逃跑的乔和同伙打算再干坏事,汤姆和哈克贝利机智地跟踪他们,及时向镇民报信,使他们的诡计未能得逞。

最后,坏人得到了惩罚,汤姆和哈克贝利也发现了真正的宝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

这部小说充分展现了美国现实生活,赞扬了男孩哈克贝利的机智和善良,褒扬了黑奴杰姆的优秀品质谴责了社会的黑暗与暴虐,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

小说描写:吉姆是华森小姐的黑奴,听说主人想以800元的价格卖掉他,便悄悄逃走。

在一个荒岛上,他遇见为躲避醉鬼父亲毒打而逃跑出来的白人少年哈克,也就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出现过的野孩子哈克贝利。

两人便结伴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而下,去寻找可以自由生活的地方——“自由州”卡罗镇。

一路上,他们互相关心、互相依靠,结成深厚友谊。

可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自由州,反而遇上自称“国王”和“公爵”的两个骗子。

这两个家伙想把吉姆卖掉,但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把吉姆救了出来。

最后哈克才知道根据女主人的遗嘱,吉姆已经获得了自由。

《高老头》:作者巴尔扎克。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

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

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双城记》:作者狄更斯。

主要内容:1757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医生梅尼特散步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

在侯爵府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

他拒绝侯爵兄弟的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

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

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

孤女露西被好友罗瑞接到伦敦,在女仆普洛丝抚养下长大。

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

这位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德法奇收留。

女儿露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

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理·代尔纳,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代尔纳就是侯爵的儿子。

他憎恨家族的罪恶,放弃财产继承权和贵族姓氏,移居伦敦,当了法语教师。

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露西产生了
真诚的爱情。

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代尔纳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继续为所欲为。

当他狂载马车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杀死。

一场革命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德法奇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联络点,他的妻子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

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送上断头台。

远在伦敦的代尔纳为营救管家加比莱,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

梅尼特父女闻讯后赶到。

医生的出庭作证使代尔纳回到妻子身边。

可几小时后,代尔纳又被捕。

在法庭上,德法奇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

法庭判处代尔纳死刑。

一直暗暗爱慕露西的律师助手卡尔顿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进监狱,顶替了代尔纳,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代尔纳一到,马上出发。

一行人顺利离开法国。

德法奇太太在代尔纳被判决后,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西及其幼女,在与女仆普洛丝的争斗中,因自己枪支走火而毙命。

而断头台上,卡尔顿为了爱情从容献身。

《罪与罚》: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原是一名政府要员的贵夫人,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军官维朗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

后来被丈夫卡伦汀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伦汀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

安娜投奔维朗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生活,但不久维朗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

安娜日益思念爱子,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

1、《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破产贵族的特征”—可笑、可悲和可敬的统一,喜剧性格、悲剧性格和人文主义思想载体的统一—人类天性中的两极之一。

代表着一种精神。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人。

因读骑士小说入迷而想入非非,丧失理性。

把骑士小说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理想主义者。

痛恨专制残暴,同情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作为人生理想。

他对此是迷恋执着,变成偏执。

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

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敌人,都毫不退缩。

总之,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多数以失败告终,但他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

桑丘·潘沙——“冷静的谨慎的西班牙农民”;与堂吉诃德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两个形象,如同浮士德和靡菲斯特。

诗人海涅认为主仆二人合成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

人的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悲剧与喜剧。

桑丘·潘沙机智善良、纯朴乐观、风趣爱吃,是当时西班牙农民群众的代表。

他具有务实精神,头脑清醒,很少有幻想,对现实有判断力。

但他的阶级局限性造成他目光短浅,狭隘自私,爱占小便宜。

一心只想当上总督,让他的老婆坐上金光闪闪的马车,反映了他做为小私有者的弱点。

后来他逐渐克服小农意识,追随着堂·吉诃德视野逐渐扩大,思想逐渐进步,堂·吉诃德的品德及人文主义理想吸引了他。

任总督期间他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断案如神,成为一个追随人文主义者的进步农民形象。

2、哈姆雷特的形象。

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现实发生尖锐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故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他找不到正确途径,最后虽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哈姆雷特为何延宕?
一、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

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

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二、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3、《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及艺术手法。

艾丝美拉达:她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不但有完美的躯体,也有高尚的灵魂。

当诗人甘果瓦被处以绞刑的时候,她以牺牲自己的婚姻为代价救出诗人;当曾经绑架她的畸形儿加西莫多在刑场的时候,艾丝美拉达给他送水,感动了加西莫多;关于爱情,对救了自己的英俊潇洒的侍卫队队长法比一见钟情,便不顾一切的爱上对方,明知这种爱情没有结果,也依然忠贞不渝。

面对副主教克洛德的淫威,她坚决拒绝,宁死不从。

艾丝美拉达集外表美与心灵美于一身,是雨果塑造美的典型。

加西莫多: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他爱艾丝美拉达,是一种舍生忘死,刻苦铭心的爱。

他冒死将艾丝美拉达从刑场上救下,并设法哄她开心,他的爱是纯真的,甘愿为她赴汤蹈火。

当艾丝美拉达从高楼上掉下,跌到街石上,没了人型。

两年以后,人们在隼山的墓窖里发现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体。

当人们试图把这两具尸体分开的时候,尸骨便化成了尘土。

当她死后,他才得到爱,外表的丑陋挡不住内心的美。

相对于艾丝美拉达的美,加西莫多的美是一种精神的美,是精神世界的巨人。

甘果瓦:一个庸人。

他受艾丝美拉达的救命之恩。

外表斯文,一副文人形象,他的精神世界随意洒脱。

当救命恩人受难之时,他无力抗争,一任事态的发展。

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一副超俗的信徒形象,内心却充满尘世欲望。

作者用强烈的对照原则,揭示了克洛德恪守禁欲主义而心藏淫欲的本质矛盾。

同时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作为天主教的修士,他竟然爱上了艾丝美拉达,无奈痛苦。

同时人性也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
化。

他的自命清高,崇尚神学。

这个戴着宗教假面的男人,就被那个年轻美貌,善良的女子所冲破垮他最后一丝理智。

他用尽了可以得到艾斯美拉达的手段,他的爱是“占有式”的,又是最疯狂的,他可以为爱尝试去吻她的脚,甚至只是她脚下的泥土。

当他发现艾丝美拉达爱着法比时,所有理智都被摧毁,变得可怕残忍,彻底把灵魂出卖给魔鬼。

法比:外表潇洒英俊,整天周旋在上流社会之间,是富家小姐心中理想的白马王子。

他对少女有口无心,逢场作戏,他贪恋艾丝美拉达的美色,却毫不珍惜她的生命。

艾丝美拉达以谋杀他的罪名被判以死刑,可法比在接受治疗时偷偷逃走,为使自己的丑行不被暴露,不去指认真凶,对艾丝美拉达的生命于不顾。

他的爱只是逢场作戏,是彻底的为君子。

艺术手法:
1、作品的情节非凡,神秘莫测;
2、充满巧合、偶然性和有时是荒诞的细节描写;
3、场面描绘笔调浓郁,色彩强烈;
4、运用对照原则,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4、《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及密西西比河的象征意义。

哈克是一个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

他活泼好动,向往自由生活。

因长期受到种族主义反动说教的影响,歧视吉姆,经过与吉姆相处,他终于认同了吉姆,帮他获得自由。

哈克的思想转变和帮助吉姆渡过难关的行动,说明种族主义谬论连孩子都蒙骗不了,蓄奴制度崩溃是历史必然。

也表明作家提倡白人黑人携手奋斗,共创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先进思想。

吉姆是个忠厚能干的黑人,但避免不了被贩卖的厄运,他的不幸是黑奴悲苦人生的写照。

他面对迫害不是逆来顺受,而是积极出逃。

他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在大河上漂流时,处处照顾哈克,不让他受苦;当汤姆中弹受伤时,他不顾自己安危,留在危险区域协助医生救护孩子。

通过吉姆一系列高尚行为的描绘,粉碎了种族歧视的谬论,表明废除蓄奴制的必要性。

艺术特色:
(1)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通过少年的视角观察世界,给人以亲切感,并反衬出周围环境的丑恶;
(2)采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诙谐幽默,漫画化的描写中见出真实;
(3)运用多种方言,广泛使用通俗的民间口语、俚语,使得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具有简洁明快的风格;
(4)景色描写带有抒情风味,画面色彩鲜明。

密西西比河的象征意义:对哈克和吉姆来说,这条河是他们获得自由和经受冒险的地方。

马克·吐温赋予这条大河自由、冒险、变化、希望的象征意义,它成为一个主线,贯穿了故事的整个情节的发展。

密西西比河河水不停地向前流淌,就像人类文明进步的车轮永不停息地向前转动。

故事中的种族歧视、奴隶制度它们在人类历史中的消失就像被这大河之水带走一样一去就不会回头。

如哈克和吉姆把希望寄托于这条河一样,马克·吐温也把希望寄托于这条大河。

他希望人类的未来越来越文明进步,所有的罪恶和虚伪都被统统抛弃。

5、《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及其形象。

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
(1)、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的教诲:“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

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精疲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2)、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是伏脱冷。

这个在逃苦役犯对社会本质看得入木三分。

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

……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

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

(3)、高老头之死,给拉斯蒂涅上了最为关键的一课。

他亲眼见到高老头是怎样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后遭遗弃。

高老头含恨而死之日,正是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蹁跹起舞之时。

为了
筹措医药费与丧葬费,拉斯蒂涅奔走于高老头两个女儿的府邸间。

阿娜斯塔齐夫妇正为钱财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斐那干脆以父死悲痛对他闭门不纳。

从这里,拉斯蒂涅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自私、忘恩负义,父女、夫妻以及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竟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

高老头的惨死印证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很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典型。

整部《人间喜剧》写了他从善良到邪恶、从正直到无耻的变化经历。

《高老头》通过他的思想发展,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巨大腐蚀力量,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

对于拉斯蒂涅这个人物形象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6、《双城记》中人物的描写手法。

扁形人物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他们一旦出现,人们就能轻而易举地认出他们。

不需要介绍,不需要费很大力气就能概括出他们的特征。

扁形人物是作家的傀儡,性格不具有多面性和发展潜力。

由此形成扁形人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读者很容易记住他们,他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他们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他们并不随环境而变化,不管环境千变万化,他们依然故我。

《双城记》中的扁形人物,如梅尼特医生,他的超越仇恨的宽恕,比如露西,她的包容一切的女性温柔,比如代尔那,他的作为男性典范的高尚正直,等等。

这三个主要人物代表了作家理想中的人类的、男人和女人的品德。

而另一个有点接近反面的角色,徳伐石太太,她的冷酷和决不宽恕,也成了反面的典型。

7、《罪与罚》的内涵和主题。

第1部写“罪”,第2至6部写“罚”:略写肉体上的“罚”,详写精神上、良心上的“罚”。

强调经受精神惩罚的重要性。

主题:1、这是“一部为人类感到伟大隐痛的书”,充斥着贫穷、堕落和罪恶的彼得堡
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

书中有对于人性软弱的理解和同情,描写了无路可走的生存境遇以及身体苦难和精神苦难。

2、“罪与罚”
罪:我可不可以越界?超人理论
罚:无法越过良心的界限精神苦刑
3、苦难和救赎
为什么有上帝,为什么要让世界有苦难?—如果没有上帝,我怎么办?我会变成什么样?如何去面对苦难?如何超越苦难?
(比较史铁生的命题)
——通过经受苦难才能超越苦难,获得救赎。

——信仰上帝才有力量经受苦难。

8、《安娜卡列尼娜》三位主人公的形象以及艺术手法。

安娜: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

安娜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沉溺其中,要渥伦斯基与她厮守一起,甚至甘为他的“无条件的奴隶”。

于是她的精神品质失去了光彩。

为了重新唤起渥伦斯基的爱,竟不惜以姿色编织“爱情的网”,并逐渐习惯于“虚伪和欺骗的精神”。

她承受住来自上流社会、家庭、渥伦斯基的压力,但无法战胜自己。

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怀疑,产生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置安娜于死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