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呼吸骤停急救及复苏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跳呼吸骤停急救及复苏护理》
一、疾病概述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血液循环中断,同时呼吸也停止的一种危急状况。
心跳呼吸骤停可发生在任何场所,如医院、家庭、公共场所等。
如果不及时进行急救和复苏,患者将在几分钟内死亡。
因此,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和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 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最常见原因。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脏电活动紊乱,导致室颤或心脏停搏;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时可引起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导致心跳呼吸骤停。
2. 呼吸系统疾病:如窒息、呼吸衰竭、气胸等可引起呼吸停止,进而导致心跳骤停。
窒息可由异物阻塞呼吸道、溺水、自缢等引起;呼吸衰竭可由肺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气胸可由胸部外伤、肺部疾病等引起。
3. 外伤:如严重的颅脑损伤、胸部外伤、腹部外伤等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
颅脑损伤可引起脑疝、脑干损伤等,影响呼吸和心跳中枢;胸部外伤可引起心脏、大血管损伤,导致心脏骤停;腹部外伤可引起大出血、休克,进而导致心跳呼吸骤停。
4. 中毒:如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中毒可影响心脏、呼吸中枢及神经系统,导致心脏停搏和
呼吸停止。
5. 其他:如电击伤、溺水、中暑等也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
三、临床表现
1. 突然意识丧失:患者在心跳呼吸骤停前可能有短暂的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但很快就会出现意识丧失。
意识丧失是心跳呼吸骤停的最主要表现,可通过轻拍患者肩部、大声呼喊等方法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
2. 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患者的颈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如无搏动,可确定心跳停止。
颈动脉位于颈部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股动脉位于大腿根部内侧。
3. 呼吸停止: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有起伏,听患者口鼻是否有呼吸音,感觉患者口鼻是否有气流,如无呼吸,可确定呼吸停止。
4. 瞳孔散大:心跳呼吸骤停后,患者的瞳孔会逐渐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瞳孔散大是心跳呼吸骤停的重要表现之一,但不是早期表现。
5. 皮肤苍白或发绀: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血液循环停止,患者的皮肤会变得苍白或发绀。
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程度与心跳呼吸骤停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有关。
四、治疗要点
1.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心跳呼吸骤停的首要治疗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100 120 次,按压深度为 5 6 厘米;开放气道可采
用仰头抬颌法或托颌法;人工呼吸的频率为每分钟10 12 次,每次吹气时间为1 秒以上。
2.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可提高心脏的兴奋性,增加心肌收缩力,恢复心跳。
3. 进行电除颤:对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患者,应尽快进行电除颤。
电除颤是治疗室颤的最有效方法,可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
电除颤的能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心律失常的类型确定。
4. 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的基础上,应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药物治疗等。
高级生命支持应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 进行脑复苏:心跳呼吸骤停后,患者的大脑会受到严重的缺血缺氧损伤,因此应进行脑复苏。
脑复苏的措施包括降低体温、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降低体温可采用冰帽、冰毯等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至32 34℃;控制脑水肿可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维持内环境稳定可给予电解质、酸碱平衡等药物。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
1. 心电图:心跳呼吸骤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室颤、无脉性室速、心脏停搏等。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电图可动态观察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指导治疗。
2. 血气分析:心跳呼吸骤停后,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缺氧和酸中
毒。
血气分析可了解患者的氧合情况、酸碱平衡情况,指导呼吸支持和药物治疗。
3. 血常规、血生化:可了解患者的贫血、感染、肝肾功能等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
4. 心肌酶谱:心跳呼吸骤停可能由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肌酶谱可了解心肌损伤的程度。
六、护理诊断
1. 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停止、人工呼吸效果不佳等有关。
2. 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效果不佳等有关。
3. 组织灌注无效:与血液循环中断、心肺复苏效果不佳等有关。
4. 焦虑/恐惧:与突发疾病、生命受到威胁等有关。
5. 有感染的危险:与气管插管、侵入性操作等有关。
6. 潜在并发症:如脑损伤、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七、护理措施
1.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护士应迅速判断患者是否心跳呼吸骤停,如确定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操作应准确、规范,确保有效。
2. 建立静脉通道: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为药物治疗提供保障。
静脉通道应选择上肢大静脉或中心静脉,确保输液通畅。
3. 进行电除颤:如患者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应尽快进行电除颤。
护士应准备好除颤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除颤。
除颤后应立即进
行心肺复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4. 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的基础上,应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药物治疗等操作,确保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
5. 进行脑复苏: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脑复苏,如降低体温、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脑损伤的并发症。
6. 心理护理: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突发的危急状况,患者和家属往往会感到焦虑、恐惧。
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和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让他们了解治疗的进展和预后,增强他们的信心。
八、案例分析
现病史:患者,男性,65 岁。
因“突发胸痛、呼吸困难1 小时”被家属送至医院急诊。
患者 1 小时前在活动时突然出现胸痛,呈压榨性,疼痛向左肩部放射,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
在急诊室,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
诊断:心跳呼吸骤停。
治疗及护理:
治疗: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同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
进行电除颤,能量为200J。
经过多次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患者恢复自
主心跳和呼吸。
随后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药物治疗等。
进行脑复苏,给予冰帽、冰毯降温,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
护理: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护士迅速判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100 120 次,按压深度为 5 6 厘米。
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人工呼吸的频率为每分钟10 12 次,每次吹气时间为1 秒以上。
建立静脉通道: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
静脉通道选择上肢大静脉,确保输液通畅。
进行电除颤:准备好除颤仪,当患者出现室颤时,立即进行电除颤,能量为200J。
除颤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药物治疗等操作。
确保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
进行脑复苏:协助医生进行脑复苏,给予冰帽、冰毯降温,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脑损伤的并发症。
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和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让他们了解治疗的进展和预后,增强他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