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

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

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郭嵩焘生平简介
郭嵩焘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长沙岳麓书院。

道光十五年(1835)中秀才,两年后中举。

道光二十七年(1847)会试,得中二甲第三十九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咸丰二年(1852)底,太平军攻克武昌,浩荡东下,咸丰帝饬令丁忧在藉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曾数辞不允,郭嵩焘几度登门,曾国藩终为所动,创办湘军,罗致郭嵩焘于幕中,出谋划策、募捐筹饷,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咸丰三年(1853)五月,郭嵩焘率湘军赴江西援救楚军江忠源部。

经实战观察,郭嵩焘认为太平军之所以攻无不克,多赖水军,遂向江忠源上“编练水师议,忠源韪之,令其疏请敕湖南北、四川制战船百余艘”。

此举使湘军由劣势转为优势,郭嵩焘因功授翰林院编修。

此后三年,受曾国藩派遣赴湖南、浙江等处筹饷,曾途经上海,参观外国人所办图书馆和外国轮船,接触了一些外国人,了解到西方的情况,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

咸丰八年(1858),郭嵩焘离开曾国藩幕府,入值上书房。

次年,英法军舰屯集天津大沽口外,郭嵩焘受命前往协助僧格林沁布置防务。

临行前,郭嵩焘将多年来对西方事务的思考具疏上奏,认为要“制御远夷”,首先要了解外国情况,建议从广东、上海、恰克图、库伦等地选派通晓外国语言的人才入京转相传司,并在天津设局,仿制西式战舰以制夷。

咸丰帝对此大感兴趣,立即召见询问具体方略。

至大沽口后,因反对僧格林沁撤防北塘而辞去。

同治元年(1862),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次年,署理广东巡抚,镇压广东境内的太平军残部。

五年(1866),因与两广总督
瑞麟不合而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光绪元年(1875)初,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

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讲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

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敝”。

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即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

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

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制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

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消息传开,顽固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无聊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说:“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的号)为最。


由于中英尚未就马嘉理案谈判妥当,郭嵩焘出使延期。

十一月四日,郭嵩焘署理兵部侍郎,上《请将滇抚岑毓英交部议处疏》,弹劾云南巡抚岑毓英,要求将对马嘉理案负有直接责任的云南巡抚交部严处,奏折还抨击了那些盲目自大,封闭守旧的官僚士大夫。

自然郭嵩焘又遭到毁谤,“汉奸”、“贰臣”之类的指责咒骂,汹汹而至。

后来慈禧太后曾数次召见郭嵩焘,多加勉励。

光绪二年(1876)冬,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

四年(1878)兼任驻法公使。

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

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

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

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三年(1877)八月,郭嵩焘出于保护华侨利益考虑,上奏清廷,建
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以护民,该建议得到清廷赞赏,翌年,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权益。

同年10月16日应英国工厂主的邀请,访问了在伦敦附近的电力厂。

在参观过程中,英国工厂主特意请郭嵩焘参观刚刚发明不久的电话。

这是他首次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话。

电话安装在相隔数十丈的上下楼内,郭嵩焘让随从张德彝到楼下去接听,自己在楼上与其通话。

“郭问‘听闻乎?’张答到‘听闻。

’郭又问‘你知觉乎?’张应曰‘知觉。

’郭又说‘请数数目字。

’张依言而数曰‘一、二、三、四、五、六、七。

’”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其语言多者亦多不能明,惟此数者分明。


在英国,郭嵩焘目睹英国国内的禁毒措施,不禁感慨万千,两次上疏要求严禁鸦片,并提出具体建议。

郭嵩焘还从中外交涉日益广泛的现实出发,建议总理衙门编纂《通商则例》发给各省并各国驻华公使,使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有所参本。

总理衙门接受了建议,后来虽未编成《通商则例》,但翻译了大量西方法律规章备用。

郭嵩焘出使期间,还处理了相当多的具体外交事件,并接待了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与严复等建立了友谊。

因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给驻在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以致郭嵩焘卸任回国时,英、法两国政府均依依难舍。

三年(1877)七月时,郭嵩焘与守旧顽固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激烈冲突。

刘锡鸿暗中对郭多加诋毁,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刘锡鸿还公然在使馆中扬言:“此京师所同指目为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

”并又密劾郭嵩焘“十款”,极尽罗织诬陷之能事。

,刘锡鸿指责郭嵩焘的罪状,不仅是鸡毛蒜皮,而且都合乎国际礼仪,并可印证英人所说郭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的称誉无误。

国内顽固派亦强烈响应,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语。

郭嵩焘愤然托病辞职。

光绪五年(1879),郭嵩焘与继任
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

5月5日乘船抵达长沙。

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

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傲不为礼”。

郭嵩焘蛰居乡野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就时事外交上疏朝廷、致书李鸿章等重臣。

晚年在湖南开设禁烟会,宣传禁烟。

郭嵩焘一直保持着大年初一赋诗一首以纪年的习惯。

光绪九年(1883)正月初一,65岁的郭嵩焘在纪年诗中写道: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

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李鸿章奏请朝廷宣付史馆为郭立传,并请赐谥。

朝廷降旨曰:“郭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故不准立传赐谥”
郭嵩焘的主张
郭嵩焘是清朝晚期的高级官僚。

由于其他早年仕途不顺,经历坎坷,造就了独到的眼光。

在其政治生涯中,曾提出不同主张,其中一些对当时社会曾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他认为应该着力于兴办水军,重点是提高官方部队的水上战斗能力。

曾国藩的湘军按照郭嵩焘的主张进行改建,果真扭转颓局。

郭嵩焘也因此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

进入上书房后,郭嵩焘多次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新主张,但可惜的是大多不能推行,于是他愤而辞官回乡。

光绪时期,向西方学习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但是在如何学习,学习什么等具体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比如由于中国的军事失败,很多人认为学习西方就是要学习他们的军事,具体来说就是要购买洋枪洋炮及其铁船。

郭嵩焘的主张却独树一帜,与众人不同。

他指出先进的军事设备与技术是强大之后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使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

所以要想像西方国家一样强大,就要学他们的政治与经济。

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习各国的政体,比如与清朝完全不同不同的政治运作方式。

以及全新的经济操作方式。

这才是根本。

郭嵩焘的主张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犀利和准确的,也是十分正确,
值得推行的。

但在当时却引起轩然大波,招来骂声一片。

甚至很多人公然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唯一支持郭嵩焘主张的只有李鸿章。

所以虽然郭嵩焘的这个观点非常正确,但是在当时环境下却并不被时人理解和认可。

郭嵩焘后人
郭嵩焘自幼与同县一户陈姓人家的长女定有婚约,不幸的是这位姑娘没有长大成人就夭折了。

由于陈家的家长认为郭嵩焘非池中之物,日后必定有所建树,就把妹妹嫁了过来。

好在婚后两人感情很好,这位陈夫人生了八胎。

不过由于身体原因,这位陈夫人不久过世,留下长子郭刚基与幼女。

郭嵩焘后人中只有这两位是这位原配所生。

几年后,郭嵩焘官运亨通,到南方上任,就在上海续弦了一位钱氏,但是两个人感情不睦。

没多久钱氏就回娘家了。

又过了几年郭嵩焘辞官回乡,就把从前一位姓周的妾扶为正妻。

加上他从前的几位妾氏所出,郭嵩焘共有三位公子与一位千金。

这些就是郭嵩焘的后人。

由于郭嵩焘在世的时候政见就与众人不同,因此在他死后他的后人并没有得到太多恩荫。

只有长房郭刚基,因为娶得是曾国藩的四女儿,时常得到世人瞩目,可是他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身体羸弱。

英年早逝,留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其他几房后人并没有因为是郭嵩焘的后人得到太多经济方面的收益。

有些人做了书画学徒,有的虽然从事纺织生意,但是却经营惨淡。

甚至因为家中女性豪赌,不得不变卖房屋家产抵债,避祸远走他乡。

总之,郭嵩焘后人不但没有因为自己这个祖先有什么好处,甚至在特殊年代里被累及前途。

不过郭嵩焘流传给这个家族的精神财富倒是一直流传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