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二轮考点突破复习 1.2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的语言破解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二轮语文考点突破复习 1.2 古代诗歌阅读诗歌的语言破解1.(2010·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
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3)A
2.(2010·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讠垔①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①向子讠垔,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
伤感。

3.(2010·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

“愁”与“笑”是否矛盾?为
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

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

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
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4.(2008·重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
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

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往”。

②想像别致,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2007·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等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
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6.(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
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
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7.(20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