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先进事迹【8篇】.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
先进事迹【8篇】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先进事迹精选篇1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继续为当地老百姓进行义诊。

她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她家里。

当地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

路生梅说:“我需要佳县,佳县也需要我。

在佳县,老乡们有事就会给我打电话。

吃饭时候打,睡觉时候也打。

我走在街道上,人家见了我都叫路大夫、路姨,有的小孩儿叫路奶奶。


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多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次。

她的电话号码,早已成了患者的生命热线,无论何时何地,那份医者仁心的温暖与希望,始终在线。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

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抗击疫情都有路生梅的身影。

2020年1月29日,路生梅在抗疫请战书上写下:“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先进事迹精选篇2
当时,佳县没有独立的儿科,医院里的医生不多,儿科医生更少。

1982年,路生梅创办了佳县第一个独立的、正规的儿科,还创建了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并担任首任儿科主任。

路生梅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潜心学习各种医学知识,在儿科疑难杂症方面成为地方权威。

除了儿科、内外科,她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和中医针灸等技术,由“准专科医生”变成“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承诺“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路生梅从医没有一点架子,随叫随到、随到随诊,开的药也都是“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

找她看病的老乡越来越多,这也让她经常陷入了沉思,“如果自己离开这里,这些病人该怎么办?”1969年初,路生梅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亲手写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

几十年间,路生梅走遍了佳县的村村落落。

如今,她的承诺早已超期,但她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乡亲们形容:“只要有风能吹到的地方,都知道路大夫”。

路生梅退休之后,着力给群众义诊、宣讲法律知识、参与公益活动等,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格外关照。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先进事迹精选篇3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陕西佳县,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她立下了朴素的誓言:“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在这期间,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从全科医生到儿科主任,再到医院副院长,50多年里,路生梅历经各种考验,除非是培训和回家探亲,她几乎没有离开过佳县,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

退而不休,为党工作无期限。

路生梅经常说:“我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线,就会回到他们身边。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北京亲人让她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议,也拒绝了各大医院的坐诊聘请,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佳县,继续为当地群众诊疗治病,退休22年来,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这就是路生梅的坚守。

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继续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百姓的健康。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先进事迹精选篇4
路生梅,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生,北京市人,陕西省佳县人
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

1968年,她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地处西北革命老
区的佳县,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

积极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儿童计划免疫,大幅降低当地婴儿死亡率,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退休后,她坚持定期义诊、治病救人,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

多年来,不
是没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开。

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

“国家已经
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

”她说。

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的“定海神针”。

“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

有时候遇到疑难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

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

”佳县人民医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老话说见贤思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先进事迹精选篇5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

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找各种书籍学习妇科、
儿科、内外科知识,又找当地的老中医请教偏方,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务水平。

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路生梅有个原则:开药尽量简单,最好不要用太贵的药,尽可能先缓解病人的痛苦。

她只开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

“一定要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

”年轻的同事发现,有些药的包装是100粒,路医生会开出十粒甚至几粒的药方,病人也能省下一笔开销。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

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

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一阵紧促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疗箱,跟着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

当日大雪纷飞,她穿的是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一路上摔了40多跤。

老乡实在不忍,说他隔天背孩子到医院就诊,但路生梅坚决不同意。

快到村口有段下坡路,她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

”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

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

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这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先进事迹精选篇6
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

随着治愈的患儿越来越多,“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气,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山西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回到了大城市。

对路生梅而言,并非不是没有机会。

1981年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学习班。

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
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去工作。

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

“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她说。

路生梅说每次给其他人送行的时候都是她心情最复杂的时候,“作为医生谁都愿意到条件好的地方生活,人家走了,我何尝不想?”
“但是我曾诺过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

我给自己的丈夫给自己的婆婆都承诺过,不会离开这里,不会离开他们。


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

西安和榆林的几家大医院提出想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

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在她家里,因为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路生梅的家里。

当地的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都找路生梅看过病。

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次。

“有时候看到我治过的我抢救过的病人,他们后来有了更好的生活,或者他们走出去贫困地区,又做了对国家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我就觉得特有成就感。


从北京到佳县,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

路生梅说:“佳县人太好了,在生活上帮了我一辈子。

在工作中,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他们却充满感激。

做人不能忘了感恩,我只能加倍对他们好。


“大家总是对我说,‘路大夫,你真是好人啊’,我真的觉得我没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我很忐忑,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责任,而且总觉得做得还不够,还可以做得更好。


医者仁心,医者佛心。

在路生梅看来,做医生一定要有慈悲之心。

“没有慈悲心做不了医生,要设身处地得为患者考虑,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先进事迹精选篇7
“我生于1944年,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大家就叫我生梅。

”1963年,品学兼优的路生梅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
学)儿科专业。

1968年,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大学毕业的路生梅响应号召,乘火车,搭卡车,一路西行,一路颠簸,来到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城——陕西榆林佳县。

她服从分配的理由很简单:“我是祖国培养的。

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条件艰苦,简陋落后的医疗条件让路生梅无比揪心。

“我专业是儿科学,但是这里还没有分科。

病人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眼睛里都是希望。

”为了不让病人失望,路生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生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让路生梅下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有一次,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路生梅走了十几里路,摔了四十多跤,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孩子,得了麻疹肺炎。

这是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

经过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

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

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

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

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

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先进事迹精选篇8
1968年底,24岁的路生梅还是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

当她离开北京,服从分配到陕北佳县县医院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在佳县生活这么多年。

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时路生梅曾有去一家知名医院里为病人“望触叩听”的想法,但她最终选择了到西北的这个小县城,因为她坚信“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路生梅说,她一直记得老师曾叮嘱她:“你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你的天职就是这样。

”这句话路生梅记了一辈子。

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

虽然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彼时的佳县县城守着黄河却吃水难。

民间歌谣形容:“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

“我24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一下就到了这么远的地方,而且生活条件跟北京又差那么多,我哭过,但是我从没有想过退缩。


路生梅从没住过窑洞,冬天里如何生火取暖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每次都弄得满屋子的烟尘。

折腾几回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

“后来有同事、老乡发现我不会生炉子,就来帮我生,每天都来。

我这才慢慢学会,不再挨冻。

”当地人悉心的关照,让路生梅倍感温暖。

生活用水也是一个问题。

山下的黄河水,浑浊不堪。

可即使这样的水,每人每天也只能分到一瓢,每个科室也只能分到一壶热水。

为了省着用水,路生梅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洗漱习惯,用早上洗过脸的水晚上再洗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