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边坡草被减流减沙效应及其坡面流水动力学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岸边坡草被减流减沙效应及其坡面流水动力学特征
王志刚;杨海龙;刘慧博;张嫱;涂剑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2016(30)2
【摘要】为研究草本植被覆盖对河岸边坡坡面流水动力学特征及产流产沙规律的影响,阐明坡面生物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在放水流量为5ml/s、坡度约为15°的条件下对不同草本植被覆盖类型的河岸自然边坡进行野外放水冲刷试验。
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坡面的初始产沙量均大于裸地,黄花蒿的产沙量最大(1.92g),其次是野豌豆(1.73g)、狼尾草(1.24g),裸地(0.96g)最小;从产沙趋势上看,裸地坡面的产沙过程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狼尾草、野豌豆、黄花蒿则呈整体递减趋势;(2)4种不同下垫面边坡土壤稳定入渗率介于2.10~4.30之间,狼尾草(4.30mm/min)最大,野豌豆(3.91mm/min)、黄花蒿(3.10mm/min)次之,裸地(2.10mm/min)最小,且入渗过程均符合Horton入渗公式:i=i_c+(i_0+i_c)e^(-kt);(3)各草本植被覆盖坡面的减流效益按大小排序为狼尾草(57.41%)>野豌豆(40.74%)>黄花蒿(37.03%);减沙效益大小排序为狼尾草(55.73%)>野豌豆(45.71%)>黄花蒿(26.89%);(4)3种草本植被坡面的径流流速及费汝德数均小于裸地,而雷诺数与裸地相比差异不大,均分布在32.46~33.90之间;各植被坡面的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及糙率系数分别是裸地的3.96~12.85倍和1.96~2.52倍。
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草被的减流减沙作用及土壤侵蚀动力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6页(P8-13)
【关键词】河岸边坡;减流减沙;水动力学特征;冲刷试验
【作者】王志刚;杨海龙;刘慧博;张嫱;涂剑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
【相关文献】
1.工程堆积体坡面工程措施减流减沙效应的试验研究 [J], 牛耀彬;高照良;刘子壮;张少佳
2.坡面调控措施下的水沙输出过程及减流减沙效应研究 [J], 吴淑芳;吴普特;宋维秀;卜崇峰
3.草被覆盖度对坡面流水力学参数的影响及其减沙效应 [J], 王玲玲;姚文艺;申震洲;杨春霞
4.标准坡面人工草地减流减沙效应及其坡面流水力学机理研究 [J], 吴淑芳;吴普特;冯浩;李敏
5.自然降雨下黄土丘陵区草灌植物垂直覆盖结构的减流减沙效应 [J], 邵奕铭;高光耀;刘见波;傅伯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