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3
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课件3 (新版)新人教版
![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课件3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edf59d680203d8ce2f241b.png)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政 治 上 建 功 立 业 的 伟 大 抱 负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远大抱负
文 学 上 万 古 流 芳 的 高 远 志 趣
7.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 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 自己的观点态度,是画龙 点睛之笔。
想一想:
作者身居陋室却 不觉其陋,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谈笑风生,纵情畅怀。
日常生活(情趣之雅)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怡然自得,高雅脱俗。
5.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 “陋” 室不“陋”,表 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居室环境,交往之人, 日常生活。
6.作者把“陋室”比作哪些古 贤名室?文中哪一句话,进一 步表明了“陋”室不“陋”?
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 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 ——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 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 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短文两篇
(其一)
刘 禹 锡
陋 室 铭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 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进士,曾官 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 与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政治 革新运动,失败后长期被贬 在外。直到永和元年(827) 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他 的文章,说理精辟,词锋犀 利, 有《刘梦得文集》。
C、益处
B 3、亭亭净植
A、亭子
B、耸立的样子 C、美丽的姿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77898c4afe04a1b071de99.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3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3](https://img.taocdn.com/s3/m/5745e32e31126edb6f1a106c.png)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 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为着人类的生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牺牲自己是 无上光荣的。因此,作者不仅赞美飞蛾的精神, 而且身体力行,他“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 向火热的日球”,哪怕因此“化作一阵烟,一撮 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在这里,作者由 客观的赞美飞蛾转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蛾的主 观抒怀,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是质的飞跃、 美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
7月21日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喝,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 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字:旸(yang) 词: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轰轰烈烈:形容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多音字:撮
{
(cuo)撮合、一撮灰
(zuo)一撮头发
字词
飞蛾扑火
课文
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 是为了后文的铺垫而产生的, 目的是引出这句话,这才是作 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 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 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 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 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 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 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 黑暗所笼罩。
看看文章的精妙所在! 飞蛾 夸父 渺小 伟大 赋予新的内涵
人
不惜牺牲生命
追求光明 (赞美)
中心(反问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愿望
巴金的《日》就讲 到这啦! 问题是 你可千万要记住我讲的 内容喔! 闭幕啦 ……
; nih94qfi
仔细看哦!
3短文两篇(教学案)
![3短文两篇(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166360a45177232f60a243.png)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课题
短文两篇
作者
小思/席慕容
课时
二课时
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作者和文学常识及文体资料要牢记。这样才能为下步理解和领悟内容和思想做准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六.布置作业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9dffc3a1a37f111f0855b32.png)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七上3《《短文两篇》
![七上3《《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96b7345a8102d276a22ff2.png)
学习过程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 改正, (1)蝉的那种生之欲令我振惊,使我 忍不住放了它。 振 改为 震 (2)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 令人精叹的东西吧。 精 改为 惊
4.下列用 词准确的一组是(C) 1 今年,蝉鸣的早。杜鹃花还没 ,就听 见断续的蝉声了。 2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 。回旋 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3天井小院 盎然。牵牛花,紫罗 兰等各色花草绚丽悦目。 A.零落 精致 生机 B.零落 精巧 生机 C.凋零 精致 生机 D.凋零 精巧 生意
三、自测练习 (1)《蝉》的作者是 小思 ,本名卢玮銮 《幻想——席慕容散文 (2)《贝壳》选自 欣赏》,作者 席慕容 ,台湾 画 家、 作 《七里香》 家,代表作有诗集 ,散文 集 《 有一首歌》 等。 (3)示例:气球--- 我的信念是不断追求 新的高度。 我的仿写 如:锚——即使一生不路面,也 会感到它的存在。篮球——总是容易坠 入圈套,因为有人拍你。
知识大盘点
【易读错的字】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零落(lí ng) 聒噪(guō zào) 收敛(lian ) 颤动( chàn) 响彻(chè ) 宽恕(shù) 一枚(méi ) 一 丝不苟(gŏu) 【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là)丢三落四 (ké) 贝壳 (juàn) 圈养 落 (luò) 脱落 壳 圈 (juān ) 把鸡圈起来 (luō)大大落落 (qiào) 地壳 (quān) 圈套
二、合作学习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今年,蝉鸣的早。 ------。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 1文中画线句“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其中“那” 具体指 不论生命的长短,都必须要好好的活过。 2文章的结尾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 人的聒噪!”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斜阳”和“秋风”? 秋天一到,蝉的生命就如同西下的斜阳,行将结 束。但它的生命意义值得肯定。 3说说本文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无论生命多么短暂, 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 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a744ba15f0e7cd18525361e.png)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知识点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探究(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短文两篇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短文两篇3](https://img.taocdn.com/s3/m/9c70d8f389eb172ded63b78b.png)
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陶_弘__景___,这篇文章 是_陶_弘__景___写给谢__中__书__的一封谈山__水____的信。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苏__轼___,字_子_瞻____, 号_东__坡__居_士___,_北_宋____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齐高帝:“山中何所有?” 陶弘景:“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苏轼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陶弘景、苏轼。 4、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 思想感情的语句,体 会作者的情感。
“山中宰相” 字子瞻,号东坡居
思想家、医学家。 士,北宋著名文学 曾任太子侍读,后 家、书画家、诗人,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 豪放派词人代表。 武“常世帝礼去,遇聘山隐有不中居国出征茅家”询山大。他,事梁的,元当安时丰石主二政年 见张, 不变法苏 同轼 ,的和 作王 意见,时人称为 诗讽刺新法,被捕
二、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猿鸟乱鸣”中的“乱” 字能否换成“齐”或“共”字? “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字, 写出了山川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态,能够和古今知音比肩的 自得之感,归隐山林的喜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天堂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 参与,欣赏
方法小结 加字法 换词法 利用注释 调动积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77898c4afe04a1b071de99.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bd53d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a.png)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2 短文两篇(3)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2 短文两篇(3)](https://img.taocdn.com/s3/m/62d64ce9a0116c175f0e4874.png)
以小组为单位,选 派一名同学以记者身份 现场播报陋室的总体情 况:包括环境特点、主 人的生活特点。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
室
香
雅
不
何
在
须
多
大
1.我的陋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什 么? 2.我是怎么证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知道我是怎么引 出这个观点的吗? 4.根据这种句式,(···不在···,有···则···) 联系自己的爱好或者志向仿写一下。
这位才高八斗的诗人就是—— 刘禹锡
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 者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 得,洛阳人。曾中进士, 官授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 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 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 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 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 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 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物质 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 的这种生活态度?
不论是居于陋室还是身处豪宅,最 重要的是居住的人能有“德馨”。
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 卑也不必因居于豪宅 而炫耀只要有高尚的 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 力就能拥有充实的人 生!
课后作业
任选一个题材,仿写课文,如 “考试 铭”、“教室铭”、“学习铭” ”、 “卧室铭”、“朋友铭”等等(亦可自 拟题目)。
不山闹性作得唯不天 学
为行之情学圣苦佳赋 生
?捷扰。海人唯,不 ” 径心无舟经勤发高
铭
。。杂。。。奋,
吾学声可勤读则有
辈海之以为破灵志
3 短文两篇 贝壳
![3 短文两篇 贝壳](https://img.taocdn.com/s3/m/6d4abe31580216fc700afdd2.png)
三.短文两篇·贝壳教材分析:《贝壳》: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
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优美的散文《贝壳》,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板书课题)作者简介: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二、检查预习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
短文两篇扩展训练 (3)
![短文两篇扩展训练 (3)](https://img.taocdn.com/s3/m/886aefb11a37f111f1855b0a.png)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一)生命是一只铅笔(16分)⑴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的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枝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⑵生命之所以是一枝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或者别的什么,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们就能长时间写下去。
而铅笔却不是这样,这就犹如光阴从我们身边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复还。
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⑶生命是一枝铅笔,而这枝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
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
而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枝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⑷生命是一枝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
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⑸生命是一枝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
你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⑴的行楷书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⑵的正楷书写你的执著……⑹生命是一枝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自己紧张而丰富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
⑺生命是一枝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1、(中、过)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3分)2、(中、过)第⑴段与⑵-⑹段在结构上属于▲关系(2分)3、(中、过)作者说“生命是一支铅笔”,请你分别概括第⑵段和第⑷段中“生命”与“铅笔”的相似点。
(4分)▲4、(中、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序号分别填入第⑸段的空格处。
八上语文第22课短文两篇_3
![八上语文第22课短文两篇_3](https://img.taocdn.com/s3/m/b46877e1aef8941ea76e0583.png)
八上语文第22课:短文两篇
课题:短文两篇
课型:阅读课
主备人:吴焕良
课时:2
教
学
目
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如实词:名、斯、鸿、馨、调、丝竹、案牍、蕃、独、濯、植、亵、鲜等,特殊用法“乱耳、劳形”等,虚词“之”等。
2、掌握三个特殊句子形式:(1)何陋之有?(2)菊,花之隐逸者也。(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附录一:关于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短文两篇观潮教案优秀范文3篇
![短文两篇观潮教案优秀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4fad227f1922791788e855.png)
短文两篇观潮教案优秀范文3篇短文两篇观潮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宽阔、薄雾、笼罩、沸腾”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4段落。
3.有边读这想象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热爱自然景观。
学习重点:背诵第3、4段,想象潮来时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抓住重点句想象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
学习准备:1.板书生字词、填空题2.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钱塘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
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大潮)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有好几千里。
如果说我国的长城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奇观”是什么意思呢?“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通过解释课题,让学生可以温故知新,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用教材学的目的)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读通顺,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2.(出示本课生字词)各种形式认读。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3.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引起学习兴趣。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一些图片。
(或课文插图)你看到什么了?师:为什么钱塘江大潮会有这样壮观的景象呢?联系资料袋我们来了解了解。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11《短文两篇》 (3)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11《短文两篇》 (3)](https://img.taocdn.com/s3/m/004ac269a58da0116d17491d.png)
2.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你读到了怎样的美 景,文中是如何描写的。
提示:描写了何景、描写的角度、使用的方法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3.除此之外你有没有感受到另一种情绪?从 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内容 庭院赏月
心情 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无与为 乐”的孤独
“闲人”两个被 贬的失意官员
佛门之地,孤独 之感
月美,清冷
3 结束语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 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 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
3、感悟作者豁达的情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 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 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 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3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3](https://img.taocdn.com/s3/m/593d78ec3b3567ec112d8a2d.png)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2 短文两篇(3)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2 短文两篇(3)](https://img.taocdn.com/s3/m/cdbb8caa0508763231121274.png)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释 亵:亲近而不庄重。
: 鲜:很少。
宜:应当。
根据注音和注释,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 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 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 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 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 越发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 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爱莲说
指导朗读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
拓展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 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 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 比较阅读。
1、背诵《爱莲说》。 2、仿写《爱莲说》
以“爱——说”为题, 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 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还有:
A、排比 (如第5句)
B、比喻 (如第5句)
C、对偶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D、反问 (如第8句)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 点?
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 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 致。
重点句子理解
1、怎样理解“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 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短文两篇
课上练习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②孰为.汝多知乎:
③夸父与日逐走.: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未至,道渴而死:
③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④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夸父逐日》这篇神话中,写巨人夸父敢于和太阳赛跑,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4.对《夸父逐日》中“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5.《两小儿辩日》这则小故事,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
括。
6.在《两小儿辩日》中,对两个小孩所争论的问题,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不能解答,这说明
了什么?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精卫填海
《山海经》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③,其状如乌,文首④,白喙⑤,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讠交⑧。
是炎帝⑦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名精
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⑧于东海。
①〔发鸠之山〕即发鸠山,旧说在山西省长子县。
②〔柘(zhè)木〕桑树的一种。
③〔焉〕相当于
(jiào)〕呼“此”,在这里。
④〔文首〕文,同“纹”。
头上有花纹。
⑤〔喙(huì)〕鸟兽的嘴。
⑥〔讠交
叫。
⑦〔是炎帝〕是,此;炎帝,相传为教人耕种的神农氏。
⑧〔堙(yīn)〕填塞。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状.如乌:②溺.而不返:③衔.西山之木石:
2.女娃变成鸟后,为什么要填东海?
3.《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什么?
4.结合注释翻译这段文字。
附答案:
25 短文两篇
课上练习 1.①黄河②以为、认为③赛跑④距离 2.①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②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③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
④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3.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这篇神话用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作为结尾,很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它不仅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而且还赞颂了夸父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可贵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5.这篇短文写了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看法,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结果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不能做出判断的故事。
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6.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自然界的奥秘无穷无尽,世间的知识无穷无尽,任何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
课外迁移 1.①形状、样子;②溺水,淹死;③含,用嘴叼。
2.宣泄自己被东海淹死的遗恨,也为挽救后来的无数无辜者。
3.反映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的斗争。
4.译文:发鸠山上长了很多柘木,有一种鸟在这里,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嘴,红脚,名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好像)自己在呼叫(自己)。
(传说)这是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一次)女娃在东海里游泳,淹死了,回不去了,因此变为精卫鸟。
(精卫)经常衔了西山上的木柴、石块,用来填到东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