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文两篇学案及练习题

合集下载

苏教版《短文两篇》导学案和课后巩固练习附答案

苏教版《短文两篇》导学案和课后巩固练习附答案

短文两篇《活板》沈括【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及之以其于为然等虚词的含义。

2、根据说明文特点复习课文,精读课文第二段,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重点】根据说明文特点复习课文,精读课文第二段,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预习要点1、走进作者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朝代)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著有,文言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

2、熟读课文,检查字词句落实。

字平如砥.()腊和.()纸灰和.()面随声附和.()更.()互燔.()土群从.()火炀.()3、掌握通假字(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探究重点1、掌握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板.印书籍()火.烧令坚()每韵为帖,木格..贮之()2)名词用作动词用讫再火.令药熔()则以纸帖.之()2、古今异义词(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2)一板已自布字()(3)文理有疏密()(4)药稍熔()(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4、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作业巩固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字通______ 意思为:__ ______8、诎右臂之船_____字通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二、写出下列字的古今义。

1、纸灰之类冒之冒: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2、药稍熔药: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3、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5、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6、高可二黍许许: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7、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核舟记》魏学洢【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短文两篇》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短文两篇》练习

《短文两篇》练习班级姓名记分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0分)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调.素琴甚蕃.淤.泥洗濯.清涟.鲜.有闻二、填空。

(15分)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字,是代著名人,哲学家。

作品有《》。

2、《爱莲说》选自《》,作者,是代著名的家、理学家。

本文选自《》。

3、,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4、予爱莲之,。

三、判断题(6分)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下列各项中带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C.中通.外直阡陌交通.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3、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说明()A.陋室不陋 B.陋室不好 C.陋室简陋 D.陋室很陋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0分)山不在.高苔痕上.阶绿无丝竹..之乱.耳有仙则名.草色入.帘青无案牍..之劳.行有龙则灵.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斯.是陋室不蔓.不枝濯.清涟而不妖.惟.吾德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五、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3分)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2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背课文答题。

(30分)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哪句?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4分)2、你觉得陋室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又用孔子的话作结呢?(6分)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6分)5、本文以“爱莲”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4分)6、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作者想借莲花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附加题:(满分7分,不答扣2分)你知道多少“荷花”的别名,请写在下边。

16.《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16.《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16.短文连篇陋室铭一、基础达标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______文学家,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西蜀.()调.素琴()3.了解文体知识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_______或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二、整体感知4.听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惟吾德馨.:调.素琴丝竹..:案牍..:..:劳形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何陋之有?三、研读赏析7.作者是如何引出“陋室”的?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8.用“陋室的_______很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陋室”的特点。

9.作者结尾用什么类比陋室?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作者身居陋室却不觉其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拓展延伸10.以“考试”“交友”“写作”等为题,仿照《陋室铭》来写写。

爱莲说一、基础达标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_________(填朝代)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级语文3 短文两篇学案及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3 短文两篇学案及练习题

3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自学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生命的意义。

(重点)3.学习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一、课前预习(38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汉字。

(6分)收liǎn()短暂.()卑()微宽shù()聒.()噪一丝不苟.()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6分)蝉()()敛()()恕()()微()()禅()()剑()()怒()()徽()()3.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

(8分)①收拢;合拢。

()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4.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很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致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5.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记下你的想法和做法。

(5分)二、课堂巩固(32分)蝉今年;蝉鸣得早。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及答案

3、《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主旨。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感悟主旨。

【学习难点】学习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蝉【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聒聒()宽恕颤动2、理解词语①收敛②聒聒③宽恕3、选词填空。

①、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膀了。

A、收拢B、收敛②、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就是这样。

A、过程B、历程C、经历③、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了。

A、完结B、结束C、停4、本文运用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5、本文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课内探究案】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的什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读蝉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句画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句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他们重要?3、想一想。

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对“蝉”的感情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能表达作者对蝉的什么感情?明确:首先听到蝉声的“知知不休”、“听了很烦”,表达作者对蝉的厌烦;然后有“何必聒聒”、“只不过”等词语表现出对蝉的不满;后来听了朋友的话之后“哦”一词表达出对蝉的感慨,并有“宽恕”一词表明对蝉的态度发生很大的改变。

悟蝉1、读一读。

演读最后一段,说一说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明确: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

2、悟一悟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出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答谢中书书》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巴金【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3、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4、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的情感脉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皓月:露台:旸谷:二、合作研讨⑴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⑵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⑶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⑷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⑸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⑹“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⑺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⑻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短文两篇》优化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掌握下列字形并给加粗字注音:旸谷__________ 姮娥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 浸__________2、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3: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3: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4)劫难(5)追溯(6)遗骸2、解释词语。

语文第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语文第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语文第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课内基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贝壳.()零.()落卑.()微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蝉()()敛()()恕()()微()()禅()()剑()()怒()()徽()()3.依照下列的说明,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

①收拢,合拢。

()②连续嘈杂,是人厌烦。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点也不马虎。

()4.对两篇短文明白得有误的一项是()。

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专门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纳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巧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发,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摸索,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爱、令人赞颂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5.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如何想,又会如何做,记下你的方法和做法。

6.请从课文中选择让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写下你专门的感悟。

文中的词、句:你专门的感悟: (二)中考链接(★★)7.(2006年衡阳市中考题)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谈起电脑、互联网,那个小孩难道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赞颂不已。

D.想不到往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8.(2006年昆明市中考题)依照提示仿写句子。

合上书页,静静躺在床上,我不禁思绪万千。

是啊,人的生命是那样短暂而宝贵,我无法增加它的长度,但我能够努力增长它的宽度。

在人一辈子的旅程中,我要做勇敢的攀登者,用脚步丈量每一座山峰;我要做无畏的航行者,用双桨战胜每一处险滩;我要做,。

13《短文两篇》(部编本九下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案附答案)

13《短文两篇》(部编本九下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案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表现了作者对菊的爱慕之情。

2.下面对《陋室铭》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随风直到夜郎西/中通外直B. 香远益清/益习其声C.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 过中不至/明道中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4.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 谈笑有鸿儒(rú) 陶后鲜(xiān)有闻5.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文书)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C. 濯清涟而不妖(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竖立)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艳)6.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 问女何所思B. 尝射于家圃C. 何陋之有D.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教案(含课堂习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教案(含课堂习题答案)

《短文两篇》教案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 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词汇并进行翻译,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对大自然探究的精神,体悟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第一课时《夸父逐日》回头复习: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5分钟)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一抚尺而已。

()5、众宾团.坐。

()6、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0、不能名.其一处也。

()9、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1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2、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3、群响毕绝.。

()学习新课:(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词汇,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 培养语感背诵课文。

3、培养探究精神, 能够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

4、体悟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解释下面字词。

(5分钟)1 、夸父逐日( 追赶)2 、夸父与日逐走(竟跑)3 、饮于河、渭(到);54、北饮大泽(向北、往北)5、道渴而死(半路上)6 、弃其杖(丢弃) 7 、化为邓林( 桃林)二、细读课文, 翻译下面句子, 然后口头翻译课文。

(10分钟)1、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

译:2、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

译:三、精读课文, 探究下面问题。

(15分钟)1、简要复述故事的经过。

(口头)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追赶太阳,在半路上口渴而死的故事。

2、本文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答: 勇敢追求,无私奉献,死而后已。

3、如何理解“弃其杖, 化为邓林“的结尾?答: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短文两篇(学案)

3短文两篇(学案)
三.合作探究
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思考:
(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2)《蝉》是按怎样的思路来结构文章的?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补充: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5)《蝉》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仿写句子
(1)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2)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第二课时贝壳
一.作者介绍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

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基础积累、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陵与其奇者()荇()寝()夕日欲颓()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但少闲人()(6)晓雾将歇()(7)沉鳞竞跃()●文体常识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整体感知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疏通文意、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思路梳理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短文两篇》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

课题8《短文两篇》导学案课时:1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能力目标:1、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导学重点难点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导学方法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自主预习(10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3、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一)、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三)、精读《日》,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1.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13《短文两篇》

1.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13《短文两篇》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13《短文两篇》【基础存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统筹.(chóu)涉.猎(shè)矫.正(jiào)幽.居(yōu)B.伦.理(lún)劝诫.(jiè)要诀.(jué)羡.慕(xiàn)C.聪颖.(yǐnɡ)滞.碍(zhì)暂.时(zhàn)熏陶.(táo)D.傅.彩(fù)咀嚼.(jiáo)阐.证(chǎn)粲.然(càn)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zǎo shì()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huò rán guàn tōng()。

(3)读时须全神贯注,zī zī bù juàn()。

(4)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xún zhāng zhāi jù()。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每次读到都使人感觉开卷有益....。

B.听完老教授对时局的分析,同志们的思想都豁然贯通....了。

C.面对春晚视觉盛宴,老百姓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可能是审美疲劳所致。

D.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求实中学的老师们加班加点,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3)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课内精读】(一)阅读《谈读书》,完成下列各题。

5.从文中看,读书有哪三个目的?6.“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培养自学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生命的意义。

(重点)
3.学习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
一、课前预习(38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汉字。

(6分)
收liǎn()短暂.()卑()微
宽shù()聒.()噪一丝不苟.()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6分)
蝉()()敛()()恕()()微()()禅()()剑()()怒()()徽()()
3.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

(8分)
①收拢,合拢。

()
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
4.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很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致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5.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记下你的想法和做法。

(5分)
二、课堂巩固(32分)

今年,蝉鸣得早。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6.文章里作者对蝉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
7.文章首尾两段有何特点?如何体现?(6分)
8.用横线在文章中划出全文的文眼,并谈谈你的理解。

(6分)
9.作者写蝉,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6分)
10.文章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6分)
三、课后拓展(30分)
燕子(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

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

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剀儿。

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

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

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

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

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6分)
(1)
(2)
1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6分)
1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 (6分)
14.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6分)
15.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