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召陵区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教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https://img.taocdn.com/s3/m/7d6611494a7302768e9939d0.png)
第25课《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3.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通过学习《夸父逐日》了解了神话的特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去了解古代神话中传奇人物。
课堂实录一、知识卡片1.《淮南子》:《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为兴修水利,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
后为颛顼诛灭。
3. 颛顼,五帝之一。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五帝”。
二、初读感知1. 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3.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补充词义:昔:从前;触:撞击;绝:断;故:所以;潦:积水4.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险,所以江湖流水的泥沙都流向东南角这里。
三、问题探究1.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括故事内容。
2.本文是围绕哪一字来写的呢?从这个字中你看出了什么?3. 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4.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明确:1.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
2.“怒”,“怒”字既看出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能看出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牺牲自我的精神,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5.《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5.《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9eb2285acfa1c7ab00cc2d.png)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与《山海经》《淮南子》相关的文学知识。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深不可测的汪洋大海,高山、峡谷、宇宙、星辰,说不尽的奥秘,道不尽的奇险,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想像,去探索,去领略那未知领域的风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神话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二、神话简介神话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幼稚的原始人类看见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如雷鸣、大火、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等,惊奇而无法解释,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
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就叫它做神话。
神话虽是出于幻想,但和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
神话所反映出来的现实,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因而神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山海经》《淮南子》简介《山海经》,书名。
18篇。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四、教学《夸父逐日》1、参照注释,试译短文,如有困难可以与同桌互相交流。
2、口译短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泪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饮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河南省召陵区召陵镇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教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召陵区召陵镇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教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9b0829fad6195f312ba6a6.png)
25 短文两篇教师寄语: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第一课时夸父逐日知识和能力目标:五、了解神话特点六、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5、了解文言文的省略现象,理解、积累并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6、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感受夸父勇敢、坚强、敢于牺牲的精神。
5、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学习重难点:1、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1、《夸父逐日》是一篇()(体裁),《夸父逐日》选自《》。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赛背诵。
二、自主学习1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区解释加粗的字词。
逐走()入日()欲得饮()化为邓林()河、渭不足()饮于河、渭()北饮大泽()弃其杖()3区翻译重点语句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三、交流提升4区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5区《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6区《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7区《夸父逐日》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8区夸父追日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做证吗?9区《夸父逐日》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的想象。
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四、浏览巩固五、达标检测1、解释加粗线的词语。
逐走()欲得饮()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其杖()2、翻译句子。
河、渭不足,饮于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3、《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________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211ec2ad02de80d4d840fb.png)
第25课《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3.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通过学习《夸父逐日》了解了神话的特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去了解古代神话中传奇人物。
课堂实录一、知识卡片1.《淮南子》:《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为兴修水利,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
后为颛顼诛灭。
3. 颛顼,五帝之一。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五帝”。
二、初读感知1. 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3.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补充词义:昔:从前;触:撞击;绝:断;故:所以;潦:积水4.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险,所以江湖流水的泥沙都流向东南角这里。
三、问题探究1.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括故事内容。
2.本文是围绕哪一字来写的呢?从这个字中你看出了什么?3. 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4.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明确:1.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
2.“怒”,“怒”字既看出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能看出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牺牲自我的精神,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2f481f4b35eefdc9d3333c.png)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两篇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三、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短文两篇教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短文两篇教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2cc63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7.png)
25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有关文言句意。
2、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3、反复朗读,提高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4、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寓意。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
教学难点多角度读故事蕴含的寓意。
知识连接作品简介:1、《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2、《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该书继承先秦道家思想,并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对后世研究秦汉文化有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学习《夸父逐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课堂教学(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逐走水潦颛顼天倾2、解释加点的词(1)夸父与日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渭(4)北饮大泽(5)道渴而死3、翻译句子(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未至,道渴而死4、《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西汉时期所编的《》。
两篇文章都是(体裁)。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2、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什么?3、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三)成果展示1、各小组按照老师的提示,展示学习成果。
2、各小组之间互相检查,评价打分。
3、各检查小组的代表指出检查小组成果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4、抄写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
(四)质疑问难,点拨提高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三、课堂测试1、下列句子省略部分补写有误的一项是()A、渴,欲得饮,(夸父)饮于河、渭。
B、未至,(夸父)道渴而死。
C、弃其杖,(夸父)化为邓林。
四、布置作业1、背诵《夸父逐日》2、预习《共工怒触不周山》25 短文两篇(二)教学内容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二、课堂教学(一)预习检测1、解释加点的词(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水潦尘埃归焉(4)地维绝(5)怒而触不周山(6)故日月星辰移焉2、翻译下列句子1、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a323cf852458fb770b56fd.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五课。
学习本单元,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和兴趣,并能够培养其敢于探险的勇气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课的学习,则让学生懂得古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以及勇于挑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中招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以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课内文段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文段大意、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课外文言文往往难以把握。
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主旨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类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神话来完成。
2、针对目标2,3 设计三个活动,创造性地“讲神话故事”,“议神话”,“写神话---习作大舞台”找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当堂训练共工怒触不周山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地维绝()()(4 )故水潦尘埃归焉()2.翻译下列语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了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4.共工触山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如何理解?5.你如何看待这场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六、作业做“研讨与练习三”。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5 短文两篇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5 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3992186bd97f192279e931.png)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夸父逐日》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
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
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
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
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0f0258ff46527d3250ce012.png)
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及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及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及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及“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教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另外,他写的诗及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及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35a21f0740be1e650e9a57.png)
短文两篇1课时教学目的: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图,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会思想随笔的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自读式一、简介:《(鲁迅诗稿)序》是郭沫若应邀为《鲁迅诗稿》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
在这200多字的短文中,作者全面而中肯地评价了鲁迅诗书的巨大成就,巧妙地展示了鲁迅的光辉人格,精辟地阐发了学习鲁迅诗书的门径,充分体现了作者深通的见解和高超的概括力。
本文用文言写成,句式参差又有对仗,语言平实又出奇,用词精妙又自然,这既是我们鉴赏此文的重点,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难点。
《(鲁迅诗稿)序》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
全文语言精练雅致,句式参差而有对仗,音韵和谐。
《我为何而生》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为《伯特兰·罗素自传》一书写的一篇导言,在文中作者高度概括地表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展现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者回顾自己的一生,把它概括为对爱的渴望,对知识四追求和人类苦难的同情,在这样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驱使之下,罗素在不懈的奋搏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我为何而生》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挚爱”和“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
二、资料1.序:写在书或诗文前的文字,申述其写作因由。
内容、体例等。
也写作“绪”或“叙”。
序文始于西汉,以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最早。
早期的序,单篇文字的,放在前面;整部书的,放在后面。
至萧统《文选》等书,序始移至书前。
此后,写在后面的称“跋”或“后序”。
序之“为体有二,一日议论,二日叙事”。
现代序文的做法,或介绍书的内容,或对内容及作者有所评议,仍不外议论、叙事。
2.罗素:如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
罗素一生绝大多数时间从事写作和社会活动,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共有上百部著作和两千多篇文章。
他的这些浩如烟海的著作包括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哲学、文学、史学、数学、伦理学、教育学。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1ef33c964bcf84b9d57b72.png)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两篇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三、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短文两篇
教师寄语: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
第一课时
夸父逐日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五、了解神话特点
六、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5、了解文言文的省略现象,理解、积累并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6、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感受夸父勇敢、坚强、敢于牺牲的精神。
5、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夸父逐日》是一篇()(体裁),《夸父逐日》选自《》。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赛背诵。
二、自主学习
1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区解释加粗的字词。
逐走()入日()欲得饮()化为邓林()河、渭不足()饮于河、渭()北饮大泽()弃其杖()3区翻译重点语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三、交流提升
4区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5区《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6区《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
1????2
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7区《夸父逐日》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8区夸父追日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做证吗?
9区《夸父逐日》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的想象。
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浏览巩固
五、达标检测
1、解释加粗线的词语。
逐走()欲得饮()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其杖()
2、翻译句子。
河、渭不足,饮于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3、《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________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________。
4、背诵课文
六、教(学)后记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