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实验中学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
18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教案
18 短文两篇《蝉》、《贝壳》姓名班级
【教课目的】
1、品读,赏识课文,感觉课文委宛柔和、自然流利的风格。
2、认识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起真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指引踊跃,仔细对待生命的态度。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诵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以为要点的句子画下来,频频朗诵。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这个词
收敛()聒聒()饶恕(
....)
二、讲堂商讨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获得什么启迪
3、《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 ,“秋风颜色”给了你如何的感受
三、商讨展现,互动沟通
四、讲堂检测达成练习册有关习题
五、课后作业完美教案,达成课文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诵课文《贝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以为要点
的句子画下来,频频朗诵。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这个词
卑()微谨小慎微(
..)
二、讲堂商讨
1、作者为何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2、作者看到这漂亮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3、父亲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如何执拗又如何简单的心啊!”中“执拗”“简单”是什么意思
4、对照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谈谈它们的同样之处和
不一样之处
三、商讨成就展现,互动沟通
四、讲堂检测达成练习册有关习题
五、课后作业完美教案,达成课文后习题。
3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3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材分析这篇散文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性文章。
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首先作者写蝉的“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厌烦的情绪。
后来当朋友告诉他蝉的生活历程如此特殊、生命如此短暂时,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二、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3、课型及教学思路: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在写作方面要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另外,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五、课前准备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导入新课导入一: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什么新的认识呢?(学生自由发言)引发思考:它的生活历程如此艰辛,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小的东西都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的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蝉》(虞世南),让学生读一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想一想,看怎么理解。
垂
……。
短文两篇《蝉》《贝壳》问题导学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问题导学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问题导学案《蝉》、《贝壳》问题导学与答案
一、读《蝉》,思考并回答以下各题:
1、文章开头重点写蝉的叫声,突出作者(作为听众)什么心情?反映她对待蝉的哪种态度?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第二段写捡到一只病蝉,这只病蝉触动作者后,她发出怎样的感慨?
3、朋友告诉我关于蝉的常识后,我对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
4、你认为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5、请用生物界的一种现象,解释朋友富有哲理的话——“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
6、文章哪句话可以点明主旨?
7、课文是如何运用“先抑后扬”这种写法的?请用简洁的话做个简析。
二、读《贝壳》,思考并回答以下各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先对贝壳的外观进行细致的描写呢?作者给予贝壳怎样的评价?
2、第3段对贝壳的描写与第2段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二者的顺序能不能调整,为什么?
3、作者对手上拿的这枚贝壳引发了哪些联想?这样的联想符合不符合情理呢?你认为怎样的联想才是符合情理的
2、第2段侧重写贝壳外观的审美价值,第3段侧重写留下的贝壳对死去的肉体的纪念意义。
3、作者由贝壳联想到自己,希望在这世间能留住的时间和空间能更长一些、更多一些,希望自己用能力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
4、“固执”是执着、坚持不懈的意思,表示坚定的立场和坚强的毅力。
“简单”表示集中精力专注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孜孜以求。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古今中外都有。
5、略。
示例:做最好的自己,不碌碌无为,不亏待生命的每一天。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3、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短文两篇教学目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整体把握问题探究《蝉》作者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1)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2)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引入蝉和贝壳的主题。
(2)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3. 合作学习:(1)小组内分享学习成果,讨论蝉的生活习性和贝壳的形成过程。
(2)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用法,并进行实例演示。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记忆。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蝉和贝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观察自然界中的蝉和贝壳,体会生命的奇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程度。
(2)学生的朗读、表达和练习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1)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
(2)拓展作业的创新性和深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相互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蝉的生活习性和贝壳的形成过程。
《蝉》《贝壳》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及参考资料教学建议一、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二、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四、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五、教学设计指导思想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蝉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
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
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
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问题研究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
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
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
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
着?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
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
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
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
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
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
”,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
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
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
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着名散文家与诗人,着有
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
诗》,美术论着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
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
2023年《短文两篇》蝉贝壳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_1
2023年《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总()课时主备人:李家臣审核:七年级语文组【导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力量目标:学习由一个详细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乐观、仔细对待生命的态度。
【导学重点】目标1【导学难点】目标2【导学方法】合作探究【课时支配】1课时【课前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抖动()聒聒()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晰“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漂亮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闹的战鼓;秋天的风,凉快而满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慈爱而温厚,为庄稼带来热忱的呵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3.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4.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一些学问,写在下面。
5.用一般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思索: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先对贝壳的精致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争论沟通明确: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缘由,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由于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荣。
它也提示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兴奋精神的感觉。
b.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松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专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蝉、贝壳教案.doc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感受生命。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 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小小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屮文大学屮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
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
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三、朗读课文,探究生命。
(一)、写作手法。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1、朗读《蝉》中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确响彻一个夏天(惊),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2023年《短文两篇》蝉贝壳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1
2023年《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收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总()课时主备人:李家臣审核:七年级语文组【导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主意。
能力目标:学习由一个详细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仔细对待生命的态度。
【导学重点】目标1【导学难点】目标2【导学主意】合作探索【课时安顿】1课时【课前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短暂()刚强()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晰“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触。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优美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强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清凉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仁慈而温厚,为庄稼带来热情的呵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3.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誊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4.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5.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准确、流利。
思索: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商议交流明确: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缘故,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欢喜精神的感觉。
b.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刚强、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美的贝壳。
(七年级语文教案)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及参考资料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及参考资料七年级语文教案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蝉[①]小思今年,蝉鸣得早。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②]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③]?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⑤]了那烦人的聒聒!____年6月23日贝壳[⑥]席慕蓉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
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短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蝉贝壳的特点;(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懂得分享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蝉贝壳》的阅读与理解;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3. 课文中的句子和语法结构的分析;4. 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展示蝉贝壳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蝉贝壳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蝉贝壳》;(2)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含义。
3. 生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学生朗读并模仿;(2)学生通过组词和造句的方式,运用生词和短语;(3)教师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2. 朗读与表达:学生是否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短语进行表达;3. 作业与测试: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蝉贝壳的实物或图片;2. 课文《蝉贝壳》的文本;3.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黑板;4.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或物品。
六、教学扩展: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蝉贝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蝉的生活习性;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蝉贝壳的特点,通过展示和讲解,向其他小组介绍;3. 创意表达:邀请学生用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他们对蝉贝壳的想象和创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生词,掌握生词的正确书写。
(2)能够朗读并背诵短文。
(3)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事物描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和理解生词。
(2)朗读和背诵短文。
(3)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正确书写。
(2)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2)准备生词卡片。
(3)准备相关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1)预习短文,熟悉生词。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蝉贝壳。
(2)邀请学生分享对蝉贝壳的了解。
2. 学习生词:(1)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正确拼读。
(2)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3)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检测。
3. 朗读短文:(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全班一起朗读,培养朗读兴趣。
4. 理解短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短文内容。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强调短文主题。
5. 事物描述练习:(1)学生观察蝉贝壳,用自己的话描述。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3)教师指导,提高描述能力。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词,加强记忆。
2. 背诵短文,提高朗读能力。
3. 观察身边的事物,练习描述。
六、教学拓展:1. 知识:(1)教师介绍蝉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蝉的生长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蝉贝壳的作用,联系实际生活。
2. 课外阅读:(1)推荐与蝉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蝉的日记》。
(2)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敛——卑微——
一丝不苟———
3、我还掌握了下列字、词:读这篇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蝉和贝壳的语句。
2、找出这两篇文章中蝉和贝克令作者所震撼和赞美的地方,请用原文回答。
3、我能在文中找到作者所感悟的道理:
1、我对这篇文章还有疑问与大家共同探讨
蝉陆龟蒙
你会和它一起躺在沙滩上,只凭风作使,
你会穿上你自己的衣裙,全仰柳为都。
你会把水浪洪钟般的声响,一腹清何甚,
和它连结在一起,牢不可分。双翎薄更无。
于是,一只外壁松脆的贝壳
恰似一间空荡的心的小屋,
你会让它充满喃喃的泡沫,
充满轻风、细雨,充满迷雾……
一、基础知识积累:
1、我能给下列字注音。
收敛()聒聒()宽恕()
2、让我们来欣赏下面这篇文章。
枯叶蝴蝶徐迟
峨眉山①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它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当它阖②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③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④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⑤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⑥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和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这样做更教人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物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上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上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的绝灭了。
通辽实验中学七年级上语文学案
班级:姓名:编号:三号
课题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落实字词。
2、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并体会作用。
3、感悟两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预习流程
贝壳所见袁枚
或许,你并不需要我,牧童骑黄牛,
夜晚;从宇宙的深渊,歌声振林樾。
像只不带珍珠的贝壳,意欲捕鸣蝉
我被抛上了你的海岸。忽然闭口立。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追求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装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注释】
①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②阖(he):关闭。③逸(yi):逃跑。④翱(ao)翔:在空中回旋地飞。⑤憔悴(qiaocui):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⑥枯槁(gǎo):形容草木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