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监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市2024届高三年级保温试题
历史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出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C14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

该遗址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刻符龟甲、猪骨等动物遗骸、骨笛、稻作遗存等。

对上述考古发现,解读正确的是
A.该地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C.古人具有一定的精神生活追求 D.原始农耕和畜牧开始出现
2.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

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3.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
时间朝代门下省诸局
502-557南梁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
550-557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
581-604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
604-618隋炀帝符玺
由此可见,隋炀帝时
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 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 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
4.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

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

上述措施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5.清世宗在谕旨中提到:“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丰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广、江西等处。

”但清初仍继续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运(向朝廷运送粮食)配额,具体情况见下表。

据此可知,当时
南直(江南)171万石
浙江63万石
江西57万石
湖广25万石
山东37万石
河南48万石
A.漕运配额符合地方实际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 .江南出现新的经济成分
D .北方农民的赋税负担较轻6.据下图可知,这一时期的商业
《咸丰八年泰明元规矩本》
A .经营模式得以创新
B .违约行为频繁发生
C .契约意识不断发展
D .管理规范受到重视
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德也者,非一成不变者也(吾此言颇骇俗,但所言之者德之条理,非德之本原,其本原固亘万古而无变者也。

读者幸勿误会。

本原惟何?亦曰利群而已),非数千年前之古人所立一定格式以范围天下万世者也。

”这反映出,梁启超
A .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 .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求
C .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
D .提升了国人的道德观念
8.1949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外文翻译机构的决定》中指出:“中央责成中宣部及外俄语、英语两部,扩大学员到五百人至七百人”。

这一决定
A .是党工作重心转移的标志
B .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 .缘于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D .满足了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
9.1966年2月2日,《上海市第三个五年计划绿化工作规划(草案)》发布,指出:“本市市郊面积大,地处国防前哨,海岸线长,绿化植树要多种快长、高大、荫浓的乔木,尽速把海岛、沿海沿江、山头、公路、部队驻地、工矿企业、农村四旁等地普遍绿化起来。

”据此可知,该规划
A .体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B .缓解了中国的外交困局
C .重在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D .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10.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1980年起,中央开始向地方各级政府“放权让利”,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灶吃饭”。

下表为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占比表(%)。

这说明
A.中央财政状况得到提升 B.市场经济实现较快速发展
C.国家财政体制有待完善 D.计划管理体制被彻底废除
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任命行省总督时规定:“元老院行省的总督任期一年,由抽签产生,除非某位元老因有大量子女或因婚姻而享受特权。

”公元前18年,屋大维规定:“允许除元老之外的所有人娶被释女奴,并给予他们的后代以合法地位。

”这些规定A.有利于增强共和国凝聚力 B.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C.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D. 折射社会发展潜力不足
12.中世纪晚期,佃农除了交纳习惯地租之外,还需要在保有地继承或流转时向领主交纳土地易主费。

此时这两笔本不相关的租费合并计算——不变更受习惯法保护的偏低的习惯地租,提高以往不受习惯法重视的土地易主费——并逐渐演变为随市场波动的商业地租。

这一变化A.加速价格革命的进程 B.破坏了习惯法的权威性
C.强化了封建契约关系 D.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转型
13.瘟疫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西班牙侵略者却几乎不被感染,传教士趁此竭力灌输这是神在凭借疫病表达愤怒和对侵略者的偏爱。

原住民则由于缺少遭遇一连串致命传染病的相似经历,也认同了征服者的这一认识。

据此可推知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变化
C.非洲原有社会解体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14.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他明确地指出,大学要“尊重科学和它的自由的生命力,以不受限制的科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真正科学修养,有独立思想,有理智和道德的青年。

……把科学看作尚未穷尽、且永远无法穷尽的事物,并不舍地探求。

”该大学的创办
A .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B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 .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D .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影响
15.据统计,俄国《真理报》1918—1919年间的30期报纸中,总计录得广告175条,基本上都是社会服务类广告。

该报1922年7月第169号的第6版刊登了莫斯科农产品公司和国家进出口贸易办事处的商品销售、啤酒销售等广告。

这一变化
A .缓和了与西方紧张关系
B .源于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C .偏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16.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签订《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规定六国在北约组织范围内参加西方的防务。

1954年,在法国议会驳回《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后,德国漫画家贝伦特创作了名为《拒绝!》的漫画。

据此可知
A .法国仍有重振大国地位的愿望
B .德国的军事威胁依然严重
C .英美极力推动欧洲共同体成立
D .法国总理成为权力的中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
雅》。

……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
从古至今的德国军队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
曰判,文理优长。

——摘编自《新唐书》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

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摘编自《唐六典》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摘编自《唐会要》(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

(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在河北阜平成立。

到1940年,边区征收的税种,除了村合理负担、救国公粮、田赋之外,还有工商营业税、烟酒税、印花税、田房契税、出入口税等,难以满足战争形势下财政支出急速扩大的需求。

晋察冀边区政府于1941年开始在边区境内推行统累税,即将各种税种合并征收,并减少了征收次数,但在边区复杂的租佃关系之下统累税征收产生了一些问题。

1942年的统累税在税则上做了较大的修改,标准亩进一步适当做了下调;财产和收入分开计算;降低累进率。

实行统累税的最初两年,贫农和中农的统累税负担比较重,因此在随后的减租减息中,边区政府比较强调反对地主的经济剥削,维护农民利益。

到减租减息深入开展之后,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边区政府也开始注意到地主的诉求,努力平衡地主与农民的利益,地主也逐渐接受了统累税负担和减租减息政策。

1943年的统累税减轻了低地租土地的土地税。

一直到抗战结束,晋察冀边区的统累税在各阶层之间的负担情形有了较好的改观。

——摘编自周祖文《统一累进税与减租减息:华北抗日根据地
的政府、地主与农民——以晋察冀边区为中心的考察》(1)根据材料,归纳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税制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税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1791年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显示出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19世纪美国在钢铁等一些领域慢慢追赶并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论是制造业产值(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制造业从业者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2000年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摘编自王丹莉等《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
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材料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了许多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措施。

——摘编自王雨杰《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其就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去工业化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振美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

(4分)
20.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某一历史时期的两个文明(国家或地区),在地图上用①和②标示其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两者之间的联系。

(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文明;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邯郸市2024届高三年级保温试题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 C A A A B D B C C C D D B D B A 1.【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贾湖遗址出土了刻符龟甲、猪骨等动物遗骸、骨笛、稻作遗存等,其中刻符龟甲、骨笛说明古人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开始有了一定的精神生活追求,故C 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贾湖遗址是否具备了国家形态,故A项错误。

贾湖遗址位于黄河下游,材料也未提及该遗址发现粟,因此无法得出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故B项错误。

原始农耕和畜牧开始出现是距今一万年前,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因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无力征讨匈奴,通过和亲等方式减少匈奴的威胁,因此,文帝引用汉高祖的话“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这体现了文帝时期“无为而治”的边疆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经济繁盛,国力强大,希望通过对匈奴战争的方式实现国家大一统,因此武帝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说明因经济发展推动治国理念的转变,故A项正确。

材料所阐述的是汉朝边疆政策的变化,与地方治理体系和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故B、C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汉朝的民族管理政策,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
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隋文帝时门下省有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六局。

从名称上可以发现,这些机构主要是具有服务皇帝衣、食、行、医药等生活起居的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时期增设的符玺局掌管皇帝的印玺,与皇帝下发诏书相关,到了炀帝时期,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给皇帝生活服务的诸局,都被移出门下省,说明门下省日益从服务于皇帝生活起居转变为政务机构,这也为唐朝时期门下省演变为具有封驳审议权的政府机构做好了准备,这表明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故A项正确。

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君主集权不断削弱,故B项错误。

门下省仅是中央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无法反映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故C项错误。

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行政效率逐渐提升,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路作为州的上级机构却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而是由四个平行机构组成,并且州之上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不同路的职能机构管辖同一个州,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出现汉唐时期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情况,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故A项正确。

“虚三级”体制的设置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并不是解决中央宰相专权问题,故B项错误。

中国分裂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宋朝的“虚三级”体制无法铲除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

“虚三级”体制一定程度上会使地方管理复杂化,降低行政效率,但是不会使管理混乱,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清世宗的谕旨以及所学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窄人稠,即丰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广、江西等处,这说明宋明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已经转变为清朝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但是清朝却继续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运配额,通过表格可知配额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这就使得这一地区的百姓大量从两湖地区买进粮食,从而推动了粮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故B项正确。

通过皇帝谕旨和表格可知漕运配额已经不符合地方实际,故A项错误。

江南出现新的经济成分指的是雇佣关系,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漕运配额只能看到山东河南两个北方省份,并且漕运粮食也不代表全部的赋税,故无法得出D项。

6.【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中泰明元所立的铺规,可知其内容包括对柜台经理应尽的责任要求以及和买主之间交易不能出现误漏账目的情况,一旦出现须加倍作罚,可以看出对商业行为规范的重视,故D项正确。

经营模式创新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A项。

材料中“倘以后有主顾言说并未取此货,并不欠此账目”,可知商业中存在违约行为,错在频繁,故排除B项。

材料中经理和顾客产生纠纷的处理,能体现一定的商业契约意识,但是没有前后对比,无法看出契约意识不断发展,同时结合材料可知主旨是商号对柜台经理应承担责任的要求,故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强调时代发生变化了,传统道德也需要变化,要对传统道德加以改造,适应新的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深,德要利群,要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故B项正确。

梁启超想借助改革传统道德,培养新的国民,而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西方文化,排除C项。

材料主题是梁启超对传统道德的理解,无法看出对国人的影响,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因此成立外文翻译机构,为国家发展培养翻译人才,故C项正确。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在会议上提出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是反帝反封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成立外文翻译机构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错在满足,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地处国防前哨,海岸线长”及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中美关系依然紧张,国际局势对中国不利,通过种植新的乔木来隐蔽掩护重要工程,有利于保护国防,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故C项正确。

敢为人先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时代精神,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局势依然紧张,外交困局并没有缓解,排除B项。

“左”倾是冒进的错误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国际局势紧张,材料中规划是符合当时形势的,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之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和财政支出比重都在下降,而地方的比重都在上升,说明国家财政面临困难,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严重削弱,这必然影响国家职能的发挥,因此国家财政体制仍然需要完善,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财力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中央财力面临困难,排除A项。

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提出的,不符合时间,排除B 项。

中央向地方各级政府“放权让利”会冲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彻底废除”程度表述有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仍是在计划之下的放权,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通过本题材料可知,罗马此时的政策意在奖励生育,增加人口,结合所学知识,罗马在对外扩张战争过程中公民人口减少,因此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生育,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潜力不足,故D项正确。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开启罗马帝国时期,故A 项错误。

题干内容未涉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因此不能体现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故B 项错误。

题干未涉及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故C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通过本题材料可知,中世纪晚期,领主在不提高习惯地租的同时,提高了土地易主费,从而大大抬高地租,成为圈地运动的重要诱因,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因此选D。

中世纪晚期,价格革命尚未发生,故A项错误。

受习惯法保护的习惯地租没有提高,说明地租提升的过程中没有破坏习惯法,故B项错误。

土地易主费的提高,实际上是对封建契约关系的突破,故C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通过本题材料可知,出于对瘟疫的恐惧,美洲印第安人选择信仰天主教,导致拉丁美洲的天主教信徒增加;因为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导致美洲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贩运非洲黑奴补充劳动力,造成美洲人种的变化,故B项正确。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

美洲原住民因瘟疫大量死亡,导致原有社会解体,故C项错误。

欧洲商业格局变化与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通过本题材料可知,洪堡认为大学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独立思考,明显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故D项正确。

古希腊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故A项错误。

近代科学兴起于16世纪,故B项错误。

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故C 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通过本题材料可知,《真理报》在1918-1919年间几乎没有商业广告,而在1922年则登出商业广告,说明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因此选B。

20世纪2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敌视苏俄,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苏俄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并未偏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项错误。

苏联1922年12月30日成立,且工业化建设方针是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的,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通过本题材料可知,法国拒绝《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是因为该条约是在美国控制的北约范围内的共同防务,也有对德国军事实力恢复的担忧,说明其既不愿意受美国控制,也不甘心看到德国恢复军事实力,因此A项正确。

该漫画是德国画家所创作,故B项错误。

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政体,权力中心是议会,故D项错误。

17.【答案】(1)措施: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培养翻译人才并向外传播汉文典籍。

(2)历史作用: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传播;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

【解析】(1)本小问要求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

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唐朝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

根据材料一中“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
楷法遒美……”以及材料二中“集贤院学士……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可以得出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中。

根据材料二中“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

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可以得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根据材料二中“集贤院学士、秘书监、校书郎、中书省翻书译语、鸿胪寺译语”等官职可以得出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

根据材料二中“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可以得出培养翻译人才。

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向外传播汉文典籍。

(2)本小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一学校教学的内容以及材料二专职官员的设置可以得出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

根据材料一中官员选拔的要求可以得出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

根据三则材料中对语言文字的重视可以得出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传播。

根据材料二设置翻译官员以及材料三向少数民族和周边地区赠送儒学典籍可以得出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

18.【答案】(1)政府主导;简化税种;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坚持实事求是);兼顾政府、地主与农民的利益;将统累税和减租减息相结合。

(6分)
(2)增加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调动了地主和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晋察冀边区乃至华北敌后的持久抗战;为建国后的税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6分)【解析】(1)通过本题材料中“晋察冀边区政府于1941年开始在边区境内推行统累税”可知,税制改革的特点是由政府主导;从材料中“将各种税种合并征收”可知,税制改革简化税种;从材料中“实行统累税的最初两年……边区政府比较强调反对地主的经济剥削,维护农民利益。

到减租减息深入开展之后……边区政府也开始注意到地主的诉求,努力平衡地主与农民的利益”“1943年的统累税减轻了低地租土地的土地税”可知,税制改革有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坚持实事求是)的特点,以及兼顾政府、地主与,农民的利益,将统累税和减租减息相结合的特点。

(2)通过本题材料所反映的税制改革前,晋察冀边区政府面临税收“难以满足战争形势下财政支出急速扩大的需求”的困境可知,税制改革具有增加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晋察冀边区乃至华北敌后的持久抗战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中“到减租减息深入开展之后,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边区政府也开始注意到地主的诉求,努力平衡地主与农民的利益”“一直到抗战结束,晋察冀边区的统累税在各阶层之间的负担情形有了较好的改观”可知,税制改革具有调动了地主和农民的积极性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晋察冀边区政府的税制改革可以为建国后的税制改革提供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