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word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媒体
投影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秦观
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姜夔
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

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2)寄奴:(3)刘义隆:(4)佛狸祠下:(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

师补充明确:“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

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一饭三遗矢)。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

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八)、拓展延伸
(一)《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天际流。

年少万兜鍪(头盔,指代士兵),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个词语意相同?都指什么?(明确:“望中犹记”中的“中”,都指中原大地)
(2)词中哪几个句子是赞孙权的?
(明确:“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生子当如孙仲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