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 川教版-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某某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改革开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营造氛围:播放视频《春天的故事》
[导入新课](3分钟):
师说: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女儿生日那天一大早,王老师打开电脑,给远在美国的妹妹一家人发了问候,然后就带孩子上街,先去逛超市,什么超市呀,美国投资的沃尔玛,马来西亚投资的百盛,买到了几样东西,一样来自德国,一样来自韩国,一样来自美国,然后到人民公园用日本的佳能相机给孩子照了几X照片,随后就去麦当劳吃午饭,看到了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旅行者。
午饭后,碰到吕老师,开着别克轿车,拿着诺基亚手机,说自己的女儿暑假到澳大利亚一个家庭里学习生活了一个月,感觉不错,准备过年后联系到美国留学。
她自己到美国旅游时,买了一个精美的小笔记本带回国作纪念,回来后仔细一看,最后一页上写了几个字:MADE IN CHINA。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外国事物,他们能进来,中国人能出去,我国的大门是打开的,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
[教师讲授](27分钟)
师说: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九课《对外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了解相关的知识。
请同学们翻开书到P55页。
首先齐读课文导言,了解本课主要内容,随后请看屏幕,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给大家5分钟时间,自己独立看书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部分,要求是边做题,边在书上将相应的知识要点勾下来。
有困难的同学可举手小声询问老师。
学生:完成基础知识自学,老师巡视指点。
(5分钟)
师说:时间到了,做完了的请举手。
大多数同学完成了,我们接着深入学习。
探究一: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背景(5分钟)
师说:刚才同学们看了书,知道了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者是(),提出的时间是(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那你们知道对外开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老师展示: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前提下,本着平等互利原则,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科技文化交流。
包括“引进来”、“走出去”。
听了故事,大家知道在身居内陆的三线中等城市某某就有诸如沃尔玛、百盛、麦当劳等外资企业存在,至于外国商品也并不罕见。
为什么那些外国企业要到中国来?(人多市场大资源丰富,赚钱)为什么中国要让他们进来赚我们的钱?对我们有好处吗?为什么要对外开放?(提示:从历史、现实两方面去思考)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老师:从X骞通西域,到X和下西洋,中国几度开放几度繁荣。
但到明朝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可以因开放而兴旺,也可以因闭关而衰亡。
建国后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左”总结“不开放不行”,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经济特区的设立(7分钟)
老师:迈出开放第一步的是经济特区的建立。
设了哪几个特区?
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找出来。
老师:特区“特”在什么地方?
学生:看书后回答。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优惠政策、灵活措施。
老师:为什么选择这几个城市?
学生:沿海,毗邻港澳,交通便利,著名侨乡,物产丰富
老师:经济特区与某某、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思考:一是社会政治制度不同。
某某、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行政管理权限不同。
三是立法、司法权限不同。
四是经济政策不同。
老师:特区开办后,发展得如何?影响怎样?看〈特区成就〉视频。
学生:总结归纳。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X作用和导向作用。
)
老师: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说明了什么?对外开放的决策是正确的。
试点成功了就推广,继续扩大开放,促使更多地方经济得以发展。
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扩大与全方位格局的形成(7分钟)
老师:在经济特区开办成功,尝到开放甜头的中国人继续扩大开放。
又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学生:84年:沿海开放城市14个: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85年: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90年代,开放开发某某浦东。
92年,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老师:开放某某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想想,为什么要开发开放这个地区呢?中央有什么考虑?
(从某某浦东新区及某某自身的发展、带动某某及整个长江流域两个方面来认识。
)
学生:回答。
老师:浦东的开发有什么成就?用事实说话。
学生:看视频。
老师:了解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过程,能否给我们理一条线索,归纳出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学生:
时间开放模式空间
1980、1985 5个经济特区点
20世纪80年代 14个沿海开放城市线沿海
7个沿江开放城市面
20世纪90年代 5个沿江开放城市
18个内陆省会城市内地
15个沿边开放城市
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结论: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形成。
老师:对外开放从1978年吹响号角,1979年在理论指导下开始实践,“摸着石头过河”,战战兢兢,至今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
边干边反思,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吗?它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探究四、对外开放的成就:(3分钟)
老师:播放〈开放成就〉视频。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
学生:讨论并举身边的例子说明: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由学生来总结:今天学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感悟。
(5分钟)
巩固练习与拓展延伸:(3分钟)
一、选择题
1.人们一说起对外开放,首先想到的是沿海地区,1980年我国首先建立特区的两个省是()
A.某某某某 B.某某某某 C.某某某某 D.某某某某
2.高达420.5米的某某金茂大厦,号称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奇迹”这一奇迹的诞生地是()
A.某某 B.某某 C.某某 D.浦东
“头”一“尾”两个城市,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
某某实行对外开放的时间是()
A.1978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92年
4.据1988年,即对外开放十年的统计,我国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16377项,协议金额达78
5.1亿美元,外资企业已达15948家,外商实际投资121.08亿美元,这组数据直接反应了对外开放为我国带来了()
5、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引进外国的()
①资金②先进科学技术③企业管理经验④思想意识形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国有一个城市在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又最早主动开放为经济特区之一。
它就是()
A.某某 B.某某 C.某某 D.某某
7、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所说:“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
A.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B.实施“一国两制”政策 C.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
8、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发区④内地()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二、讨论探究(2分钟)
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以从背景、国家行使主权情况、内容、影响四方面对比)
参考答案:
A.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
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