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政治试卷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和答题卡,共 4 页。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保持答题卷清洁、完整,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联系具有普遍性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
2.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
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是因为
A.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B.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

”人们的这一评论说明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的首要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5.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之所以要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都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正确的意识能够通过人们的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6.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7.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8.西部大开发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这一要求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9.近年来,有人提出要“以世界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熟悉并认同的逻辑去向世界
说明中国”,因为“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

也有人反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西方“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去向外人说明中国?难道我们不可以用中国的方式和语言展现中国?形成上述不同的看法说明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0.“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1.对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实践与认识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2.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主要体现了
A.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C.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1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观念的集合”
16.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B.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 D.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17.“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这是因为它: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19.《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是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20.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21.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

”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22.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23.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

这说明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4.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25.“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D.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26.俗话说:“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27.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28.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9.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0.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第Ⅱ卷
1.辨析:实践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是主观的,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12分)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16分)
3.北京中医院有位老大夫,擅长治疗肝病,慕名前往求医的人很多。

科技人员根据这位老中医几十年诊病的经验和所开的处方,把肝病分为8个主型、36个亚型,并结合各种病人的具体情况,输入电脑,从而可开出2亿多种不同的处方,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大大提高了看病效率。

(1)电脑为何可以给人诊病开处方?(6分)(2)电脑能否代替人脑产生意识?(6分)
高二政治期中试卷答案
1_5CBADC 6_10 BDBDC
11-15 ABCBB 16-20 BDBBC
21_25CDBBC 26_30CCACB
1.辨析:实践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是主观的,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12分)(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
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具有客观性。

题中认为“实践是客观的”有一定的合理性。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认识范畴。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因此,不能说“真理是主观的”。

(3)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因此,真理标准大讨论,明确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是错误的
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16分)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3.北京中医院有位老大夫,擅长治疗肝病,慕名前往求医的人很多。

科技人员根据这位老中医几十年诊病的经验和所开的处方,把肝病分为8个主型、36个亚型,并结合各种病人的具体情况,输入电脑,从而可开出2亿多种不同的处方,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大大提高了看病效率。

(1)电脑为何可以给人诊病开处方?(6分)
(2)电脑能否代替人脑产生意识?(6分)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科技人员根据老中医的实践经验和病人的具体情况对肝病进行分类、编成程序输入电脑,所以电脑可以模拟老中医给病人开处方。

这正是人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2)电脑不能代替人脑产生意识。

因为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离开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电脑只能根据科技人员输入的程序模拟人的思维,但永远不会代替人脑产生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