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正确指导思想,是实现教育目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类型的不同需求,2021年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应运而生,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55 个首批木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在各院校生根发芽。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谢俐副司长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攻坚克难,努力做好木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中强调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学校试点是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具体落实,职业本科如何做好试点专业的建设工作,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教育系统相关人员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笔者通过研究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木科层次职业教育、普通本科及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异同之处,分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持续改进问题的探索过程。

文中所述仅代表作者所在课题组立足本校课题研究的成效与观点。

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两者均为职业教育,只是培养层次不同,其根本任务都是落实立德树人,那么如何理解“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木科的层次的“高”在哪里。

木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文件中强调•坚持知识教授与技术技能培养并重、探索木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这是一个探索的阶段,与普通本科同为本科层次,但属于不同教育类型,与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有专科与本科层次的差别。

课题组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政策文件的分析,对比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及木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意见,本科
层次职业教育介于两者之间,但不是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为职业教育,但不是高职教育简单的学历提升,那么究竟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差距在何处,简单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方而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但与中职教育不同的是在专业知识的获取量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会更丰富。

木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要知识、技能并重,知识要比高等职业教育要高,但也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以。

应用”为目的,兼顾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方而的基木理论和操作技能,能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及通用设备、机电设备、数控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管理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业者”。

而本科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康长寿心灵美、就业创业能力强、造福社会贡献大等学院特色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学术素养和工程素养,掌握现代设计制造先进技术,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应用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创新、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服务智能制造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方面
与培养目标对应,高职的培养规格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均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但具体的规格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别。

仍以机械类专业为例,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能力培养要求上主要提出学生的实操能力,比如•機械零件测绘设计能力与计算机绘图能力”“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操作能力”•工装的设计、制造及装配能力"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元件的使用维护能力和PLC技术”•工艺规程制订能力”•加工质量分析能力”等。

而木科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强调了'设计”与“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积累,比如“机械专业英语文献查阅基本技
能”'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电学、力学原理与分析方法”“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熟练绘制机械图纸”“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掌握机械加工及测量的基本技术”等。

从培养规格上分析,木科层次职业教育更强调以系统化方法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及设计、规划、整合、创新等能力。

(三)从专业培养过程和毕业要求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校三年,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其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较少,毕业要求相对比较笼统,以完成教学计划内课程、完成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并取得相应学分为学生毕业标准。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四年学习, 实践学时达50%以上,毕业要求条款更为详细,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设计之外要求要有毕业论文及答辩的过程,这对学生在研究设计方面的要求有一定的提高,比高职多了一年的学习时间,在理论知识学习要求方而都有较大的改变。

课程设置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课程比专科的增加了一定的学科基础课,适当考虑专业所跨的学科,比如,在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基础上,重点加强《可编程控制器》《工程制图与CAD》《机械制造工艺》等机械设计部分相关的课程的学时,适当增加《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学科基础课程,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持续改进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依然是与生产相结合,即产教融合。

设置的专业要服务产业,培养人才要面向行业企业,培养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的成效要以多方评价来反映。

职业教育改革最终的目的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设计的过程是否能够支撑目的达成是重点。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如何构建理论和实践高度融合的木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合格培养”转变为•优质培养”和'卓越培养”,需要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一)持续改进的内容
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来说,持续改进的内容包括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

本章节主要针对木科层次
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进行探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木依据。

专业建设团队要有灵敏的“嗅觉”,定期与不定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研工作,响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要素。

(二)持续改进的路径
如何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调研,如何保持灵敏的叩臭觉”,最根木的解决办法是产教融合。

学校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 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而、共同开展教育教学过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开发适用的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这样深度合作的过程,专业教育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紧密为一体,达到共生共赢的最佳效果。

实际上, 由于众多因素的牵制和限制,虽然国家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产教融合的促进与管理办法,但目前仍然存在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人才培养难以满足需求、专业与产业相互脱节、高职教育质量较低、教育资源分配结构的两极化等问题,较难达到产教融合推进持续改进的。

完美境界”,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

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不能因此而停滞,若不持续改进,专业主任若不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教师若不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的持续改进,那么必将被学生拒绝和淘汰,也必将导致•磨合期”更长且培养的人才更加不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

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评价与反馈机制,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价,形成闭环,对人才培养效果及时反思,并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精准判断的依据,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

1.师生反馈机制。

师生反馈机制是目前多数高校一直都有的校内评价机制。

木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业更加重视在校师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两次校级教学评价,采用问卷和座谈等形式。

各专业所在的二级教学单位定期开展院级师生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数据通过汇总分析后,以报告的形式报送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各专业学院,并提岀具体的意见,专业负责人接到教学评价报告后,召集专业建设团队结合专业实际进行
分析探讨,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通过学院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经分管教学校长审批后实施整改措施。

校内评价环节岀现的问题多集中在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师教学方法的优良、实践教学的达成等方面。

校内评价要适时且多样化,比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为做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学校师生积极采用线上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教学质量如何、师生有何诉求等等,就需要学校及时开展调研评价工作。

在我们设计的问卷中要针对线上教学的特殊性,比如•教师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对学生能否通过教师教学设计过程获取知识,能否激发课程学习兴趣,能否满足学生学习欲望,都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调查发现46.64%的学生认为满足学习需求,25.64% 表示基本满足,0.66%认为不满足。

对于教师线上教学过程的设计效果,41.28%的学生认为能掌握,
20.58%表示基本掌握,2.07%觉得学不到东西,其中19级掌握情况较好。

2•用人单位反馈机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或专业在做教学质量评价时仅考虑校内评价环节,而忽略了校外评价环节,所以这样的评价无疑是“闭门造车”和“自圆其说”,而且可能存在师生的主观因素,所以对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也很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用人单位的反馈机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有很大的作用。

反馈评价的时间不定、方式不定,可以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校企合作会议过程中、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过程中等等,采用的方式可以是座谈、问卷、实地采访等。

只要有接触必然能有反馈,学校应積极创造与用人单位研讨专业人才培育的机会,捕捉收集关键信息, 定期组织专业建设团队研讨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改进的建议决策,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持续改进。

3•毕业生反馈机制。

毕业生的评价主要了解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综合能力、就业状况、就业特色、教学过程、学校服务等,便于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教学工作。

为了持续改进,学校就业部门借助麦可思大数据研究,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与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反馈等信息,建立了稳定的往届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及时搜集并了解专业毕
业生在工作中所欠缺的能力,专业负责人及时召集专业建设团队研讨应对策略,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麦可思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2022年对毕业生的调研数据报告中,对于•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有效性综合评价”及•主要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程度和培养效果评价”可以发现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一些欠缺,从而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

4•专业教研室整改落实机制。

校内师生的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毕业生的评价等等,最终落到持续改进工作上,必须要由专业教研室整改落实的机制。

所有的数据初步分析汇总后,需要二次综合分析,这需要专业教研室要综合所有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实际,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并科学合理地制定整改方案。

专业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必须牵头、主动做好相关的工作,寻找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将改进意见形成文稿提交学院审议后,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报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议,经教学院长批准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可修订执行。

三、结语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基于产业需求确定,新设专业论证过程中的调研分析论证工作尤其重要,应杜绝。

闭门造车”情况,这样才能使得后期的持续改进工作良性循环,虽然是职业教育,但能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贯彻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度量。

在教学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收集多方面对教与学评价的数据, 以及时分析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取关键因素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形成教学质量评价闭环,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