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班课后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班课后作业
百病始生
1)名词解释练习
精却:肾精不能下承而下陷的病理过程。
洞泄: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汗出偏沮:应出汗而半身。
2)填空题
单选题练习
32、《灵枢·百病始生》里“三部之气”是指( B )
A.人迎、寸口、趺阳B.风雨、清湿、喜怒
C.上焦、中焦、下焦D.寸、关、尺
E.肺气、脾气、肾气
33、《灵枢·百病始生》认为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其症状表现为( A )
A.皮肤痛B.项背痛C.肌肉痛
D.肢节痛E.头痛
34、《灵枢·百病始生》认为积之始生、得之于哪种邪气( E )
A.湿邪B.火邪C.风邪
D.燥邪E.寒邪
35、《灵枢·百病始生》认为邪中人出现“洒淅喜惊”者,为邪传舍于( B )
A.经脉B.络脉C.冲脉D.皮肤
E.输脉
36、《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感受了( B )
A.火邪B.寒邪C.暑邪
D.风邪E.燥邪
37、吴昆认为“体若燔炭”病症的原因是(D )
A.火 B.风 C.寒 D 、热 E.燥
38、《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的原因是:( D )
A.暑邪外袭B.寒湿阻滞C.风热内停D.湿热不攘E.燥邪内伤
39、《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汗出偏沮,使人( B )
A.痤B.偏枯C.痤D.肤胀
E.痈肿
40、《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汗出见湿”导致的疾病为(C )
A.偏枯B.水肿C.痤疿D.肤胀
E.风疟
1、《灵枢·百病始生》:“喜怒不节则__伤藏____,风雨则__伤上____ ,清湿则__伤下____,_三部之气_____,所伤异类。
”
2、《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暑_不得虚_____,邪不能___独___伤
人。
”
3、《灵枢·百病始生》:“用力_过度____,若___入房__汗出浴,则_伤肾
_____。
此___内外三部___之所生病者也。
”
4、《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___与日___,失其所则__折寿不彰____,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
4、《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_烦劳___则张,精绝,辟积
于夏,使人煎厥。
”
5、《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_精____则养神,__柔___则养筋。
”
6、《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
而为固也。
”
7、《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
气,更伤五脏。
”
8、简答题
试分析病机十九条中的五脏病机
答:(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
动摇等症状,多用肝的病变。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属肾的病变。
(3)诸气膹郁,皆属於肺。
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
部痞塞的症状,多属肺的病变。
(4)诸湿肿满,皆属於脾。
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的症状,多
属脾的病变。
(5)诸痛痒疮,皆属於心。
意指一般皮肤疮疡,出现焮热疼痛瘙痒的症状,多属心火炽盛,血分有热所致。
问答题
1、试述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2、试述《灵枢·百病始生篇》对积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答:阳精与阳气之间,具有互生、互用、互制而宜保持协调的
关系。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即言其互生、互用。
阴精需不断地供给阳气,阳气才能发挥其功能;阳气需护卫于外,阴精才能守于中而不致泄漏。
只有阴气和平,阳气固密,才是正常生理,人体才有健康可言。
故善养生者“陈阴阳”而能“气立如故”。
又阴与阳关系中,以阳气为主导,即所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阳失和则会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
若阳气过盛而阴不济,而见“脉流薄疾,并乃狂”等病症,甚至“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若阴气过盛而阳不能制,则“五脏气争”,百病由生。
若两者“离决”,则会出现昏厥,甚至死亡。
此外,阴阳失和的情况十分复杂,如同自然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那样,使生长化收藏的正常规律
遭到破坏。
在疾病发生与变化方面,一个季节受邪,可以在下一个季节发生疾病,而表现出阴阳失调,所谓“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夏)乃为洞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2答:《灵枢,百病始生》认为寒邪是积病的重要原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而人身气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寒邪逆入肠胃,则使血脉与痰湿搏结,日久成积。
在成积方面的原因或暴饮暴食,肠胃壅满,脉络驰纵而血聚;或用力过度,胃肠络脉受伤,血溢于肠外则血瘀,瘀血于寒邪,痰湿搏结而成积。
总之,寒邪侵袭,七情不和,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是成积的原因。
病机则是寒邪,气滞,血瘀,津液凝聚,积而不散。
积证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病理过程,各种原因互为因果。
这对后世关于肿瘤病理及治疗的研究,颇有启发。
宜法方异
单选练习
1、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
东方之域多( C )
A.其病生于内B.其病多痿厥寒热C.其病皆为痈疡D.脏寒生满病E.其病挛痹
2、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
南方之域多(C )
A.其病生于内B.其病多痿厥寒热C.其病挛痹D.脏寒生满病
E.其病皆为痈疡
3、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
北方之域多(D )
A.其病生于内B.其病多痿厥寒热C.其病挛痹D.脏寒生满病
E.其病皆为痈疡
4、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
西方之域,治宜( D )
A.砭石B.导引按蹻
C.微针D.毒药E.灸焫
5、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南方之域,治宜( C )
A.砭石B.导引按蹻
C.微针D.毒药E.灸焫
6、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中央之域,治宜( B )
A.砭石B.导引按蹻
C.微针D.毒药E.灸焫
6、B。
答案分析: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
7、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东方之域,治宜(A )
A.砭石B.导引按蹻
C.微针D.毒药E.灸焫
7、A。
答案分析: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对“精不足者”,宜采取的治则是( B )
A.温之以气B.补之以味
C.阴阳双补D.制
牛引之
E.引而竭之
8、B。
答案分析: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填空练习:
1、《素问·异法方宜论》认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
待衰而已。
”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摰引之。
”
7、《素问·汤液醪醴论》认为疾病不能治愈的原因是“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
8、《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
名词解释练习
神不使:神机衰败,不使针灸,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标本相移:治病时对本病和标病治疗的先后或逆从,要根据病情出发决定,标本不是固定的次序,而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简答练习
1、据《素问.标本病传论》,简答“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含义
2、简述“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含义。
1:答:病症轻浅着,标本兼治。
病症急重,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指标,或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
2:答:寒因寒用是指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热因热用是指寒药治疗真热假寒。
塞因塞用是指运用补益固涩的方法治疗正虚所致的胀满闭塞不通的病症。
通因通用是指运用通利泄下的方药治疗结实下利病症。
血气精神
填空题练习
1、《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
2、《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
3、《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
”
4、《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
”
5、《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
6、《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
”
7、《灵枢·决气》:“气脱者,目不明。
”
8、《灵枢·决气》:“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
9、《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
”
10、《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
名词解释练习
1、悗乱:心胸郁闷烦乱之意。
2、意不存人》:精神失常,旁若无人状。
3、经溲不利:大小便不利
单选题练习
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气虚的症状是(D )
A.恐B.四肢不用
C.腹胀经溲不利D.悲
E.笑不休
1、D。
答案分析:根据《灵枢·本神》所云:“心气虚则悲”。
2、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肺气虚的症状是( C )
A.恐B.四肢不用
C.鼻塞不利D.怒E.笑不休
2、C。
答案分析:根据《灵枢·本神》所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
3、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虚的症状是( B )
A.恐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C.腹胀经溲不利
D.悲E.笑不休
3、B。
答案分析:根据《灵枢·本神》所云:“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
4、《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年人易出现什么症状?(A )
A.夜不瞑B.不昼瞑C.夜瞑D.昼精E.夜昼不瞑
4、A。
答案分析: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云:“老人之不夜瞑者。
”
5、《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少壮之人多表现为什么情况?(E )
A.昼夜瞑B.不昼瞑C.夜瞑D.昼瞑E.昼精夜瞑
5、E。
答案分析: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
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6、《灵枢·本藏》指出具有“奉生身而周于性命”的物质是(C )
A.五脏B.六府C.血气精神
D.自然清气E.营卫之气
6、C。
答案分析:根据《灵枢·本藏》所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
7、据《灵枢·本藏》,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作用的是( A )
A.卫气B.营气C.肾气
D.志意E.五脏
7、A。
答案分析:根据《灵枢·本藏》所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
简答题练习
简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含义。
问答题练习
1、怎样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
1:答: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心肺宣发水谷精气的功能。
如同
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中焦如沤是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物质的功能。
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
功能。
2:答:汗是由津液所化。
血亦由水谷精微和津液化合而成,“中
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由此可见汗血同源。
在病理情况下。
多汗必伤其血,失血亦必伤津,汗血两伤必致阴液枯竭,生命可虞,单伤汗或伤血,经及时治疗,尚有生机。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失血,血虚患者,就不能妄夺其汗;对于脱汗者,也不宜用动血之品或针刺放血疗法。
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启发,如《伤寒论》便提出“衄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的告诫;而血虚或失血感受表邪者,又有养阴发汗或养血发汗的创制,并又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理上“血汗同源”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