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性收入与农民纯收入

合集下载

中国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中国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中国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国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用于衡量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人均纯收入是指每个农村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总收入减去直接与这些经济活动有关的费用后所得到的净收入。

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活动的收入水平和财富积累情况。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计算方法通常是将农村居民从各种收入来源(如农业、养殖业、副业和转移收入等)获得的总收入减去直接与这些经济活动相关的费用,如种子、化肥、养殖费用和劳动力支出等。

这样计算得到的净收入即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了解中国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变化。

这对于制定合理的农村发展政策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村居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描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不同年份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关键年份的数据在以下列举的几个关键年份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引人注目:年份1]:[对应年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

这一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出现 [增长/下降] 的趋势。

其原因可能是 [相关原因]。

年份2]:[对应年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

这一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出现 [增长/下降] 的趋势。

其原因可能是 [相关原因]。

年份3]:[对应年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

这一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出现 [增长/下降] 的趋势。

其原因可能是 [相关原因]。

变化趋势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解释:政策引导: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民技能培训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乡差距缩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廊坊大厂

廊坊大厂

编辑本段2.河北省廊坊行政区划大厂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始建于1955年,行政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是全国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全县幅员面积176平方公里,下辖2镇3乡105个行政村,总人口11.1万,其中回族人口2.4万,占该县总人口的21.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县以建设“人口小县,经济强县”为目标,以一抓(项目)、二促(非公有制经济、畜牧产业化)、三增(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为工作切入点,解放思想,创新进取,实现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0年,该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人均达到17207元;财政收入10006万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9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4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72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和9%。

大厂由来据传,明嘉靖年间,海氏先祖海南悉由沧州迁居此地立村。

因当地为明代较大牧马场,俗称大场,遂以此为村名;后大场又演变为大厂。

1952年设大厂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大厂回族自治县。

区位优势该县西距北京市区40公里,西北距首都国际机场38公里,东距秦皇岛港250公里,南距天津港120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便利的交通条件。

北京至秦皇岛的电气化铁路、北京至哈尔滨的102国道横贯县境北部;北京至中国重工业城市沈阳的高速公路经过县境南端;有一条省级公路北与102国道、南与北京到天津的快速公路相连;县内县、乡、村之间柏油公路互联成网。

目前有三条北京公交线路通往大厂,分别为930路区1线、930路区2线和938路大龙专线,与北京的交通区位优势及便捷程度得天独厚。

自然资源该县农业用地17.6万亩,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豆类和各种蔬菜,被中国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无公害种植基地县”。

该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牛羊集散地和养殖、加工基地,牛羊年贸易量达120万头(只),牛羊年屠宰加工量100万头(只),年产牛羊肉8万吨、骨8万吨、血600吨、皮500万平方尺。

资料分析真题汇总

资料分析真题汇总

[江西06] 一、文字资料一、文字资料(116--120(116--120题)根据下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根据下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梢的发展速度较快。

1992年只有一个国家种植,到1996年增加到6个,1999年为12个。

2003年为18个。

1996年种植面积为170万hm 2, 1999年为1210万hm2, 2003年增加到6770万hm 2.其中,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巴西、中国和南非等6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种植面积的99%.99%.在转基因作物中,在转基因作物中,在转基因作物中,以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以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占58%58%;;其次是玉米,占23%23%;棉花占;棉花占12%12%,油菜占,油菜占6%6%。

其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其次为抗虫性。

在。

其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其次为抗虫性。

在1996-2000年的五年间,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74%74%,抗虫性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抗虫性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19%19%。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统计,2003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已有700万,比2002年又增加100万。

万。

我国的转基因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生物技术己列入国家的“863863””计划。

1998年我国开始推厂转基因抗虫棉,年我国开始推厂转基因抗虫棉,当年推广当年推广24万hm 2, . .到到2003年达到307万hm 2.己占棉花种植面积的60%,60%,且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逐步占主导地位,且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逐步占主导地位,到2004年己占近70%.70%.其他其他作物,比如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大豆等方面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全面展开。

开。

116116、、 2003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比2002年增加了约年增加了约: : A. 14% B. 17% C. 20% D. 23%117117、在转基因作物中,按世界种植面积从大到小排序,排在第四位的作物是、在转基因作物中,按世界种植面积从大到小排序,排在第四位的作物是、在转基因作物中,按世界种植面积从大到小排序,排在第四位的作物是: : A.A.水稻水稻水稻 B. B. B.棉花棉花棉花 C. C. C.油菜油菜油菜 D. D. D.由上述文字看不出由上述文字看不出由上述文字看不出118118、、1996年~1999年.与1999年—年—20032003年相比,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年增长速度年相比,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年增长速度: : A.A.较快较快较快 B. B. B.相当相当相当 C. C. C.较慢较慢较慢 D. D. D.快慢不好估算快慢不好估算快慢不好估算119119、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 A.A.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 B.B.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发展速度较快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发展速度较快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发展速度较快 C.C.在在1996-2000年的四年间,耐除草剂、抗虫性之外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7%7%左右左右左右D. 2003年,俄罗斯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约为130万hm 2120120、、 2003年我国的棉花种植面积约为多少hm 2? A. 480 B. 512 C. 580 D. 623二、表格资料二、表格资料(121-130(121-130题)(一)根据下面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根据下面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998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专业专业技术技术 人员人员技术人员总数 20913 21430 21651 21698 21860 21740工程技术人员 5657 5655 5551 5316 5289 4993 农业技术人636654670675667683(千人)人) 卫生技术人员 3255 3330 3372 3390 3402 3441 科学研究人员 291284275266263275财政科财政科 技拨款技拨款 (亿元)元)总计经费总计经费 438.6 543.9 575.6 703.2 816.2 975.5 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4.1%4.1%3.6%3.7%3.7%4.0%科技三项费科技三项费 189.9 272.8 277.2 359.6 398.6 416.6 科学事业费科学事业费 151.9 168.1 189.0 223223、、1 269.9 300.8 科研基建费科研基建费 47.3 52.9 61.5 63.4 70.0 111.1 其他费其他费49.550.147.957.277.8147.0121121、在、在1998到2003年期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中最多达到年期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中最多达到: : A.21860万人万人 B. 21740 B. 21740万人万人 C. 2191.3 C. 2191.3万人万人 D.2186 D.2186万人万人122 1998-2003年国家财政总支出最少的是年国家财政总支出最少的是: : A1998年 B. 1999年 C. 2000年 D. 2001年123123、在、在1998-2003年财政科技拨献总计经费中,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相差最多为年财政科技拨献总计经费中,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相差最多为: : A. 0.3% B. 0.4% C. 0.5% D. 0.6%124124、从、从1998到2003年中,下面分析正确的是年中,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 A. 每年的“科研基建费”比“其他费”少每年的“科研基建费”比“其他费”少每年的“科研基建费”比“其他费”少 B. 1999年的财政科技拨款年实际增长率最高年的财政科技拨款年实际增长率最高 C.C.每年财政科技拨款总和不到每年财政科技拨款总和不到4000亿元亿元 D 科学研究人员逐年减少科学研究人员逐年减少125125、下列分析中、下列分析中、下列分析中..不符合实际的有几条不符合实际的有几条: : (1)(1)人均经费最高的是人均经费最高的是2003年 (2)(2)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农业技术人员人数1998年最少,年最少,20032003年最多年最多(3)(3)每年的“科技三项费”比“科学事业费”与“科研基建费”的和还多每年的“科技三项费”比“科学事业费”与“科研基建费”的和还多每年的“科技三项费”比“科学事业费”与“科研基建费”的和还多 (4)(4)虽然各类科技人员不是每年都增加,但各类财政科技拨款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各类科技人员不是每年都增加,但各类财政科技拨款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各类科技人员不是每年都增加,但各类财政科技拨款每年都在增加 A.A.没有没有没有 B. B. B.一条一条一条 C. C. C.两条两条两条 D. D. D.三条三条三条 ( (二二)根据下面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根据下面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 指标指标1990 1995 2002 2003 调查户数(户)调查户数(户) 2220 2020 2750 4600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人) 3.34 3.19 2.94 2.97 平均每户就业人口(人)平均每户就业人口(人)2.001.851.481.42平均每一就业人口负担人数(人)平均每一就业人口负担人数(人) 1.67 1.72 1.99 2.09 平均每户就业面(平均每户就业面(%%)59.9 58.00 50.34 47.81 平均每人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平均每人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17.29 2121、、69 2626、、47 2626、、86 平均每人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平均每人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13.00 16.31 19.90 2020、、09 平均每人全面可支配收入(元)平均每人全面可支配收入(元) 1464 4634 8178 9262 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元)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元) 1339 3772 6043 6709 平均每人全年借贷支出(元)平均每人全年借贷支出(元) 345103020742513126126、根据表中调查资料,、根据表中调查资料,、根据表中调查资料,J J 省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比例随时间推移省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比例随时间推移: :A.A.不断下降不断下降不断下降B. B. B.不断上升不断上升不断上升C. C. C.无明显变化趋势无明显变化趋势无明显变化趋势 D D 保持不变保持不变127127、根据表中调查资料,从、根据表中调查资料,从1990年到2003年,年,J J 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相比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相比: : A.A.较低较低较低 B. B. B.较高较高较高 C. C. C.恰好相等恰好相等恰好相等 D. D. D.哪一个较高,看不出来哪一个较高,看不出来哪一个较高,看不出来128128、、 2003年表中被调查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总就业人口占被调查J 省城镇居民家尾田砂产量的比重是产量的比重是: :A. 50.34%B. 26.86%C. 47.81%D. 63.22% 129129、按表中变化趋势、按表中变化趋势、按表中变化趋势. 2004. 2004年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想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省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想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 A.A.高于高于高于 7000 7000元 B. B.高于高于2003年,且低于7000元 C.C.低于低于低于 2003 2003年 D. D.以上都不对以上都不对以上都不对130130、根据表中调衣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根据表中调衣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根据表中调衣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2003年与2002年相比,年相比,J J 省城镇被调查家庭的户均全年借贷支出较高省城镇被调查家庭的户均全年借贷支出较高 B B 总体上说总体上说总体上说.1990.1990年到2003年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住房建筑面积不断增大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住房建筑面积不断增大 C C 总体上说,总体上说,总体上说,19901990年到2003年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住房使用面积不断增大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住房使用面积不断增大 D 1990年到2003年.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年增长额不断增大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年增长额不断增大 三、图形资料三、图形资料(131(131(131——135题)请根据下图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请根据下图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2001-2003年高校分学科毕业生人数统计图年高校分学科毕业生人数统计图 ( ( (单位单位单位::千人千人) )131131、从、从2001年到2003年,每年毕业生最多的学科是年,每年毕业生最多的学科是: :A 工学工学 B. B. B.管理学管理学管理学 C. C. C.文学文学文学 D. D. D.医学医学医学 132132、从、从2001年到2003年,三年累计毕业的人学生约有年,三年累计毕业的人学生约有: : A. 475万人万人 B. 450 B. 450万人万人 C. 425 C. 425万人万人 D. 400 D. 400万人万人 133133、从、从2001年到2003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差最大的两个学科分别是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差最大的两个学科分别是: : A.A.工学和农学工学和农学工学和农学 B. B. B.文学和哲学文学和哲学文学和哲学 C. C. C.工学和经济学工学和经济学工学和经济学 D D 工学和哲学工学和哲学 134134、根据推断,、根据推断,、根据推断,20012001年管理学毕业生人数约为年管理学毕业生人数约为: : A. 12万人万人 B.14 B.14万人万人 C. 16 C. 16万人万人 D. 18 D. 18万人万人 135135、下列分析与预测,正确的有几项、下列分析与预测,正确的有几项、下列分析与预测,正确的有几项: : (I) (I) 三年中哲学类毕业生约三千人三年中哲学类毕业生约三千人三年中哲学类毕业生约三千人 (2) (2) 根据根据2001年至2003年的走势,预测工学类2004年的毕业生将超过70万人万人 (3) (3) 从图中知从图中知2003年毕业生约有188万人,万人,20042004年的毕业生将超过200万人万人 (4) (4) 每年工学类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三分之一每年工学类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三分之一每年工学类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三分之一B 、2002 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比2001 1年增加了135.7 7亿美元亿美元C 、1996 1996 66年至2003 2003 33年中,1999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额都最少额都最少D 、1996年至2003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资额呈连续递增态势。

在现有的中国分配制度下,对个人收入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

在现有的中国分配制度下,对个人收入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

目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追求人民当家做主,消灭阶级,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不是很高,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有些差距,收入的提高于国民生产总值息息相关,在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导下,国家允许一部分的地区先富,再以这些地方起到带头作用,先富带动后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地区之间收入出现差距,但是在我国政策"三步走"的指导下,我过在21世纪50年带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现在国家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目的就是要缩小东西的收入差距,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我过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制度共存的制度,实质还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所以这之间也会存在这一定的差距,毕竟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说生产力的不高,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国会存在收入差距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这就需要我们去奋斗了!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在理论和对策上作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试对此类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梳理。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学术理论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五等分法;二是基尼系数法。

五等分法是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

五等分法又称收入不良指数。

这种测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方式,目前在欧美国家中比较流行,我国也常采用。

最高档收入占全部国民财富比重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

根据曾国安的统计来观察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分别占居民总收入的47%、22%、15%、10%和6%。

收入分配现状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动向

收入分配现状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动向

收入分配现状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动向收入分配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分配。

再分配是政府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再次调节,主要措施包括征收收益税,比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对居民进行转移支付等。

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再分配主要由政府开展。

此外,慈善事业等也是一种形式的收入分配活动,被称为三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现状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地收入法gdp,可以推算出各地加总后的收入法gdp及其分项。

若仅考察2005年以来的数据,可以发现,近几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在上升,企业盈余所占比重在下降,生产税净额所占比重基本稳定。

若与消费率在60%左右的90年代相比,当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而生产税占比偏高。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差距是最主要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998—2003年,农民收入增速远低于城镇居民;2004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差距缩小。

2009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一直快于城镇居民。

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在持续扩大。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14833元,差距较2005年和2000年分别增加7595元和10806元。

三、收入分配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总体上,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有三个。

一是财政收入占比偏高。

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一直快于gdp名义增速。

二是收入分配秩序混乱。

三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其原因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由历史和国情决定并长期存在的原因。

比如,自然条件差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

第二类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原因。

比如,经济发展不可能绝对均衡,改革开放必然有先后次序等。

第三类是体制和政策失当的原因。

比如,始终有强化财政的倾向,始终维护国有企业的强势市场地位,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赠与税、遗产税等调节个人资产存量的税种尚未开征等。

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为何难产“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社会的传统。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在过去30年里,借改革春风,陕西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促进,农民收入迅猛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元,到2007年则为2645元,是30年前的20倍,30年净增了2512元,年均增加83.7元。

陕西农村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陕西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排名一直在倒数第一名至第五名间徘徊,农民增收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㈠历史状况回顾近30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以下五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5年,为快速增长阶段。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紧接着1982年—1986年连续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再到允许农民进城务工,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加速释放,农产品长期供给短缺的局面得到基本扭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得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1985年末,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95元,比1978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2.5%。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为缓慢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得以完全扭转,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民增收困难。

此外,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各种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除了农业税之外,还有“三项提留、五项统筹”、各种名目的“集资收费”。

农民负担的不断加重,严重挫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199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59元,比1985年增长89.2%,年均递增9.5%。

表21986年—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为稳步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构想,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1993年和1994年国务院连续召开减轻农民负担有关的工作会议,各级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三乱”,在一定程度上控减了农民负担,农村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虽然国家近期已经宣布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消费价格,并为低收入居民提供更多支持。

这些微观调控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市场通胀预期,不过,直接的价格控制,如限价或要求公司进行提价备案等,很可能效果不佳。

居民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末端,处在直面通货膨胀的最前沿,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最直接,所以分析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以及怎样降低它们对居民的影响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影响的文献回顾在国外关于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献中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但是在国外众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从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对其的影响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不平等存在消极的影响,即通货膨胀扩大了收入不平等。

Yoshino(1993)基于日本1963-1988年的数据,以工人家庭收入的十分位数度量收入平等,发现预期到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都对收入不平等存在消极的影响。

Romer和Romer(1998)基于1988年66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横截面数据,从收入最低1/5份额的平均值衡量收入不平等中发现,通货膨胀扩大了收入不平等。

且基于1988年66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际的横截面数据,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也得到相同的结论。

Bulir和Gulde(1995)以及Powers(1995)以消费贫困率变化衡量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也得到通货膨胀扩大收入平等的结论。

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不平等没有影响。

Buse(1982)研究发现加拿大的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不存在明显的关系。

Sarel(1997)基于45个国家的数据,发现通货膨胀(包括通货膨胀的水平值、方差和变化率)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都不显著。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收入不平等存在积极的影响。

即通货膨胀缩小了收入不平等。

Romer和Romer(1998)基于美国1969-199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通货膨胀对收入不平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7年2月)1996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两个转变”,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粮食持续增产,财政增收,金融形势平稳,国民经济进入了适度快速增长的轨道,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省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商品零售物价涨幅回落到7.7%,国内生产总值2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0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890亿元,增长9.0%。

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农业基础仍然脆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低,停产半停产企业和下岗待业职工增多等不容易忽视的问题,尚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第一产业1996年,各级党政领导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始终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全力抗灾自救,圆满实现了“粮增产、钱增收”的目标。

种植业种植业持续发展,主要农产品再获丰收。

粮食总产量3483.1万吨,比大丰收的上年增产84.8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主要农产品产品如下:产品产量比上年±% 粮食万吨3483.1 2.6谷物万吨2987.7 3.5豆类万吨74.4-7.7薯类万吨421.0-0.2棉花万吨12.39.6油料万吨133.1-8.3花生万吨28.0油菜籽万吨104.6-11.8甘蔗万吨164.2-3.8黄红麻万吨3.7-8.8烤烟万吨7.5113.7水果万吨171.810.3林业林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有所好转。

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简介

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简介

第16期二○一二年七月四日农民收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调研——基本实现现代化系列调研分析之六提高农民收入是现代化指标任务的硬要求。

我区已经明确了到20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农民收入2012的目标任务是13780元,增长17.7%;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23000元,2013年至2015年年均增长率须达到18.6%。

分析我区农民收入状况,对采取更为有效的对策措施不无裨益。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定义、构成和计算公式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定义目前,我国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定义为: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2、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

2009年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表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和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它包括农村住户成员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包括村干部、民办教师工资资金补贴、乡及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资金补贴等)、在本地(所属乡镇地域范围以内)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常住人口外出(所属乡镇地域范围以外)从业得到的收入。

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经营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

包括经营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和其他家庭经营获得的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向其他机构单位(个人)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

包括利息、股息、红利、租金、投资收益、出让无形资产净收入、储蓄性保险投资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收入等。

收入差距分析

收入差距分析

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飞速增长的时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但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

本文依据1995~2010年我国居民收入及相关经济统计数据,从收入来源的角度,了解和分析得到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形势,并从几个方面合理解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缘由。

一: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表1:表1是1995~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统计数据。

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1995~2010年这段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

具体来看,(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着5%以上的年增长率,特别是2002年以来呈现出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量也从1995年底的不及4300元,增长至2010年底的超出19000元。

这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打破了之前平均主义的分配思想,同时,城镇居民内部间的收入差距也扩大了。

(二)农村居民纯收入也经历着持续的增长期。

但在2004年以前,是一种较低速的增长;自2004年始,开始了一段年均超过10%的增长。

20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900多元,是1995年的3倍多。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既依靠于本身乡镇企业的发展,集体主义经济在避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劳动力不足,单一化生产等问题外,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集中了优势资源和劳动力。

另一方面,城镇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城镇经济发展加快,引导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农村居民收入中随着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带来的工资性收入的变动使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三)通过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对比,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虽然两者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增长,但是两者间的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这个可以从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期比值的变动看出。

1995~2010年这期间,这个比值在绝大多数年份里是呈现扩大的态势。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研究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研究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研究刘宁【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上海、浙江、江苏沿海三省市的城乡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为其他省份提供经验借鉴.对三省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三省市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了三省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年(卷),期】2014(035)003【总页数】6页(P248-253)【关键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作者】刘宁【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6.2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的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成为三农问题的热点之一。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份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上海、浙江和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比来度量。

从静态来看,三省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均显著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城乡收入比分别是 2.32、2.42、2.51,全国的城乡收入之比为3.23。

其中,上海的城乡差距最小,浙江次之、江苏最大。

这一点意味着广大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城乡差更大,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是消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鸿沟的关键。

从动态来看,如图1,从2005年到2010年,浙江变化最小,经历了小幅上升而后小幅下降的变化,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保持稳定;江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城乡收入比从2.33上升到2.57;上海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整体变化不大。

此外这五年中,上海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小于江苏、浙江[1]。

表1 2010年上海、浙江、江苏和全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元收入类型上海浙江江苏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838 27 359 22 944 19 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3 746 11 303 9 118 5 919城乡收入之比2.28∶1 2.42∶1 2.51∶13.23∶11.1 上海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上海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