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柳州铁路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柳州铁路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简称“AI”),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日益逼近人类的文学艺术水平,未来机器将代替人类进行文艺创作,甚至对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成果充满期待。

著名演员李仁堂曾说:“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储备必须从生活中摄取,否则,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枯竭。

”现实的体验带给人们的情感,是人工智能难以模仿的。

文艺并非技艺,人工智能可以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模拟人类进行创作,但从目前来看,它无法拥有人类的创新能力与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虽然能够在文艺领域有所助益,但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

真正需要我们警惕担心的,应该是人们对于文艺的审美与文艺创作趋向人工智能的模式化倾向。

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现实、积极创新,打造出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精品,才能使文艺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的精神活动。

(摘编自李雨青《AI能取代作家吗》)材料二:
随着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能够借助新媒介表达出以前根本不可能表达的艺术形式,比如立体影像、立体电影或者极具参与性的电脑游戏。

而人工智能更是借助复杂计算和深度学习,深入到人的创造性领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

新媒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并且这些艺术形式同时映照出以往那种文学艺术观念有一个隐而不彰的基础,即长时段上的媒介决定性。

只有首先承认这种媒介的决定作用,我们才能将不同媒介技术下的文学艺术进行定位。

这一视角当然是AI的新发展带给我们的,如果没有AI这一新技术的挑战,媒介的决定性依然是隐而不彰的。

从这一方面来说,如果没有媒介对艺术的这种决定性关联,我们就不能够去真正定位文学艺术的性质,以及接纳新的艺术观念,接纳新的艺术形式;并且我们也很难把握,在新的媒介引导下文学艺术会产生何种新的整体灵性。

(摘编自王峰《AI与“灵导”:激发文学艺术新活力》)材料三:
现有的AI艺术无法证明AI已获得由学习到创造的智慧。

目前已有一些AI艺术的实践,如抽象绘画、抒情短诗、微型小说等。

但这些实践一般来说都局限于“学习”的境地,即AI的编程者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
势,通过近乎穷尽式地搜罗某一特定艺术类型的作品,总结了某些模式化创作的技巧。

所谓AI创作便是根据这些模式的规范,对既有素材进行概率性的组合排列(可能还有较优的拣选逻辑设定)。

但此种“创作”方式明显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其一,它有无可能生产长篇叙事作品?很难想象AI 能够通过“学习”的方式掌握一篇十万言小说的技巧,这十万言词汇的采撷、因果关系的组合,就概率计算而言,其开放的复杂性程度不知要超过19路围棋多少倍。

这一点似乎不是简单乞灵于AI计算能力的进步所能解决的。

其二,AI如何能够合逻辑地整合新兴的知识与人类感性判断?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不断随着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艺术家总是能够寻找到一些匪夷所思的途径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人类经验达成一种巧妙的平衡。

如20世纪初那些立体主义、形而上画派的作品。

在没有前人经验“学习”的情况下,AI有无可能通过大数据的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力迫式计算推导、整合产生“创造性”的作品?
(摘编自陈奇佳《“阿尔法狗”后的AI艺术问题》)材料四:
《米洛斯的维纳斯》无疑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件杰作。

但这件作品在出土时,缺失了两条手臂。

长期以来,许多雕塑家及艺术史家,都曾尝试以各种方案来复原这件作品。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方案全都失败了。

是他们缺少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吗?显然不是。

我们可以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来进行设计,但是,美的作品绝非数字计算可以得出来。

事实上,修复维纳斯像的这些努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荒谬性。

他们只是将其当成了之前那尊完整雕塑的残留物,却没有意识到,断臂之后的维纳斯已经成了一件新的作品,一件完美自足的艺术作品——它已不再残缺!不管这尊雕塑在历史上曾经遭遇过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偶然的际遇成就了它的伟大。

表面而言,这只是一个意外的结果,细究起来则会发现:这一事件恰好说明了,具有高度个性特征的审美对象,往往不是理性设计和科学计算所能达到的。

它具有绝对的偶然性,但这一偶然性一旦成为既成事实,就成了唯一的审美高度——它的标准绝不在于之前那个尚未断臂的维纳斯!在审美领域中,它与后者已没有任何附属关系。

(摘编自陈海静《AI时代,如何理解艺术与审美》)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认为人工智能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后者承认人工智能带来了艺术形式的革新。

B.前者认为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景值得期待,后者认为媒介对艺术创作具有长时间的作用。

C.前者认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的情感体验,后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文学艺术性质定位提供了新视角。

D.前者担心文艺审美和创作会走向模式化的歧途,后者认为承认媒介的决定作用是定位艺术性质的前提。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的AI艺术实践还只是利用数据对创作技巧的总结,还难以达到“创造”的境地。

B.AI通过概率性组合排列进行“创作”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很难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C.要完成十万言的小说创作,眼下的AI技术还做不到,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科技的发展。

D.AI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经验达成平衡。

3.下列说法,可以作为事例论据来支撑材料四观点的一项是()
A.“正如罗丹的一件躯干雕像一样,删截的雕像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反而充分地、辉煌地、完美无缺地显现出艺术审美的高度。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C.“美是不可预测、不可计量的。

伟大的艺术,亦因此才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D.“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并给人带来了感动与共鸣。


4.上面四则材料用了哪几种论证方式,请通过原文简要概括。

5.据统计,宋词中最常用的意象有“明月”“杨柳”“夕阳”“东风”“江南”等。

如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用这些意象创作一首词,你认为它能否写出超过专业词人的作品?请依据文本,简述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陌上何时花开
刘玉琴
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②有些话,总能让人禁不住怦然心动。

万物肃杀的季节已去,冰雪早融化在暖风里,此时,陌上的花开了,鹅黄嫩紫,青草萌绿,怎不令人眼前一亮?而“可缓缓归矣”,仿佛又以别样的深情和延宕的心绪,诉说着百转千回、欲扬还抑的思念,让人心驰神移。

③写下这个句子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王钱镠。

史载:钱镠“少年起兵,骁勇绝伦,身经数百战,而不摧”。

不过,这位横刀立马、成就天下的乱世英雄,被后人记得不是因为他的雄霸吴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缘于他对原配夫人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

这看似平常却又极为感人的一句话正是成就钱镠深情的载体。

④戴氏王妃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必返临安郎碧娘家,看望并侍奉双亲,直到陌上花发才归去,岁岁如此。

钱镠亦算性情中人,最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

这一年,王妃在娘家盘桓数旬未归。

一日,料理完政事的钱镠走出宫门,见杭州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樱花嫣红杨柳如烟,便提笔写下一封书信:
⑤“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⑥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

钱镠的感动古今之处,在于对夫人的深情,九个字融入了几多思念与柔情以及对陌上风物的深切感知。

钱镠同样令人记忆深刻、极为钦佩之处,还在于欲催归而请缓的心境。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心绪!思念着王妃,催促她归来,却又深情款款,让她不要着急,慢慢欣赏路边的风景。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一代君王对美的流连,对季节变换心灵敏感的悸动,对身边万物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让人内心深有触动。

⑦最令我感慨的,正是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韵致,“多少事,从来急”,能在如此着急和迫切中握住节奏,真诚地叫自己、叫别人放慢脚步的人委实不多。

今来昔往,逝水流年,无论是“千里江陵一日还”,还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们听惯了向前、再向前的召唤,脚步匆匆又匆匆。

尤其是当下,放慢脚步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之姿,脚放不下来,心也慢不下来。

这是一个时常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快节奏时代。

一切都在迅速变革,故而诱惑很多。

浮躁、急躁、焦躁……许多人似乎成了被放在火上炙烤的鱼,翻来覆去,躁动不已,时间的飞逝中夹杂着深感幸福太远的焦虑。

于是,不但停不下匆匆的脚步,甚至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一再与身边的风景、人生的快乐失之交臂。

⑧真该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在内心涌起的阵阵温情中,放缓脚步,随时欣赏沿途的风景。

说到底,学会欣赏是一个人善于发现、丰满内心的前提。

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有一块著名的提示牌,上面写着:“慢慢走,请欣赏。


⑨放慢脚步,神宁气定,也许可以看到五月的风里,红色的夹竹桃,积攒了全身的气力,欢跳着在枝头上绽放。

深秋的寒气里,总有一些叶子不肯从枝条上飘落,等待着白霜覆盖它们高贵的身影。

也许可以听到午后的果园,在许久的沉寂之后,传来一声脆脆的鸟鸣,或者淅沥的细雨,在屋檐下发出清亮的低吟。

当然,也有可能看不到什么,尤其是在高楼摩天的城市,看不到水泥地里长出的青草,天上的白云也不够絮一床薄被。

但只要留心,总有惊喜。

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处风景,每一件事情,会发现许多不曾看到过的美丽,发现许多不曾想到过的通向生活之美的途径。

找回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

也许,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

⑩放慢脚步,调整身姿,如果愿意,可以听到自己内心花开的声音。

可能我们习惯了繁华和喧嚣,但放缓心情,可以让思想和灵魂清醒独行,可以及时立定反省:每一步是不是都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和意义?有时走得太快,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有时走了很远,发现心思还没有跟上来。

心灵需要过滤,整理,需要思考,积累,它的成长是一个不能着急的过程。

所以,不妨时常停下来,让脚步等一等心灵,听一听心灵的诉说。

每个生命都是一座茂盛的园林,这园林里有无数鲜活的笑脸在阳光下静静地开放,脚步慢下来,就能听到每一朵花开放的声音。

那是生命孕育和成长的静语。

守住内心,清理欲望,让心灵的顿悟,凝聚起全身的力量。

⑪人的一生,会相逢许多季节,遭遇许多变故,既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忧伤,也有“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虽然不能人人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却可以放慢脚步,站稳脚跟,将目光投向更远。

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人生的要义。

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位哲学家也说过,当你从匍匐的地上起立,才可以看得见天上的光辉。

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

所以,静下心来,适时调整向度,犹如弓在手中,向后满拉,是为了更好击中目标,走得更远。

⑫人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需要追求,但不能过多,需要加快速度,但还得学会放慢脚步,否则过多的追求、过快的脚步会湮没了作为初衷的快乐和本意。

古人早已有言,欲速则不达。

当然,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停止或坐等。

它更多是一种心态,一种修为,一种坚守——宁静的心境,积极的奋斗,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细致、从容应对世界的方式。

一位学者指出,放慢脚步不是支持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乐趣。

⑬一边是力量积累的宁静,一边是积累力量的迸发。

慢下来,在生活的芬芳气息和悠远意境中,去感受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取材于作者的同题散文)
6.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提到的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这天禁烟火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

B.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出自晏殊,文章引用这句诗,意在表明一种苦苦追寻而无所得的惆怅迷惘的人生际遇。

C.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意思是回头一看,寻找的那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中名句。

作者引用这句诗,意在激励人们不要停下脚步,要勇敢攀登人生的高峰。

7.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钱镠被后人记得缘于他对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而不是他建立的功业,作者认为这对钱镠来说很不公平。

B. 从全文看,作者引用钱镠的故事,主要是感慨于他能体贴、关怀夫人,克制自己的思念,嘱咐她“缓缓归”。

C. 作者对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现代社会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主张清心寡欲,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

D. 作者让人们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提醒人们在迅速变革的快节奏时代,能放缓脚步,享受生活。

8. 作者在“陌上花开”一句中嵌入“何时”二字,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请分析这样拟题的妙处。

9. 有人说,“诗意与速度成反比”,请结合文意,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

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

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

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

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

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

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

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区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

10.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

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

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及《五石之瓠》,回答各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
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

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

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

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

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15.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