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衔接班)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衔接理科)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2015年的农历年又称为羊年。
中国农历年中的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动物形象。
这一现象是
A.海洋文明的产物
B.农耕文明的产物
C.儒家思想的反映
D.商品经济的反映
2.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与该谚语所反映的生产模式不相符的是
A.“千耦其耘,十千维耦”
B.“田夫蚕妾,牛郎织女”
C.“五口之家,治田百亩”
D.“日出而作,自给自足”
3.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描写了唐朝“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在夜市上不可能买到的是
A.莲藕
B.丝巾
C.青瓷碗
D.玉米
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5.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B.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C.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6.明洪武元年修定的《盐引条例》,规定犯私盐罪者绞,有军器者斩。
其后在《大明律·盐法)规定,凡犯私盐罪者杖100,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
这些规定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使国家实现对经济的绝对垄断
B.建立起封闭的朝贡贸易体制
C.首重军事管制纵容贩盐商帮兴起
D.制约了民间工商业活动的开
展
7.19世纪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洋纱大量进口,解决了中国乡村手工织布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促成洋纱土布的生产。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的顽强性
B.洋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
C.传统手工业的振兴
D.近代纺织业的兴起
8.张謇任总长的农商部于1914年4月颁布的《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强调:“农产品为各种制造品之原料,不有以增殖之,则工商业之发展永无可望。
”材料表明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C.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D.张謇主张农工商协调
9.1928-1936年,我国实有的经过登记注册的公司数量从394家增加到了2702家,其实收资本总额也从1.75亿元上升到了7.97亿元。
国内出现了更多实力较强,信用良好的民族股份公司。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10.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的经济侵略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D.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11.1957年陈云作了题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讲话。
他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
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
”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12.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先抓吃穿用”,下联“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这副对联蕴含的思想
A.为中共八大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B.体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反映了“文革”中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整顿
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13.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
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14.1909年,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里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
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驱使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生活水平的提高
15.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
说明
A.政治生活影响了服饰
B.人们追求自由与个性
C.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转变
D.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16.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C.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17.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对于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B.殖民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明
C.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D.殖民地国家应重视交通业的发展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一一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小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变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19.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0.在今天中国的市场上,到处可见商标为“西门子”的家电和通讯产品,该公司创始人恩斯特·维尔纳·冯·西门子(E rnst W ernervon S iemens,1816-1892)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科学家,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成果是
A.创造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B.1876年发明电话
C.1866年研制成功发电机
D.1866年研制成功电动机
21.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当时美国流传的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
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
A.市场繁荣
B.汽车制造业发达
C.银行业发达
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22.1932年春,美国总统胡佛曾对一位歌手说:“如果你能唱出一支使人们忘记经济萧条的歌,我便送你一枚勋章。
”美国摆脱此次“经济萧条”的举措是
A.奉行自由主义政策
B.对经济大规模干预
C.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D.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3.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实行存款保险。
其初衷在于
A.维护公民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B.吸收社会存款,拉动内部需求
C.保障银行信用,刺激经济恢复
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24.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25.26、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
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6.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27.罗斯福新政期间,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叛变了他的阶级”,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下列新政措施中最有可能成为资本家咒骂罗斯福的依据的是
A.实行美元贬值
B.调整劳资关系
C.恢复银行信用
D.调整农产品结构
28.1932年,瑞士社会民主党政府开始允许预算赤字上升,用以资助一项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增加福利救济金。
到1937年,随着制造业蓬勃发展,失业率迅速缩小。
瑞士政府的这一举措
A.表明了罗斯福新政的广泛影响
B.契合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
C.丰富了传统自由放任主义理论
D.终结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9.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由国家承建公共工程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30.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
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A.第1阶段是“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第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
C.第3阶段是“调整复苏期”,表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
D.第4阶段是“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31. 蒋经国在苏联求学时曾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买东西。
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
”据此日记内容可知当时苏联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实行农业集体化
32.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D.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33.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4.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C.导致国家经济的衰退
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35.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36.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
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
A.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37.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38.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B.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制定了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C.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D.三人都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39.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
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
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
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A.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
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40.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C.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D.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20分)
41.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材料二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
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
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3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3分)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了什么?(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
(6分)
衔接班理科答案
1.B
2.A
3.D
4.B
5.B
6.D
7.A
8.D
9.A 10.C 11.D 12.B 13.B 14.B 1 5.A 16.D 17.A 18.D 19.B 20.C 21.D
22.B 23.C 24.B 25.A 26.A 27.B 28.B
29.C 30.B 31.B 32.A 33.D 34.D
35.D 36.D 37.D 38.C 39. C 40.D
41.(1)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
(3分)
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分)
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工商业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分)
(2)英国: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3分);
中国:清政府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3分)。
(3)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外: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