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
年12 月至2012 年11 月收治的40 例52 眼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
究分析,分析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52 眼中,
13 眼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得到控制,视力没有提高;19
眼实施睫状体冷凝治疗,疼痛症状得到缓解,视力没有提高,3 眼已没有光感;
20 眼实施促进积血吸收、循环及扩血管治疗,4 眼眼部积血部分得到吸收,视力
提高0.1。

结论:眼缺血综合征疾病同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且临
床表现复杂多样,应进行及时诊断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眼缺血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颈动脉狭窄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
0103-01
眼缺血综合征为一种由慢性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是阻塞而产生的脑和眼供血
不足等一系列脑和眼临床综合征,眶区疼痛及视力逐渐丧失为其主要临床症状[1-2]。

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
特选取我院在2011 年12月至2012 年11 月收治的40 例52 眼眼缺血综合征患者
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 年12 月至2012 年11 月收治的40 例52 眼眼缺血综合征患者,其中,男26 例,32 眼;女14 例,20 眼;患者年龄为33—66 岁,平均年龄
为49.52±1.03 岁。

1.2 方法
医护人员询问患者包括发病时间、发病经过、是否出现视力下降、眼和眶周
疼痛及畏光等眼科病史。

之后,医护人员采用国际标准“E”字对数视力表对患者视力进行检查,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用日本Nidek 公司生产的、600 型自动
验光仪对患者屈光度进行测量;用非接触眼压计对患者双眼眼压进行测量;对于
眼压超过40mmHg 的患者,通过Goldman 眼压计对其眼压进行测量;通过5% 去
养肾上腺素和1% 阿托品对患者进行散瞳,之后用三面镜、全视网膜广角接触镜、双目间接检眼镜、直接检眼镜及裂隙灯显微镜等对患者视网膜动静脉形态及走行、视网膜(尤其是中周部视网膜)、黄斑区、视乳头、晶状体、瞳孔、虹膜、前房、巩膜及眼角膜进行检查。

对于眼压超过正常值患者,进行对其实施散瞳检查,避
免青光眼发作。

FFA 检查(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及严重高血压患者)
采用德国海德堡眼底造影仪对患者眼底变化状况进行记录,对患者新生血管、无
灌注区、微血管瘤、视网膜动静脉、视乳头及黄斑区进行相应的观察,认真记录
动静脉充盈时间、下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散瞳试剂为美多丽滴眼液,对于眼压
超过21mmHg 的患者禁止散瞳;造影剂为20% 荧光素钠。

1.3 诊断标准
1.3.1 颈动脉狭窄不低于50%;
1.3.2 出现视力下降、眼和眶周疼痛及畏光等典型症状;
1.3.3 眼底部特征性缺血改变,中周部点状出血,静脉扩张但不迂曲及动脉变
细等;
1.3.4FFA 显示循环时间延长、无灌注区及微血管瘤等出现改变
[3];符合1.3.1 及1.3.2 的患者作为筛查疑似诊断,对其确诊还应有眼底和
FFA 特征改变等。

1.4 眼前节特征
患者病程为5 天—10 年,平均病程为5.21±0.26 年。

患者发病前16 例出现一
过性黑矇,4 例出现眼部疼痛。

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眼前手动至1.0,其中20 眼
为眼前手动至指数,13 眼为0.01—0.2,17 眼为0.2—0.5,2 眼大于0.5。

21 眼虹膜新生血管,13 眼眼压超过21mmHg[4]。

2. 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52 眼中,13 眼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
得到控制,视力没有提高;19 眼实施睫状体冷凝治疗,疼痛症状得到缓解,视力
没有提高,3 眼已没有光感;20 眼实施促进积血吸收、循环及扩血管治疗,4 眼
眼部积血部分得到吸收,视力提高0.1。

3. 讨论
眼缺血综合征为一种慢性眼缺血疾病,其具有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等
特点,因此极易被患者忽视[5-6]。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红变、角膜水肿及糜烂、虹膜局限性坏死、虹膜睫状体炎、血管扩张及球结膜水肿等为该疾病主要临
床症状。

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实施及时、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

FFA 为一种有效诊断眼缺血综合
征疾病的有效方法,脉络膜循环时间延长、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臂—视网膜循
环时间延长及动脉“前锋”为其典型图像特征,可及时为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降
低漏诊及误诊发生率[8]。

并为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如本次研究选取的52 眼中,13 眼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视网膜新生血管得到控制;19 眼实施睫状体冷凝治疗,疼痛症状得到缓解;20
眼实施促进积血吸收、循环及扩血管治疗,4 眼眼部积血部分得到吸收,视力提
高0.1。

因此,应及时为患者诊断及治疗,有效挽救患者视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敏慧, 吴雅臻, 郜忠海. 眼缺血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眼科杂
志,2010,11(04):520--521
[2] 吴庆峰, 庄晓琳, 富强. 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科
学,2012,07(12):31--32
[3] 高新晓, 辛晨, 张勤奕等. 眼缺血综合征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3,01(03):17--18
[4] 朱丽新. 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分析和治疗[J]. 中国医疗前沿,2008,02(24):81--82
[5] 王艳玲, 赵露, 黄映湘等. 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华眼科杂
志,2009,06(12):67--68
[6] 李雁, 张军军, 陆方等. 眼缺血综合征患者29 例临床特征分析[J]. 眼科新进展,2011,13(06):13--14
[7] 黄敏慧, 吴雅臻, 郜忠海 . 眼缺血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J].临床眼科杂
志,2010,18(04):354-356
[8] 秦伟, 陈一兵, 王雪菁. 双侧眼缺血综合征1 例[J]. 医学信息(下旬
刊),2010,09(11):83--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