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管理的三种模式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管理的三种模式类型
一、大学生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外。
学者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重点是服务、环境、自我管理与社会的参与。
譬如美国高校方面,大学人事协会的专业杂志《大学学生发展》00umal 0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基于SLI (Srodent l earning Imperative )理
论介绍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强调专业背景、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英国高校方面,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msr)在其经典之作《大学的理想》(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一书介绍了轻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成长环境对大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影响;澳大利亚高校方面,学者邹放鸣在《澳大利亚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以悉尼大学为例》一文中介绍了澳大利亚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体系: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学生教育服务系统、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系统和学校文化系统;德国高校方面,学者姜玉峰在《德奥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及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大学生群体管理的社会化机制嗍。
二、大学生管理的三种模式类型从大学生管理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探讨的主题一般是围绕大学生思想上的教育、行为上的规范或者事务上的服务,对大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却为数不多。
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
上还没形成大家普遍认可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二是实践上大学生管理形式多样且不拘一格,模式难以统一。
近三年来国内对大学生管理
模式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仅有两篇:一是学者安世邀的《马丁•布伯对话哲学与大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提出创新大学生对
话管理模式;二是学者董刚、李才俊的《学分制下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探索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和评价体系。
基于学者们对大学生管理的研究分析及模式探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大学生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尝试从大学生管理的主体出发,把大学生管理模式分为三种类型:“一元制”管理模式、“两元制”管理模式及“多元制”管理模式。
1. “一元制”管理模式。
即大学生的传统管理模式,是“校-院(系)-班”单线式的“一元制”管理模式(图1)。
这种模式以校分管领导(一般是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首端层级,以学生班级为终端组织,管理工作大多数是通过班级来开展、落实和实现,学生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发挥着较强大的功能与影响力;管理主体主要是高校中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以及临时性的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
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
这种传统的单线式的“一元制”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实际管理中是比较严格的封闭式制度管理。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仅仅局限于在“校-院(系)- 班”单一的教学系统之中进行,大学生管理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制。
“一元制”管理模式在过去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保证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良好、生活秩序井然,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僵化的、刻板的、严肃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
凸显,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管理的参与,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管理资源的扩展,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 “两元制”管理模式。
2002年12月。
教育部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大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两元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图2)。
“两元制”管理模式是在继承原有的“一元制”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群体管理的另一个系统,即形成“校-院(系)-班”管理系统与“校-社会化机构(后勤集团)-宿舍”管理系统两个系统并举的“两元制”管理模式,两个系统进行合理分工,“校- 院(系)-班”管理系统以学籍管理和学术性事务管理为主,“校- 社会化机构(后勤集团)-宿舍” 管理系统以日常管理和日常思想教育管理为主,加强在生活场所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
“两元制”管理模式将大学生的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到学生公寓中去,把学生公寓变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阵地和载体。
大学生公寓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大学生。
在宿舍开展教育管理活动。
这样就形成了对大学生学术方面的宏观管理与日常方面的具体管理双向结合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两元制”模式的管理主体除了高校内部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以及临时性的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外,日益社会化、企业化运转的机构——高校后勤集团中参与大学生服务供给
的管理人员等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主体之一。
社会化人员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以增设部门机构与增添工作人员的方式来应对日益扩招增加的在校学生数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高校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关注大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 “多元制”管理模式。
大学生管理“一元制”模式的主体是高校中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以及临时性的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
“两元制”模式的主体逐步引入了日益社会化的服务机构,那么大学生“多元制”管理模式的主体如何确定呢?笔者认为,大学生“多元制”管理模式的主体不仅是国家的政府机构、社会的企事业单位与各种社会组织、高校及高校联盟,还包括学生的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直接或者间接地承担着大学生的事务协调、服务供给、自治管理与自供服务,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多元制”管理模式(图3)。
“多元制”管理模式是在“两元制”管理模式基础上揉人大学生自治以及社会管理的更多参与。
是为了适应现今大众化高
等教育生源日益多样化需求以及国家、社会、家庭参与高校联合
培养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有三条主线共同承担着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供给:一是国家(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组织)、家庭协同高校(联盟)一起承担着大学生的服务供给与事务协调:二是家庭直接承担自己孩子甚至与自已孩子关系紧密的部分大学生的服务供给与事务协调:三是
大学生自身进行自治管理与自供服务。
三、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种模式比较来说,“一元制”管理模式是单线垂直封闭式管理系统,特点是管理主体单一、组织系统简单、层级结构单线,工作垂直运行;“两元制”管理模式是双线垂直开放式管理系统。
特点是管理主体两元,社会管理参与,层级结构双线,工作垂直运行;“多元制”管理模式是多线扁平开放式系统,特点是
管理主体多样、管理层次较少、社会全员参与、工作扁平运行。
总体来讲,大学生“一元制”管理模式是我国精英化高等教育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封闭式管理体系。
是大学生管理的雏形模式;“两元制”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进程中的产物,是大学生管理的过渡模式,是社会管理初步参与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类型;“多元制”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源需求多样化以及社会管理日益成熟的综合产物,是
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
是国家、社会、家庭更多参与高校管理并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力量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管理体
系。
“多元制”管理模式是我国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多元化管理主体的协同合作自然成为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根据管理学公共治理的协同治理理论,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货币、法律、知识、伦理等作为控制参量,借助系统中诸要素或子系统间非线性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调整系统有序、可持续运作所处的战略语境和结构,产生局部或子系统所没有的新能量,实现力量的增值,使整个系统在
维持高级序参量的基础上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
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
大学生“多元制”管理模式中,国家、社会、家庭、高校甚至包括大学生自身都应该共同配合,各司其责,共同参与大学生管理与服务供给。
笔者认为大学生“多元制”管理模式各方主体的协同点在于:国家主要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制定相对公平的政策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社会主要是为大学生的能力适应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场所,家庭主要是关注大学生青春成长的心理健康与经济困境,学校主要是关注大学生学习思想上的学术培养与人格塑造。
大学生自身主要是提升自我成长的自立意识与自强精神(图4)。
各供给主体相互之间要加强联系与沟通。
一起形成整体合力,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管理与服务供给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