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_郑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西方哲学强调的文体特征入手讨论也多限于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从是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反映在语言上体现出英语重整体上看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有深度的力作不多不少逻辑重形和重写实的特点其句式结构严整思维缜文章停留在司空见惯的例证上交叉重复较多
职业教育研究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O.4,2014(Total No.148)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年第 4 期(总第 148 期)
(四)改写 例4 原文:春季桃红柳绿,景色尤佳,漫步堤上,看晓雾 中西湖苏醒,新柳如烟,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苏堤 春晓”。(杭州西湖景区之“苏堤春晓”) 原译:The scenery along the causeway is very beautiful in spring. When you take a stroll a- long this causeway, you’ll find the lake has just awakened in the morning haze. Willows are putting out new leaves, a gentle breeze is blowing and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 trees. What an enchanting picture it is. You are sure that spring has come to the West Lake, hence the poetic name of “Spring Dawn at Su Cause- way”. 西方人是直线思维,多采用演绎推理;中国人是螺 旋式思维,多采用归纳推理。在展开一个话题时,汉语往 往迂回曲折,先分说再总括;而英语则开门见山,先总括 再分说。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结构加以调整,使其与西 方游客的思维习惯相吻合。原文语言优美,让人身临其 境,而译文以“The scenery along the causeway is very beautiful in spring”为总起,且以游客“you”的 游览视角为切入点,视角所及之处优美景色一一点出, 不失为成功的范例。 五、结语 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反映了一 个国家和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风貌,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 的地的重要依据。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注重景区公 示语的翻译,将宣传触角延伸到这种最直接的媒介上, 积极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本着 以中国文化为取向的翻译原则,译者可以采用一系列方 法和策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传播中国文 化的同时,使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 受。 参考文献: [1]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 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8. [2]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J].中国翻译,2004,(6). [4]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5]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3).
到位。“钵”指的是陶制器具,形状像盆体积较小,这里特 指出家人用来化缘的器具,若只翻译成“bowl”译文读者 可能理解不了。同时,因为“化缘”一词在文中并不重要, 因 此 译 文 添 加 了“begging”一 词 来 简 化“ 化 缘 ”的 含 义 , 这样的省译既能传递整体意思,又能避免译文的累赘和 臃肿,从而更好地让译文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基金项目:浙江省语言文字“十二五”科研规划201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浙江省景区公示语英译的伪友现象研究”(ZY2011C63)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郑维(1981—),女,浙江宁波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翻译。
·66·
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的实践似乎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此外,该领 域的研究成果多见于学术论文或一些翻译书籍的某一 章节,但专门针对旅游翻译进行系统而全面研究的专著 仍不多见。
二、文化差异问题导致的景区公示语翻译障碍 第一类是由文化空缺、文化冲突和文化缺省引发的 词汇层面上的空缺冲突现象而带来的翻译障碍。不同的 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 等使得两种语言的词汇多以文化负载词的形式显现出 来非对应、非重合等现象。此外,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便 能在英语中找到指称意义相同的词,但其联想意义或隐 含意义也不同。 第二类是由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引起 的翻译障碍。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 映在语言中,形成了汉英民族在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 行文习惯上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喜欢托物言 志、借景抒情,书画、建筑、诗歌等文艺作品讲究意合,注 重神似,风格趋向简隽空灵,反映在语言上体现为汉语 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声律对仗,音韵和美。此外,受 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从美学角度讲,汉族观念中特别 强调平衡美,频繁地使用对仗、成语等修辞格,尤其在旅 游资料介绍中大量使用四字句。然而,西方哲学强调的 是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反映在语言上体现出英语重 逻辑、重形和、重写实的特点,其句式结构严整,思维缜 密,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朱益平, 2004) 三、目的论与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处理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 则,换言之,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 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 与原文的对等或者趋于完美,而是强调在分析原文的基 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四、浙江省景区公示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实例 分析
(一)意译 例1 原文:天一阁(宁波天一阁) 原译:Tianyi Pavilion 天一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宁波市的标 志之一。可是这么重要的一个景点竟然被翻译成 Pavilion,实属不妥。在英语中 pavilion 指的是(公园、 花园中的) 亭台楼阁,供游人休息的场所。然而宁波的 天一阁并不是什么亭台楼阁,而是中国最古老的图书馆 之一。译文无疑篡改了信息,使得外国游客误以为是一 个小亭子,大大降低了天一阁的价值。建议采用部分意 译的方法即音译与意译相结合,译为 Tianyi Ancient Library 或 Tianyige Museum。 (二)增译 例2 原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杭州西 湖景区介绍) 原 译 :Compare West Lake to the beautiful woman Xi Zi, She looks just as becoming, light- ly make up or richly adorned. 中国人都知道“西子”指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 一的“西施”,然而国际游客并不清楚也不知道其在中国 人心目中的地位。尽管译文按质按量地将源文信息传达 给了译文读者,然而却无法让他们明白。如果不对此加 以解释,译文就丧失了传播文化的功能。不如采取括号 加注的方法,试译为 Xi Zi (top one of the Four An- cient Beauties in Chinese history)。 (三)省译 例3 原文:……但佛门法海认出白娘子是蛇的化身,将 她收入化缘的钵中,埋葬此钵,并建雷峰塔于其上,把她 囚禁在塔下。(杭州西湖景区之“断桥残雪”) 原 译 :But a Buddhist monk named Fa Hai rec- ognized the woman as a snake, put her into a begging bowl, and then buried in under Leifeng Pagoda to prevent her from escaping. 译文对于“化缘的钵”这一词语的翻译处理得非常
公示语指公开面对公众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 警示、标示及与公众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 关的文字及图像信息(程尽能、吕和发, 2008)。作为一 种在公共场合的交际工具,公示语把必要信息传递开 去,传递的同时也输出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定的文化内 涵。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 大,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来华,公示语翻译是否规范,能 否达到传递信息和交流文化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文本类型和功能方面来讲,旅游资料属于信息文 本、表情文本和祈使文本的综合体,同时具备信息功能、 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目的就是要 向国际游客介绍景点,传递信息,让他们读懂、看懂,并 且喜闻乐见,从而顺利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景区公 示语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以 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以国际游客为导向,在处理 文化差异问题时应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 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 文,让国际游客容易读懂、理解并接受。
·67·
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
郑维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摘 要:景区公示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景区公示语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以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景区公 示语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能总结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达到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景区公示语的效果。
关键词:景区;公示语;文化差异;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4)04-0066-02
一、景区公示语英译及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级政府在推出旅游景区 和景点的同时也加大了旅游翻译的力度。但综观国内旅游 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几乎所有研究与探讨者都用了不容乐 观来形容。学者纷纷借助功能翻译理论、关联理论、交际翻 译理论、顺应理论、美学角度来指导翻译实践,并总结出诸 如释义、增补、重组、删减、概述等等翻译方法,对指导旅游 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实践都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但是从学术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说,这方面的研究 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 和深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进一步加强 景区公示语翻译的基本理论研究。虽然近几年逐渐有学 者开始从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等角度对景区公示语 翻译展开讨论,但是大多数文章往往都是从旅游资料的 文体特征入手,讨论也多限于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从 整体上看,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有深度的力作不多,不少 文章停留在司空见惯的例证上,交叉重复较多。其次,应 进一步加大统一术语的步伐。术语是以明确定义的科学 概 念为 基础 的 ,它 是 描 述 和 传 播 科 学 概 念 、定 义 和 规 律 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有力工具 (方梦之, 2004) 。景区公示语译文术语不统一不利于研究的进一 步深入和翻译学科的构建(赵湘, 2006)。第三,尽管越 来越多的业界学者认同功能目的论对旅游景区公示语 翻译的指导意义,但如何将该理论真正应用到旅游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