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宜昌示范高中协作体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湖北宜昌示范高中协作体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获得了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只克隆猴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B.克隆猴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C.克隆猴体内衰老的细胞因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导致其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D.克隆猴体内的细胞癌变后其细胞膜两侧分布的糖蛋白数量减少
2.细胞内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
下列有关细胞内囊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囊泡运输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运输过程不需要ATP供能
B.囊泡实现物质的定向运输可能依赖于蛋白质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
C.细胞内的RNA、蛋白质、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都是通过囊泡进行运输的
D.细胞内的细胞器都能通过囊泡实现生物膜之间的相互转化
3.某禾本科植物高茎(B)对矮茎(b)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花粉粒非糯性(E)对糯性(e)为显性,非糯性花粉遇碘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棕色。
现有品种甲(BBDDee)、乙(bbDDEE)、丙(BBddEE)和丁(bbddee),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部分结果如下:
请据表回答.利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用的亲本组合有()
A.甲×丁和乙×丙B.甲×乙和丙×丁
C.乙×丙和丙×丁D.甲×丙和乙×丁
4.为了分离某种微生物,实验室配制的培养基成分如下:葡萄糖、氯化钠、K2HPO4、酚红、琼脂糖、水和尿素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的作用是提供碳源并调节渗透压B.配制该培养基时,必须使用无菌水
C.加入尿素溶液之前,需先调好PH D.培养基能用于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5.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CO2(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对菠菜幼苗气孔开放程度的影响。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叶绿体固定CO2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
B.CO2在叶绿体内的代谢途径为CO2→C5→C3→(CH2O)
C.菠菜光合作用所需的CO2都是经过气孔进入叶绿体的
D.根据上图可推测较高浓度CO2更有利于提高菠菜幼苗的抗旱能力
6.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猫叫综合征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B.选择放松会使各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增加
C.多基因遗传病患者后代的发病率较单基因遗传病高
D.经基因治疗治愈的血友病患者,其后代仍有患病风险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借助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借助PCR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原因之一是利用了____酶。
(2)要使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稳定存在并表达,需要借助质粒载体,原因是______。
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常用____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
(3)研究人员在大肠杆菌提取液中未能检测到生长激素,但在细胞中检测到生长激素基因,推测可能是转录或翻译过程出错,通过实验进行判断的方法及预期结果是________。
(4)能否利用基因工程通过大肠杆菌直接生产人体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8.(10分)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相关基因控制的原理如图甲所示,其中A、a,B、b和D、d为3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A基因对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且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数时,D基因
不能表达。
图乙表示基因型为aaBbDdd的3种可能的突变体的染色体组成(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假定产生的各种配子均能正常存活)。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可知,正常情况下,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2)若让纯合橙红色植株和纯合白色植株杂交获得F1,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橙红色:黄色=12:3:1,则亲本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
从F2的白花植株中随机抽取,得到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
(3)图乙中,突变体①③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____________。
(4)为了确定基因型为aaBbDdd的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一种突变体,研究人员将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然后观察并统计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若该突变体为突变体①,则子代中黄花:橙红花=_____;若该突变体为突变体②,则子代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若该突变体为突变体③,则子代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
9.(10分)下图表示某科研小组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某绿色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强度(klx)0 2 4 6 8 12
光合作用速率
-6 0 6 12 12 12
(CO2mg/100cm2/h)
(1)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该植物体细胞中能够消耗水并伴随着[H]和ATP产生的具体场所有_________。
(2)若将光照强度突然从6klx降低到4klx时,短时间内该植物叶绿体中C3含量的变化为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光照强度为6klx时,适当升高温度,则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无法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又以小球藻为材料做了探究其最适生长温度的预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
温度(℃)10 20 30 40 50
光照下释放O2(mg·h-1)1.67 2.67 11.67 4.67 11.33
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进一步的探究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0分)探究在适合生长的氮浓度范围内,不同氮素水平对青花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请回答:
(1)表中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________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______的吸收量。
(2)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光,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一部分用于将水分解为____,还有一部分转移到ATP 中。
(3)从表中可知,随着氮素水平的增高,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____,气孔导度____(填“限制”或“不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4)高氮组比偏高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高,而叶绿素含量相同,推断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参与光合作用的酶____。
(5)为使实验数据更可靠,在控制好无关变量的基础上,应针对每个氮素水平条件下设置________。
11.(15分)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瘟病会导致水稻减产。
育种工作者用不抗稻瘟病的二倍体水稻(甲品系)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了乙、丙两个抗稻癌病的新品系,其育种过程如下图。
γ−−−−−−−→→→−−−→人工授粉选理育处甲品系成熟花粉甲品系射线雌蕊柱头子一代乙品系与丙品系 研究发现乙品系的抗病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丙品系的抗病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诱变育种过程利用__________因素来处理花粉,使其发生基因突变。
(2)若乙品系的抗病突变来源于隐性突变,则最早可在子___________代中分离出抗稻瘟病的纯合子;若乙品系的抗病突变来源于显性突变,则最早可在子__________代中分离出抗稻瘟病的纯合子。
(3)在选育丙品系时,用子一代中的抗病植株自交,子二代中抗稻瘟病:不抗稻瘟病=15:1;用子一代中的抗病植株与甲品系植株杂交,子二代中抗稻瘟病:不抗稻瘟病=3:1,说明内品系控制抗病性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自交子二代的抗稻瘟病水稻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题分析】
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
(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
3.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作用。
【题目详解】
A、动物体细胞克隆能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B正确;
C、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正确;
D、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在细胞膜内侧没有糖蛋白分布,D错误。
故选D。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细胞全能性的实例,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
2、B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内囊泡的来源、组成及功能等相关知识。
囊泡主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出芽及细胞膜内吞等途径形成,其中包裹着运输的蛋白质及其他物质,该过程的实现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都需要消耗线粒体等提供的能量。
【题目详解】
A、囊泡的运输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需要消耗ATP,A错误;
B、囊泡实现物质的定向运输可能依赖于蛋白质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B正确;
C、细胞核内产生的RNA通过核孔直接进入细胞质,不需要借助囊泡,C错误;
D、囊泡主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出芽及细胞膜内吞等途径形成,并非所有细胞器都能通过囊泡实现生物膜的相互
转化,D错误;
故选B。
3、D
【解题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题目详解】
利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花粉有关性状的基因,二是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依据表格中亲本组合甲×丁产生的F1配子情况,丙×丁产生的F1配子情况,可知B(b)和D(d)总在一起,说明B、b与D、d这两对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则E和e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甲×丙组合,F1为BBDdEc,其中D/d 与E/c均属于决定花粉粒特征的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可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同理乙×丁组合,F1为bbDdEe
也可以,D正确。
故选D。
4、B
【解题分析】
刚果红染液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的复合物,在培养基中进入刚果红染液可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其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而使其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题目详解】
A、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培养基中的葡萄糖的作用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并调节渗透压,A正确;
B、由于配制完成的培养基还需要高压蒸汽灭菌,所以配置培养基时不必使用无菌水,B错误;
C、尿素在酸、碱的作用下易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所以制备培养基时应在加入尿素溶液之前,需先调好PH,C正确;
D、该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是尿素,只有能利用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故能用于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D正确。
故选B。
5、D
【解题分析】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是指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成有机物、五碳化合物,暗反应消耗光反应的产物,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促进光反应进行。
【题目详解】
A、叶绿体固定CO2的过程不消耗[H]和ATP,A错误;
B、CO2在叶绿体内的代谢途径可表示为CO2+(CH2O),B错误;
C、菠菜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是同一细胞产生的CO2和经过气孔从环境中吸收的CO2,C错误;
D、据图分析,较高浓度CO2可使气孔开放程度减小,蒸腾作用降低,水分散失减少,有利于菠菜幼苗度过干旱时期,D正确。
故选D。
【题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
6、D
【解题分析】
1、一般认为,引起疾病的基因是有害的,称为“致病基因”。
但随着基因技术研究的深入,我们又认识到基因也具有二重性。
2、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疾病。
(2)特点:①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②在群体中发率较高;③常表现为家族聚集。
(3)实例:腭裂、无脑儿、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
【题目详解】
A、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A错误;
B、选择放松造成有害基因的增多是有限的,B错误;
C、多基因遗传病涉及2对及以上基因,后代患病概率比单基因遗传病低,C错误;
D、基因治疗的对象是具有致病基因的体细胞,没有涉及原始性细胞,所以其后代仍有患病风险,D正确。
故选D。
【题目点拨】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基因治疗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治疗的概念,明确基因治疗只是将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并不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也没有对有缺陷的基因进行修复,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Taq(耐高温的DNA聚合)重组质粒能在宿主细胞中不被分解,有复制原点和启动子,目的基因能被复制和表达Ca2+使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相应的mRNA是否存在,若有杂交条带出现说明翻译出错;若无杂交条带出
现,则说明转录出错不能,因为大肠杆菌无内质网、高尔基体,无法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
【解题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题目详解】
(1)PCR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是因为使用了热稳定性DNA聚合酶,即Taq酶。
(2)质粒在宿主细胞中不被分解,有复制原点和启动子,用质粒做载体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复制和表达;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可将大肠杆菌经过钙离子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易于吸收外源DNA。
(3)若要验证是转录过程还是翻译过程出错,可以使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相应的mRNA是否存在。
若有杂交条带出现,说明转录出了mRNA,则应为翻译出错;若无杂交条带出现,则说明转录出错。
(4)因为大肠杆菌无内质网、高尔基体,无法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因此不能利用基因工程通过大肠杆菌直接生产人体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题目点拨】
本题以“借助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为题材,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记PCR技术的条件、过程等,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8、6 AABBdd 1/6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重复或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变异(或染色体畸变)1:1 黄花:橙红花=3:1,黄花:橙红花=5:1
【解题分析】
1.由题意“3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可知:该二倍体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已知A基因对B 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所以正常情况下,橙红色为aaB_D_,黄色为aaB_dd,其余情况均为白色。
2.依据图乙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明辨突变体①、②、③的变异类型(依次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若只考虑D和d基因,则突变体①减数分裂可产生D、dd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突变体②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突变体③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
【题目详解】
(1)依题意和分析图甲可知:正常情况下,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6种: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
(2)纯合白花植株和纯合橙红色植株(aaBBDD )杂交,所得F 1自交产生的F 2植株中白色:橙红色:黄色=12:3:1(为9:3:9:1的变式),说明F 1的基因型是AaBBDd ,进而推知该亲本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dd ;F 2的
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BB--,可见,从F 2的白花植株中随机抽取,得到纯合子的概率是1/3AA×
1/2(DD+dd )=1/6。
(3)图乙中,突变体①中的两个d 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此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突变体③中的D 和d 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有3条,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4)已知体细胞中的d 基因数多于D 基因时,D 基因不能表达。
让突变体aaBbDdd 与基因型为aaBBDD 的植株杂交。
若为突变体①,则其减数分裂可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 :aBdd :abD :abdd=1:1:1:1,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DD :aaBBDdd :aaBbDD :aaBbDdd=1:1:1:1,所以子代中黄花:橙红花=1:1;若为突变体②,则其减数分裂可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 :aBdd :aBDd :aBd :abD :abdd :abDd :abd=1:1:1:1:1:1:1:1,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DD :aaBBDdd :aaBBDDd :aaBBDd :aaBbDD :aaBbDdd :aaBbDDd :aaBbDd=1:1:1:1:1:1:1:1,所以子代中黄花:橙红花=3:1;若为突变体③,则其减数分裂可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 :aBdd :aBDd :aBd :abD :abdd :abDd :abd=1:1:2:2:1:1:2:2,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DD :aaBBDdd :aaBBDDd :aaBBDd :aaBbDD :aaBbDdd :aaBbDDd :aaBbDd=1:1:2:2:1:1:2:2,所以子代中黄花:橙红花=5:1。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即染色体畸变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从题中提取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9、(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基质 增加 光照减弱,光反应产生的和ATP 含量下降,C 3还原减慢,而CO 2的固定正常进行 无法确定 不能确定实验温度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所以升高温度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可能増大,也可能降低,故无法确定 在30℃~50℃之间缩小温度梯度,继续进行实验
【解题分析】
1.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 .水的光解:2H 2O →光能4[H]+O 2
b .ATP 的生成:ADP+Pi →酶
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 .CO 2的固定:CO 2 +C 5 →酶2C 3
b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 3 →酶(CH 2O )+C 5+H 2O
【题目详解】
(1)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该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消耗水的同时伴随着[H]和ATP的产生,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呼吸作用消耗水并同时产生[H]和ATP的过程是指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的具体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2)若将光照强度突然从6klx降低到4klx时,即光照突然减弱,则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导致C3的还原速率变慢,而C3的生成还在正常进行,因此短时间内该植物叶绿体中C3含量增多。
(3)当光照强度为6klx时,适当升高温度,由于题干中没有显示实验温度是否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所以升高温度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可能増大,也可能降低,故无法确定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
(4)为了探究植物最适生长的温度进行了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可知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在30℃~50℃范围内,为了实验更准确,需要在30℃~50℃之间缩小温度梯度,继续进行实验,最终获得较准确的实验数据。
【题目点拨】
熟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否突破消耗水并伴随着[H]和ATP产生的生理过程是增强解答第一题的难点,呼吸作用的过程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10、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CO2红光和蓝紫氧气和[H] 提高不限制数量较多(活性较强)(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解题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氮素水平升高,叶绿素的含量先增加,后稳定在103μg•cm-2,净光合速率不断提高,胞间CO2浓度不断降低;气孔导度在低氮时较小,在中氮、偏高和高氮条件下气孔导度接近相同。
【题目详解】
(1)净光合速率可以用CO2的吸收量、O2的释放量或有机物的积累量来表示。
该实验的净光合速率是用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CO2的吸收量表示,自变量是氮素水平,需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实验条件必须相同。
(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在光反应阶段,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一部分用于水的光解,将水分解为氧气和[H],还有一部分用于合成ATP。
(3)据表分析可知,随着氮素水平的增高,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提高。
在中氮、偏高和高氮三种情况下,气孔导度大体相同,而净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说明气孔导度不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4)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外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和内因(叶绿素的含量、酶等)两个方面。
高氮组比偏高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高,而叶绿素含量相同,实验设置外因相同,其影响因素不是外因,而是内因,主要原因可能是参与光合作用的酶数量较多(活性较强)。
(5))为使实验数据更可靠,在控制好无关变量的基础上,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平行重复原则,故应针对每个氮素水平条件下设置多个重复实验。
【题目点拨】
答题关键在于运用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11、物理二三两1/5
【解题分析】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
方法:诱变育种的诱变因素有:物理因素,如,X激光、射线、紫外线等;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人工诱发变→选择育成新品种
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
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
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题目详解】
(1)诱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这里的γ射线属于物理因素,题中的花粉在物理因素的诱变下发生了基因突变。
(2)若乙品系的抗病突变来源于隐性突变,由于隐性性状只要出现即为纯合子,因此最早可在子二代中分离出抗稻瘟病的纯合子,若乙品系的抗病突变来源于显性突变,由于显性突变表现出了可能是杂合子,在子一代中选出之后需要继续自交,在子二代中有抗病的纯合子出现,但还需要进一步鉴定,因此最早可在子三代中分离出抗稻瘟病的纯合子。
(3)在选育丙品系时,用子一代中的抗病植株自交,子二代中抗稻瘟病:不抗稻瘟病=15∶1;由于丙品系的抗病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后代代的性状表现可知,控制抗病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相关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若用子一代中的抗病植株与甲品系植株杂交,子二代中抗稻瘟病:不抗稻瘟病=3∶1,可说明丙品系中抗病性状的基因型有三类,即双显类型、和两种单显类型,其中有三种纯合子各占一份,因此自交子二代的抗稻瘟病水稻所占的15份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15=1/5。
【题目点拨】
熟知诱变育种的操作流程以及对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出现代数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用自由组合定律分析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