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环境污染物
B 生物体
C 环境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D 以上都是
2、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环境污染物()
A 二氧化硫
B 氧气
C 农药
D 重金属
3、环境毒理学中,剂量反应关系是指()
A 暴露剂量与毒性效应的关系
B 暴露时间与毒性效应的关系
C 暴露途径与毒性效应的关系
D 以上都不是
4、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不包括()
A 氧化
B 还原
C 水解
D 排泄
5、以下哪种途径不是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A 呼吸道
B 消化道
C 皮肤
D 血液
6、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时间一般为()
A 24 小时
B 7 天
C 14 天
D 28 天
7、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
A 确定阈剂量
B 观察长期接触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C 评价毒物的蓄积作用
D 以上都是
8、遗传毒性试验不包括()
A 基因突变试验
B 染色体畸变试验
C 致畸试验
D 微核试验
9、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部位通常是()
A 肝脏
B 肾脏
C 脂肪组织
D 以上都是
10、以下哪种指标不能用于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A 半数致死剂量
B 最大无作用剂量
C 最小有作用剂量
D 治疗指数
二、填空题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特别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2、环境污染物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
3、毒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
5、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期限一般为(1-3 个月)。
6、致畸试验通常选用(大鼠)和(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7、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
8、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可分为(正常反应)、(代偿反应)和(损害反应)。
9、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10、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试验)、(体外试验)和(人群调查)。
三、简答题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
具体包括:
(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
一般规律,如剂量反应关系、作用时间效应关系等。
(2)探讨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制,包括对机体生理、生化、代谢、免疫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甚
至整个生物体的损伤作用机制。
(3)进行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确定其毒性大小、作用特点、
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等,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卫生标准提
供科学依据。
(4)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危险度评估,预测其对人群健康可能产生
的危害,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探索环境污染物的中毒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保护人群
健康提供有效的措施。
2、简述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种反应。
氧化反应是最常见的代谢反应之一,许多毒物通过氧化反应增加其
水溶性和极性,从而易于排出体外。
例如,醇类可以被氧化为醛或羧酸。
还原反应在一些毒物的代谢中也较为常见,如硝基化合物可被还原
为胺类。
水解反应主要是酯类、酰胺类等化合物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相
应的酸和醇或胺。
结合反应是毒物经过第一阶段反应后的代谢产物与体内的某些物质
结合,形成结合物。
常见的结合物有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硫酸结合物、谷胱甘肽结合物等。
结合反应通常使毒物的毒性降低或失去毒性,有
利于排出体外。
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主要有:
(1)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如半数致死剂
量(LD50)、绝对致死剂量(LD100)等,以评价毒物的毒性大小。
(2)初步了解毒物的毒性作用特征,包括中毒症状、靶器官等。
(3)为其他毒性试验提供剂量设计的依据。
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通常包括:
(1)实验动物的选择: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等。
动物应
健康、年龄和体重相近,雌雄各半。
(2)染毒途径:常见的染毒途径有经口(灌胃、吞咽胶囊等)、
经皮(涂抹、浸泡等)、吸入(静式吸入、动式吸入等)、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等。
(3)剂量分组:一般设 3-5 个剂量组,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给予溶剂)。
剂量组之间应有适当的剂量间距。
(4)观察指标: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死亡情况,一般观察14 天。
还应记录动物的体重、食物摄入量、饮水量等。
(5)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毒物的 LD50 等毒性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4、简述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要点。
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要点如下:
(1)实验动物的选择:应选用年龄较小的动物,以观察长期染毒
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常用的动物有大鼠、小鼠等。
(2)染毒剂量和分组: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
剂量的选择应根据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结果,以确定无作用剂量和阈剂量。
(3)染毒途径:应尽量模拟人类的接触途径,如经口、吸入等。
(4)观察指标:除了一般的临床观察指标(如体重、食物摄入量、饮水量等)外,还应重点观察动物的血液学、生化指标、病理学检查等,以了解毒物对各个器官系统的慢性损害作用。
(5)试验期限:一般为 6 个月至 2 年,根据不同的毒物和试验目的而定。
5、简述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类型及特点。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类型主要有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
相加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等于它们分别作用时的总和。
其特点是各污染物之间没有相互影响,作用强度是各自毒性的相加。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大于它们分别作用时的总和。
协同作用使污染物的毒性大大增强。
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时的总和。
拮抗作用可以减轻污染物的毒性。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和部位不同,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互不影响。
四、论述题
1、论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急性中毒:某些高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可导致人体
急性中毒,出现严重的症状甚至死亡。
例如,一氧化碳中毒可导致呼
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可引起恶心、呕吐、瞳
孔缩小、肌肉抽搐等症状。
(2)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可引起慢性中毒,
其症状往往不明显,但会逐渐损害人体的器官和系统。
例如,长期接
触铅可导致贫血、神经系统损害、肾功能障碍等;长期接触汞可引起
口腔炎、震颤、精神异常等。
(3)致癌作用:许多环境污染物具有致癌性,如苯、石棉、多环
芳烃等。
它们可以导致细胞基因突变,引发恶性肿瘤的发生。
(4)致畸作用:孕妇接触某些环境污染物,如某些农药、药物、
放射性物质等,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胎儿畸形。
(5)致突变作用:环境污染物可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增加遗传疾病的发生风险。
(6)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可以抑制或损害人体的免疫
系统,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或者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发生风险。
(7)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可能影响生殖细胞的发育和
功能,导致生殖能力下降、不孕不育、胎儿发育异常等。
(8)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氯农药等,可损害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神经错乱等症状。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严重而广泛的,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保障人类的健康。
2、论述环境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通过各种毒理学试验,确定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大小、作用方式和靶器官,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风险评估:利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成果,预测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评估环境风险的大小,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3)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降解机制,为开发高效、安全的污染治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4)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毒性效应,有助于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维护生态平衡。
(5)新化学物质的筛选:在新化学物质投入使用前,运用环境毒理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毒性测试,筛选出潜在的环境危害物质,防止其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6)环境监测和预警:利用生物标志物等手段,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和生物体内的污染负荷,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为环境预警提供依据。
(7)公众健康保护:通过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和健康指南,提高公众的环境健康意识,保护公众免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总之,环境毒理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对于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