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1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
【知识链接1】东、西半球的划分和中国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
20°W和160°E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20°W向东过0°经线至160°E之间为东半球,主要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大洋洲;20°W向西过180°经线至160°E的范围为西半球,主要包括北美洲、南美洲,而南极洲地跨东、西两个半球。
【总结】中国位于20°W至160°E两条经线间的范围,为东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知识链接2】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中国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
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总结】中国位于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北温带。
【图1.2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
【知识链接】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地球上各个不同的纬度每年接受到不同的太阳热量,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这几条重要的纬线把地球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这五个温度带。
【分析1】从俄罗斯、加拿大在地球上所处的五带位置来看,这两个国家大部分国土分别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而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地区,纬度较低,气候炎热。
【总结】中国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北温带,南部只有小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地区分布有寒带。
这样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分析2】从海陆位置来看,蒙古是亚洲的内陆国,由于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是太平洋的岛国,四面环海,沿海又多良港,海上交通十分便利。
【总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开发海洋资源;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陆上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图1.3中国的疆域及临国】
分析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差不多和欧洲的面积相等。
我国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纬度约为53°N,最南端在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约为4°N附近,南北距离约为5500千米;我国最东端在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经度约为135°E,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经度约为73°E,东西距离约为5000千米。
陆上国界线2.2万千米,邻国14个。
下面结合方位以逆时针方向列出14个邻国:东朝鲜,北蒙古、俄罗斯,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缅甸、老挝、越南。
【分析2】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从北向南分布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有众
多的岛屿和海湾。
海岸线1.8万千米,北起中朝交界的鸭绿江,南到中越交界的北伦河口。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东日本、韩国,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总结】认真阅读图例,图中浅绿色代表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浅红色代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加斜线的表示既是陆上临国、又是隔海相望的朝鲜、越南两个国家。
【图1.4中国领土南北部的气候差异】
【分析】冬季时,位于我国南部的西沙群岛天气炎热、树木葱绿,而位于北国的黑龙江沿岸却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这是因为我国南北距离约为5500千米,南北跨纬度很广(近50度),南北气候差异大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图1.5中国领土东西端的时间差异】
分析】夏季时间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洒满金色阳光时,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明月高悬的黑夜。
这是因为我国领土东西跨经度约60°多度,由于地球的自转,位置靠东的地方时要比位置靠西的地方时刻要早。
我国东西距离5000多千米,自西向东跨了东5区、东6区、东7区、东8区和东9区,共5个时区,地方时相差4个多小时,因此东西时间差异很大,造成不同的晨昏差异。
位于120°E的地方时为6时,即北京时间6点时,我国东端的地方时是7点多,而西端的地方时才3时左右。
【总结】我国南北、东西跨度大,造成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东西时间差异很大。
【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
【分析1】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多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1)有的与山脉、河流、湖泊的位置有关。
如河南、河北分别在黄河南北而得名。
(2)有的与重要地物或地名有关。
如浙江境内有浙江(现钱塘江)而得名。
(3)有的是重要地名的简称。
如广东、广西分别是历史上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的简称。
(4)有的是取自重要地名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
如江苏取江宁、苏州的首字组合而成。
(5)有的表示祈福。
如辽宁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
【分析2】按地理方位分七大片学习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
(1)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
(2)北部边疆一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3)黄河中下游六个省、直辖市: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
(4)长江中下游七个省、直辖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
(5)南部沿海七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台湾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
(7)西北五个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分析3】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某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轮廓想象成现实中真实可靠的事物,来帮助记忆。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像牛头,云南似孔雀,黑龙江似天鹅,广东省似大象头,湖南、江西形似兄妹头像等。
【分析4】省区之最:
(1)位置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省级行政区域分别是: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黑龙江省。
(2)跨经度最广、纬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域: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
(3)面积最大、最小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4)人口最多、最少的省区: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
(5)邻国最多的省区、邻省最多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总结】本图为重点图,教学时要多用一些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加以巩固。
【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分析1】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命名
(1)用河、湖、山的名字作简称。
如粤(广东省最大的河流是珠江,又名粤江)、皖(安徽省的霍山旧名皖山)
(2)用本省的历史名称作简称。
如晋(山西省,古代晋国)、鲁(山东省,春秋时鲁国)
【分析2】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区域(5个):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云南省简称云或滇,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四川省简称川或蜀。
【分析3】部分省级行政区域简称的读音和写法。
课本上已标注了12个省级行政区域简称的拼音,要使学生读音正确,书写规范,务必落实。
【分析四】由3个汉字和4个汉字组成的省级行政中心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黑龙江—哈尔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
【图1.10中国人口增长示意】
【分析1】我国人口增长的两个阶段。
(1)1949年以前,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加上战争、灾荒、疾病,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分析2】人口基数的概念。
在人口增长率相同的条件下,人口基数大可导致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很大,虽然我国已实行
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的人口还是比较多。
【总结】此图为折线图,是地理统计上常用的图形。
它反映了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本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对应的人口数量,括号内标注的为年份。
201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为13.4亿人。
【总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为: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图1.19中国民族的分布】
【分析1】各民族的分布状况
(1)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
因为东部自然条件好,地形平坦,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汉族首先掌握了种植技术,发展了农耕业,活动范围扩展到整个东部地区,汉族人口多,居住区域扩大,成为民族中的主体。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分析2】中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1)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
(2)满族: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华北地区的北京和河北等地。
(3)回族:分布最为普遍,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和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
(4)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四川以及湖南等地。
(5)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
(6)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湖南等地。
(7)傣族:主要分布于云南。
(8)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和东北的黑龙江、辽宁、吉林和新疆、青海等地。
(9)藏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和西南地区的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总结】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民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被称为“民族缩影”。
【分析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这种分布格局为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合作,共同繁荣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