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卷-:2024年高考生物第二次模拟考试(全解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生物第二次模拟考试(福建卷)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6题,其中,1-12小题,每题2分,13~16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
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
①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细胞质较少,有利于精子运动。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分析】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也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物活动所需能量基本来自线粒体。

细胞结构决定功能,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饼状,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没有细胞质,体积小有利于物质运输等。

【解答】解: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能力越低,①错误;
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饼状,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①
正确;
①线粒体是“动力车间”,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利于为物质运输提供能量,①正确;
①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没有细胞质,体积小有利于精子运动,①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要求考生熟记线粒体的功能,明确生物体的结构决定功能;掌握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明确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越不利
于物质运输,并对各叙说作出正确的判断,尤其是①。

2.螺旋藻属于蓝藻门,关于螺旋藻的描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没有众多的细胞器
B.螺旋藻与水绵均为光能自养型生物
C.核质之间通过核孔进行信息交流
D.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一般1~10um)较大(1~100um)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
色体,只有拟核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

细胞质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
绿体等
细胞壁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共性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解答】解:A、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可见没有种类复杂的细胞器,A正确;
B、螺旋藻与水绵都具有光合色素,都可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因此,均为光能自养型生物,B正确;
C、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也无核质之间通过核孔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C错误;
D、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其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也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中都含有蛋白质
B.蛋白质磷酸化会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而失活
C.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
D.转运蛋白介导跨膜运输时不都需要与运输的物质结合
【分析】转运蛋白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载体蛋白介导的运输需要与运输的物质结合,而通道蛋白介导的运至运输不需要与运输的物质结合。

【解答】解:A、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和溶酶体有膜,含有蛋白质;核糖体由rRNA 和蛋白质构成,中心体成分是蛋白质,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中都含有蛋白质,A正确;
B、蛋白质磷酸化会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空间结构改变并不意味着空间结构被破坏,不一定失
活,B错误;
C、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DNA转录时DNA链可以与解旋酶(本质是蛋
白质)和DNA聚合酶(本质是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DNA转录时,DNA链与RNA聚合酶结合(本质是蛋白质)形成复合物,C正确;
D、转运蛋白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载体蛋白介导的运输需要与运输的物质结合,而通道蛋白介导
的运至运输不需要与运输的物质结合,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生物学的发展与科学实验密切相关。

下列实验材料或实验方法的选用,合理的是()
A.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B.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5N/15N﹣DNA与14N/14N﹣DNA
C.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分析】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①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解答】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A错误;
B、15N/15N﹣DNA与14N/14N﹣DNA的分子质量不同,可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二者分离开,B正确;
C、可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错误;
D、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增殖能力,不会出现染色体,因此不能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染色体
的形态和数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5.研究发现DNA的双螺旋构象有三种,A﹣DNA、B﹣DNA、Z﹣DNA,其中B﹣DNA是最常见的DNA
构象,但A﹣DNA和Z﹣DNA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

B﹣DNA中多聚G﹣C区易形成Z﹣DNA。

在邻近调控系统中,与调节区相邻的转录区被Z﹣DNA抑制,只有当Z﹣DNA转变为B﹣DNA后,转录才得以活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DNA的三种双螺旋构象中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Z﹣DNA可能具有更紧凑的双螺旋结构
C.DNA聚合酶更容易跟B﹣DNA相结合而调节转录起始活性
D.推测在生物体内DNA双螺旋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①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①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答】解:A、三种DNA的空间构象虽有不同但都是反向平行双螺旋结构,因此DNA的两条单链间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因为B﹣DNA中多聚G﹣C区易形成Z﹣DNA,G﹣C之间的氢键数目多于A﹣T之间的氢键数目,
因此推测Z﹣DNA可能具有更紧凑的双螺旋结构,B正确;
C、RNA聚合酶更容易跟B﹣DNA相结合而调节转录起始活性,C错误;
D、在生物体内DNA三种双螺旋构象都存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构建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肺炎双球菌转化过程如图:从S型细菌中释放出来的控制荚膜形成的S基因,以双链的形式在R型细
菌细胞表面的几个位点上结合。

R型细菌产生的核酸内切酶首先切断DNA双链中的一条链,被切割的
链在核酸酶的作用下降解,成为寡核苷酸释放到培养基中,另一条链与R型感受态细菌的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菌细胞,并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进入R型细菌的基因组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转化完成后的S基因表达,控制合成荚膜
B.R型菌产生的核酸内切酶和核酸酶均作用于氢键和磷酸二酯键
C.S型菌的DNA与R型菌的DNA实现同源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属于基因重组
D.由于受到DNA纯度、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影响,只有少量R型菌发生转化
【分析】1、转化的概念:转化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将其同源部分进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变异现象,称为转化。

2、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3、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解答】解:A、S基因是从S型细菌中释放出来的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转化完成后,S基因表达,控制合成荚膜,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A正确;
B、R型细菌产生的核酸内切酶的作用是切断DNA双链中的一条链,核酸酶的作用是降解被切割的链,两种酶的均作用于磷酸二酯键,B错误;
C、S型菌的DNA与R型菌的DNA实现同源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 正确;
D、R型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效率是很低的,是由于受到DNA纯度、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研究表明,L﹣精氨酸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

为利用L﹣精氨酸治疗肿瘤,研究人员拟对非致病性大
肠杆菌中利用NH3合成L﹣精氨酸的途径进行改造,构建能大量合成L﹣精氨酸的工程菌M。

如图为大肠杆菌中相关代谢途径。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改造A基因使A酶结构改变,解除L﹣精氨酸对A酶的抑制作用;同时敲除R基因,解除复合物对A酶的抑制作用,可以成功构建M菌
B.改造A基因使A酶结构发生改变不能用诱变育种的方式,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故通过蛋白质工程完成
C.A基因和R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新陈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
D.A基因和R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可能因为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不遵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析】蛋白质工程就是通过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和蛋白质动力学的研究,获得有关蛋白质理化特性和分子特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改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可以表达蛋白质的转基因生物系统。

【解答】解:A、由图可知,L﹣精氨酸可抑制酶A的活性,且L﹣精氨酸与R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会抑制酶的活性,为获得更多的精氨酸,应提高酶A的活性,故对A和R基因改造的思路为:改造A基因使A酶结构改变,解除L﹣精氨酸对A酶的抑制作用;同时敲除R基因,解除复合物对A酶的抑制作用,可以成功构建M菌,A正确;
B、所谓蛋白质工程,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包括基因的定点突变和基因表达对蛋白质进行改造,以
期获得性质和功能更加完善的蛋白质分子,因此改造A基因使A酶结构发生改变可以用诱变育种的方式,B错误;
C、据图可知,A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新陈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R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
质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C错误;
D、A基因和R基因是大肠杆菌中的基因,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
规律,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免疫失调会引发一些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处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
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抗体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使肌肉不能收缩。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肌肉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受到了攻击,所以重症肌无力是细胞免疫的结果
B.类风湿关节炎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自身免疫病,目前都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
C.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过敏机体一旦接触过敏源就会引发过敏症状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与艾滋病病人握手、共进午餐都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分析】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解答】解:A、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致病机理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得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进而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将兴奋传递到肌肉细胞,产生肌无力症状,所以重症肌无力是体液免疫的结果,A错误;
B、类风湿关节炎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较高,其中许多类型都缺乏有
效的根治手段,B正确;
C、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
反应,C错误;
D、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属于一种传染病,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病人握手、共进午餐属于日常的生活接触,并不会感染艾滋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9.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

对野生型和CRY2功能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在不同光周期诱导下
的开花时间进行研究,结果如图,开花时茎基部叶片越多代表开花越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长日照条件下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
B.长日照、16①是最适宜拟南芥开花的条件
C.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下拟南芥开花延迟
D.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
【分析】据图分析,野生型在长日照、22①条件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最少,说明野生型在这个条件下开花最早。

野生型和突变体相比,开花时茎基部叶片不同,说明收到CRY2功能缺失的影响。

【解答】解:A、据图分析,长日照条件下,在两个不同温度,野生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少,开花较早,野生型跟突变体相比,野生型有CRY2,说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A正确;
B、野生型在长日照、22①条件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最少,说明野生型在这个条件下开花最早,B错误;
C、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下,两个不同温度,野生型跟突变体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多,说明开花延
迟,C正确;
D、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有无CRY2和不同温度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数目不同,说
明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发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

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
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A.受寒潮侵袭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D.被性外激素诱杀
【分析】分析题图:与第1次调查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中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昆虫的性别比例变化较大。

【解答】解:A、若受寒潮侵袭,则各日龄阶段昆虫受侵袭程度应一致,不会出现图示结果,A错误;
B、若遭杀虫剂消杀,则各日龄阶段昆虫被消杀程度应一致,不会出现图示结果,B错误;
C、若被天敌捕杀,则低日龄阶段昆虫被捕食概率较高,对低日龄阶段昆虫的影响较大,但雌雄被捕食
的概率应一致,因此不会出现图示结果,C错误;
D、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因此生殖期和生殖后期雄性昆虫数量变化较大,与图示结果相符,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影响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和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C.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等无机盐离子
D.图示过程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污水中的能量,A错误;
B、分析图可知,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的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溶
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正确;
C、分析图可知,BC段含碳有机物在减少,说明有机物被大量分解,产生等无机盐离子,使藻类大
量繁殖,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该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
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类型及原因,能够利用物质循环的观点解释相关问题,难度适中。

12.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是我国近海主要的两个赤潮藻种,几乎每年都会引发大规模的赤潮,对海洋
养殖业构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解浮游植物种间竞争在赤潮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的共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都是生产者
B.两藻共培养时是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程度持续增大
C.两藻共培养一段时间,中肋骨条藻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生长
D.赤潮产生的原因与水体中N、P等无机盐含量增多有关
【分析】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解答】解:A、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都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
B、两藻共培养时是种间竞争关系,随着时间的进行,中肋骨条藻数量一直增加而东海原甲藻数量先增
加后减少,竞争程度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两藻共培养一段时间,中肋骨条藻数量一直增加而东海原甲藻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中肋骨条藻可能
产生了某种物质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生长,C正确;
D、水体中N、P等无机盐含量增多,藻类大量繁殖,因此赤潮产生的原因与水体中N、P等无机盐含量
增多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13.瘦素是动物体内参与调节能量代谢和食物摄入的一种激素。

有研究表明蛋白酶P会影响瘦素的作用。

分别用高脂及正常饮食饲喂实验小鼠一段时间后,发现高脂饮食组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的表达量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瘦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在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
B.A、B组结果比较可推测蛋白酶P能减少瘦素受体含量
C.与C组相比,A组小鼠在控制自变量上采用的是“减法原理”
D.针对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患者可以开发抑制蛋白酶P基因表达的药物
【分析】电泳图分析可知,C组瘦素受体表达量低于B组,而A组瘦素受体表达量高于B组。

三组小鼠中,BC组野生小鼠神经细胞中蛋白酶P含量最高,最低的是A组蛋白酶P基因敲除的小鼠,由此推测,蛋白酶P可能是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瘦素的受体来发挥作用。

【解答】解:A、瘦素是激素,属于一种信息分子,由于激素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相应酶分解,因此在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A正确;
B、A、C组结果比较可推测蛋白酶P能减少瘦素受体含量,B错误;
C、与C组相比,A组小鼠在控制自变量上采用的是“减法原理”,敲除了蛋白酶P基因,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蛋白酶P可能是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瘦素的受体来发挥作用,故可通过研制抑制蛋
白酶P的药物对肥胖患者进行治疗,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体激素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4.基因X的表达需要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的复合物与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的结合,其表达产物可促进细
胞凋亡,而生长阻滞特异转录物5(Gas5)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其调控细胞凋亡的机理如图所示。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