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福建龙岩永定区湖坑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24.4赤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赤壁
杜牧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背诵默写。
4、理解诗人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文意。
3、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在赏析基础上,体会诗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2018-1-3星期三
一、引入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叫古体诗,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另一类叫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近体诗分两种,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
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
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二、作家作品
1、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诗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26岁中进士。
杜牧以七言绝句著称,《赤壁》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题材上属于“咏史诗”。
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
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三、复习诗歌鉴赏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
)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诗句解释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五、赏析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
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
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
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
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
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
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
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
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
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六、练习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这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东风”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 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
3、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
7、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8、下面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咏怀历史,借古讽今,抒发了国家兴亡之感,寄托了自己的忧思。
B.诗的前两句以叙事作铺垫,后两句从反面落笔议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
C.诗中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论“铜雀春深锁二乔”,于风流潇洒之中蕴含严肃庄重的史实。
D.诗人由“折戟”,引出对历史的回忆,表示对曹操遭遇不公允评价的同情。
9、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10、对《赤壁》这首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把春天刮的风称为东风,夏天刮的风称为南风,秋天刮的风称为西风,冬天刮的风称为北风。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东风”就是指春天刮的风。
B.诗中“周郎”指周瑜,“二乔”指嫁给孙策的大乔和嫁给周瑜的小乔。
C.诗中“赤壁”是地名,在今湖北蒲圻县,而不是现在的黄冈。
D.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诗人题咏这一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却从“折戟”写起,用了由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11、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有感于三国时英雄之成败而写下的。
B.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锁住东吴二乔了。
D.诗歌运用以大见小的表现手法,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12、对下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他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B、诗中的“东风”就是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提到的“东风”。
在本诗中“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C、诗中的“周郎”就是历史上的周瑜,他与赤壁有关的故事是“赤壁之战”。
D、这是一首咏史之作,它抒发的是作者对历史上的两位美女“二乔”的惋惜之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