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摘要】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成长呈现出一定的“悖论”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的状况造成的。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即将消失,客观上有利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
为此,在政策思路上,一要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偕同低端劳动力的双转移,二要充分利用资本积累优势全力推进区域产业升级与转型,三要大力推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以技术进步助推产业结构成长。
【关键词】老龄化产业结构成长珠三角
一、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成长与珠三角“悖论”
1、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成长过程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以要素丰裕度与要素密集度为基础,客观地描述了比较优势战略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成长的动态过程。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需求结构低下,其比较优势集中于初级产品、轻纺产品等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形态自然表现出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剩余的增加,资本要素积累加快,资本劳动比上升,资本稀缺程度下降,比较优势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也逐渐成长为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形态。
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要素积累效应,还有技术进步效应,这在工业化中后期尤其明显。
在工业化中后期,社会需求结构呈现出高度化趋势,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企业的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相应地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
2、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成长“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禀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要素由稀缺变得相对丰裕。
1990年,珠三角地区的资本劳动比为0.4188,即劳均资本额仅为0.4188万元,仅比同期广东省全省的资本劳动比高出0.1971万元。
至2009年底,珠三角地区的资本劳动比上升到 5.7149,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12倍多。
与同期广东省的资本劳动比(3.9061)相比较,珠三角地区要高出1.8088万元。
从全国来看,2009年珠三角地区资本劳动比仅次于天津的7.6069万元、上海的7.2304万元和北京的5.7801万元,可以排在全国第四位。
但是,珠三角地区禀赋结构的改善并没有促成产业结构的迅速成长,反而表现出一定的“成长悖论”现象。
按照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在丁梓楠(2010)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第二产业中工业的37个细分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套用《广
东省统计年鉴》(2010)中工业企业总产值数据计算,可以发现2009年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比为70.97%,其中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占43.20%,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27.77%。
资本密集型产业仅占29.03%,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占8.02%。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二、劳动力无限供给:珠三角产业结构成长悖论的成因
在资本要素积累引致禀赋结构改善的情况下,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成长表现出来的这种“悖论”现象,有其深刻的“大国经济”与“二元结构”的现实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本稀缺而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战略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体未实现充分就业之前,资本要素的增加会被剩余劳动力所吸收,大国、小国都是如此。
但随着经济体中闲置劳动得到充分利用,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对小国经济而言,由于地域狭小、劳动资源有限,劳动要素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因此,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要素的积累不断增加,而劳动要素的供给则是相对不变的。
按照雷布津斯定理,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生产部门将扩张,产业结构自然而然地就从劳动密集型成长为资本密集型。
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产业结构成长,就是这种小国经济条件下的典型例子。
对于大国经济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地域广阔但地区禀赋差异明显,经济规模大、人口数量多但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蕴藏着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刘易斯,1954)。
这些传统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几乎为零,分流出去不会影响生产总量。
因此,作为大国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珠三角地区实际上拥有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
即使区域内闲置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投入生产的资本要素的增加也会被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流入所吸收。
这样,表面上看珠三角地区的禀赋结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生产领域的实际资本劳动比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珠三角地区资本密集型方向的产业结构成长。
也就是说,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成长悖论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当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时,劳动力价格会快速上涨。
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际工资一直以来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多年来并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直到近两三年),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珠三角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
1、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劳动力资源供给
我国人口结构已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人口红利”将逐渐衰减,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在未来若干年即将发生改变。
人口老龄化最常用的判断标准,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超过人口老龄化标准3.26个百分点;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超过人口老龄化标准1.87个百分点。
如果将历次人口普查数据贯通来考察(见表1),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1982—201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而15—64岁年龄组人口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近年来逐渐走向了稳定。
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减速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似乎昭示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即将到达拐点。
再看0—14岁人口比重,这一数据是连续下降的,即新生人口增速在快速下滑。
这主要体现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效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人口结构上的这种低生育率、高老年化率的变化趋向,必然对未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供给造成重大影响。
预计到2016—2020年,随着高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的逐步老年化,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转为负增长,劳动力资源持续性短缺的局面就将出现。
2、人口老龄化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引致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消失,总的来说,其对珠三角地区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甚至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成长起着客观的推动作用。
我们假定一经济体中只存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只有两个生产部门并相应生产两种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A和劳动密集型产品B。
在图1中,OAK和OAL分别代表经济中现存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总量;OAK =OBL,OAL=OBK。
与产品A和产品B的生产有关的等产量线可依托原点OA 和原点OB画出。
曲线OAOB是生产部门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生产效率曲线;此线由产品A的等产量线与产品B的等产量线的切点联结而成。
两个生产部门在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均相等。
我们把E点作为初始均衡点,在此均衡点上,给定资本密集型产品A的产出,可得到最大化的劳动密集型产品B的产出。
从图1中可以看到,数量OAKE、KEK的资本和数量OALE、LEL的劳动分别分配给了产品A和产品B。
产品A的资本劳动比(OAKE/OALE)大于产品B(KEK/LEL),而产品A的产出小于产品B;这代表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初始状态。
人口老龄化使得经济体的劳动力资源由无限供给转为相对稀缺,生产扩张所需要的劳动资源配置因而会受到限制。
因此可设经济体的劳动总量保持OAL不变,而资本数量由OAK增加到OAK’;生产效率曲线将由OAOB变为OAOB’。
在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变的情况下,新的均衡点必然是直线OAE的延长线OAEE’与生产效率曲线OAOB’的交点E’,因为产品A和产品B经过E与E’点的等产量线具有相同的斜率。
这样,分配给资本密集型产品A的资本与劳动分别增加到OAKE’、OALE’,而分配给劳动密集型产品B的资本与劳动分别减少到KE’K’和LE’L。
因为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的产出水平越高,可知产品A 的产出增加了而B的产出则减少了;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
同理可以证明,在劳动力稀缺造成劳动价格上涨,从而使得边际技术替代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初始均衡点会由E点沿直线LEE右移,而资本数量增加对产出结构调整暨产业结构成长的作用效果不变。
四、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思路
1、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偕同低端劳动力的双转移
针对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端劳动力数量太多,土地与各项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承载力透支等问题,广东省提出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
就是将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偕同低端劳动力向广东省的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转移,这样既可以腾出空间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同时还可为省内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实际上,就劳动力资源而言,珠三角地区并没有太多的优势。
2009年底,珠三角户籍人口2967万人,流动人口约1819万人,其中70%以上是外省流入人口。
过去三十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旺盛的用工需求以及相对较高的工资待遇,吸引了大量来自四川、湖南、安徽、河南等人口大省的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
近年来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珠三角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流向其实已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这些年来蔓延珠三角的“用工荒”就是证明。
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又将在数量上强化这种转变,使珠三角地区数量庞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劳动力支撑。
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偕同低端劳动力的双转移,是珠三角地区实现产业结构成长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举措。
2、充分利用资本积累优势大力推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偕同低端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如果没有新的产业移植与引入,必然会导致珠三角地区产业的“空心化”和经济增长的停滞。
因此,在实行“双转移”战略的同时,必须提前对珠三角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格局做好综合规划。
所谓的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或环节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珠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说,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由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
所谓的产业结构转型,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从产业结构升级到产业结构转型,勾勒的就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成长的未来路径。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珠三角地区的相对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累积的大量资本要素。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在把竞争力相对不足的产业向外转移的同时,珠三角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本丰裕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积极整合地区智力资源,推动产业由制造环节向研发和销售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
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做到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服务化相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由升级到转型的健康成长。
3、大力推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以技术进步助推产业结构转型
作为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变迁暨产业结构成长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国或地区要素总量与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影响该国或该地区的生产函数,从而造成其比较优势及对外贸易的结构性变动。
希克斯(Hicks)将技术进步分为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和中性三种
类型。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技术进步,都会使一国或地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但由于作用机制的不尽相同,因而其对贸易结构变动暨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兴旺和发展,比较适合于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禀赋条件,但从产业结构成长的长期趋势考虑,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的萎缩,因而对产业结构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珠三角地区的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则不然,它会引导社会资本和劳动资源的重新组合与分配,促进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转换以及产业结构成长奠定基础。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进程来看,技术进步多数表现为劳动节约型,在我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劳动节约型进步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成长具有尤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珠三角地区应完善人力资本形成与再投资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技术进步促成劳动节约并助推区域产业结构成长与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亚斌:内生比较优势与中国贸易结构转换[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丁梓楠:基于不同产业劳动报酬差异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 杨中新: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贾恩卡洛·甘道尔夫著,王根蓓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汪一洋:广东“双转移”战略——广东经济转型之路[M].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