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东北师大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著名的高等学府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

学校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

学校原名东北大学,建校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定址于长春。

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为学校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张如心、成仿吾、丁浩川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职务。

现任党委书记杨晓慧教授、校长刘益春教授。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5218人,其中,本科生1471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864人,外国留学生635人。

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现有23个学院(部),68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硕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博士一级学科覆盖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2个“十二五”吉林省一级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历史、中文、生物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我校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格局。

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级实验室。

植被生态科学实验室、多酸科学实验室、应用统计实验室、分子表观遗传学实验室、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在建)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实验室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动力电池实验室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学校还设有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建)、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科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微纳光电材料科学与技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人类干细胞库国
际联合研究中心”。

农村教育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在我校设立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国妇联在我校设立了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女性研究中心。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等全国性培训研究机构设在我校。

学校还设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和以出版教育类书籍而饮誉海内的高校出版社等。

东北师范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

在全校1489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51人,副教授522人,现有本校在岗博士生导师350人。

有享誉海内外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历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6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近年来,学校在“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3年,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思路,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始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工程。

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绩。

2007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本硕一体的“3+0.5+0.5+2”的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了“教育家培养工程”。

2008年在教育部、财政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学校开始“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把“教育家的摇篮”作为更高目标的追求。

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深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学校在国内率先提出并践行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U-G-S)三方合作的办学模式,构建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截至2014年,我校有7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7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

2006年至2013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57项,科研经费总额8.23亿元。

其中人文社科领域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及部委重大委托项目92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117项。

2006年以来,CSSCI论文5000余篇,SCI论文数3900余篇,2013年11月《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显示,我校ESI论文被引总次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33位,篇均被引频次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位。

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99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8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

细胞遗传学、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学、应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

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4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

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702人来校授课,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321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近五年派遣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达900多人次。

近年来,举办了9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

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每年向国(境)外输送留学生200余人,招收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学生来校学习深造。

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加拿
大圣力嘉学院建立了孔子学院,在蒙古国立教育大学建立了孔子课堂。

为进一步推广我校师范教育经验,国家汉办和国务院侨办分别在我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和“教育援外基地”。

建校60多年来,已有20余万名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

迈进新的世纪,东北师范大学正按照“充分彰显办学特色,走强校之路、走开放之路、走和谐之路”的发展思路,积极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创新,发展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